新加坡物聯網會議:業界期望過高 技術隱患仍多

物聯網技術近年日漸普及,但在第二屆亞洲國際物聯網會議暨展覽會(IoT World Asia),有專家覺得業界先前對該技術的發展預測過於樂觀,導致現時很多行業對其亮麗的增長數據未敢盡信,也因現實不如預期而心生疑慮。

新加坡物聯網會議:業界期望過高 技術隱患仍多

物聯網技術讓迅達的升降機更上一層樓

這屆亞洲國際物聯網會議暨展覽會去年9月在新加坡舉行,期望承接上一屆的聲勢,發展成區內不容錯過的物聯網產業盛事。近年,物聯網發展日新月異,世界各地業者交流緊密,該展會的主辦機構Internet of Things Consortium也立下雄心壯志,要把區塊鏈、網絡安全、無人駕駛汽車及工業應用等所有物聯網領域聯繫起來。

Internet of Things Consortium主席兼行政總裁Greg Kanh對實現上述目標頗具信心。他在開幕致辭中談到物聯網的前景:「2025年,全球預計會有12億部裝置採用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當中一半位於亞洲。2017年,亞太區的物聯網支出為2,600億美元,預計到2018年年底,金額便會突破2,910億美元。以2018年而言,中國預料將佔上述支出64%,其後是韓國,佔10%,印度則佔9%。

「儘管如此,在我們調查的公司中,30%覺得目前推動物聯網進一步普及的最大障礙,是投資回報方面難以令人信服。同時,設立物聯網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企業不可能自行兼顧一切事宜,也沒有任何平臺或服務可以單獨成事。」

新加坡物聯網專家Charles Reed Anderson認為,業界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先前太高估短期前景,結果自招麻煩:「業界的期望太高了,一些分析機構現在要修訂連網裝置的數目預測。例如今年,高德納(Gartner)便把2020年的連網裝置數目預測,由2014年的250億下調至200億。另一邊廂,IDC的預測則與2014年相同,依舊是300億。

「不過,在市場機遇方面,分析機構的最新預測較原先大減86%。IDC在2014年估計,2020年物聯網市場總值將達71,000億美元,但最新修訂已銳減至10,000億美元。雖然市場規模仍十分可觀,但我們及企業管理層都要調整原先的期望。

「物聯網設置非常複雜,這是一個現實。單是提供一項技術方案,便要從不同供應商購入各種產品,而這些產品又未必可互相兼容,或在現存系統下運作。另外,亞太區的人才短缺問題嚴重,更令情況雪上加霜。」

Cindy Chua是諾基亞(Nokia)的亞太區電信服務供應業務部市場推廣主管,她審慎評估物聯網的發展前景:「現時採用的物聯網方案都是孤立的系統,互不相通,成本效益是主要的採用誘因。不過,直到目前為止,業界仍然沒有一種普遍適用的運作方案或商業模式。毫無疑問,在很多行業,物聯網的潛力仍未完全發揮出來。

「其實,在某些領域中,物聯網的發展已步向成熟,交通視像監控系統是其中之一。根據我們的經驗,若我們能以低功耗電腦取代數據中心來進行動作統計分析,便可輕易取得及時有效的參考資料。我們也在美國進行鐵路路軌監察工作,相關路段長達32,000英里,且存在洪水氾濫風險。我們利用天氣及水文模擬技術,令脫軌所致的損失較往常減少240億美元。另外,我們正在亞洲測試一款防摔倒分析型視像應用程式,可令長者的摔倒次數減少三分之一。」

Franck Martins是日內瓦半導體巨擘意法半導體(ST Microelectronics)的亞太區微控制器策略技術市場推广部主管。他認同依靠中央數據中心進行分析並非長遠可行之策,原因是涉及的數據量太大:「2020年,全球將有10億部視像攝錄機,但只有一半網絡的傳輸速度可達8兆比特(mbps)或以上。相比之下,單是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每日產生的數據便達4 萬億字節(terabyte)。

新加坡物聯網會議:業界期望過高 技術隱患仍多

心臟起搏器也可能存在安全漏洞

新加坡物聯網會議:業界期望過高 技術隱患仍多

智能鎖也有失效風險

「2015年,全球合共製造2.4艾字節(exabyte)數據,到2020年總數量便會增至44澤字節(zettabyte)。屆時,全球的裝置數量將達數十億,需要處理的數據量更是難以想像。有鑑於此,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便變得無比重要,這樣才可促進真正的實時處理,加強安全、數據保安及隱私,而數據傳送到雲端前也可更有效地分類,藉以減低電力消耗。」

窄頻物聯網(Narrowband IoT)是一種低功耗廣域網路(LPWAN)無線電技術標準,可提供成本低、電池壽命長及連接密度高的室內網絡覆蓋。華為物聯網及5G技術方案市場推廣副總裁Abdul Memon博士相信,這種技術可為物聯網發展帶來一定幫助,且已逐漸成熟,可更廣泛應用:「全球目前有14家窄頻物聯網晶片組供應商。2017年,本公司付運的晶片組總數達1,000萬。整體而言,現時世界各地共有23家模組供應商,把這些晶片組用在3,000多款應用程式及技術方案上。

「2018年,我們的目標是把窄頻物聯網連網裝置增至4,000萬部,範圍涵蓋智慧城市、智能工業及智能生活等多個行業。現時,我們跟瑞士升降設備製造商迅達集團(Schindler)合作,至今已令預防性保養成本下降50%,而傳輸線纜改用智能電錶,則令損失減少34%,街燈使用智能視像化管理系統後,更令電力消耗大減80%。」

林德集團(Linde AG)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氣體供應商,先進營運服務高級副總裁Thomas Heinzerling探討物聯網在商業環境的應用情況,包括林德的數字設備策略,以及至今所見的裨益:「自2009年起,我們一直從旗下所有設備及生產活動中收集數據。今時今日,我們在全球有過千部設備,每分鐘可收集650,000個數據點。

「數據收集後會被傳到遙距數據中心,以模型、過濾器及高階演算法處理,從而得出有用資料。這些中心有兩家位於亞洲,它們提供的資料令我們可循多方面改善生產設備運作,包括防範出現突發性停產,改善設備效能,以及節省原材料成本等。對我們而言,業務發展的關鍵在於利用舊系統內的現有資料,而非只顧增設新硬體。」

本屆展會,雖然參加者對物聯網的應用方式、層面、成本及期望等都有不同意見,但對安全風險的看法卻頗為一致。其中,很多業者擔心,隨著物聯網的應用層面漸廣,數據保護鏈不同位置出現的安全漏洞也會越來越多。

Natalia Khudoklinova是莫斯科網絡安全產品供應商卡巴斯基實驗室(Kaspersky Lab)的嶄新技術部業務分析師,她說:「物聯網比很多人想像中複雜得多,且絕對會為網絡安全帶來影響。物聯網的結構錯綜複雜,每個節點都存在隱患,有些地方的弱點甚至相當明顯。

舉例說,如今約57.5%通信閘使用Linux作業系統。去年,Linux共識別出381個安全漏洞,而在2007年時則只有63個。過去數月,全球至少發生5宗大型殭屍網絡(botnet)攻擊,而一次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攻擊平均會對企業造成相當於總收入8%的財政損失。

「然而,隨著物聯網應用日趨普遍,分散式阻斷服務或勒索軟件攻擊帶來的已不只是金錢上的損失,而是足以威脅人身安全。例如,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最近便宣佈回收多款由伊利諾伊州醫療科技公司St. Jude Medical / Abbot生產的心臟起搏器,原因是當局證實該些植入式產品有機會遭不法之徒操控。

「另一方面,製造商本身也有機會引發問題。例如,科羅拉多州智能鎖製造商Lockstate先前推出固件更新,結果卻令數百個智能鎖的鍵盤無法運作。由於物聯網的應用只會日趨廣泛,所以這類事件也很可能會不斷增加。」

新加坡物聯網會議:業界期望過高 技術隱患仍多

亞洲國際物聯網會議暨展覽會:預料到2025年,全球物聯網裝置有半數位於亞太區

亞洲國際物聯網會議暨展覽會2018已於去年9月18至20日在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特約記者 Ronald Hee 新加坡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