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大户:这地我是真包不起了!

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说。中国的粮食种植成本过高,价格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所以企业宁愿购买国外的粮食进行深加工和流通。而国内农民的粮食大都进了国库,所以国家的收储压力过大。国储压力大了,国家就不提振粮价。

而实际情况是农资涨价,蔬菜涨价,房子涨价,教育费用涨价,医药费也涨价......反正除了粮食不涨价之外,剩下的东西都在涨价。

我想,这也是大多数农民的心声,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从农村走向城市,宁愿背井离乡在城市的最底层讨生活,也不愿意种地,究其原因:

1、粮价越来越低,可是种地成本越来越高。粮价低,成本降低也能好点,起码农民投入少了,还能多赚点,可是眼下来看,只有部分区域地租降了,种子、农药、化肥以及人工等费用并没有降,而且由于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入城市,人工费用还逐年抬升,这无疑给咱农民收入又增添了不少的压力。

2、国家补贴借不上力,很多补贴难以落到真正种植者身上。粮价下跌了,如果国家通过补贴来弥补,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可是纵观我国的补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上面说的轰轰烈烈,可是到咱农民手里却没有那么多,而且各个层级对于农业补贴也都当成了“唐僧肉”,能拿就拿,能占就占,这就让农业补贴没法对农民收益有所补偿。

还有就是补贴落实不到位问题,现在土地流转加速,很多农民为了多种地只能流转,但是补贴却没有得到,让真正种植者寒了心。

3、“卖粮难”依然无法解决,农民丰产不丰收。咱农民各种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也是让咱农民最最寒心的,看着一片丰收的景象却高兴不起来,什么油桃填沟、芹菜几分钱一斤等等。

并且每年卖粮也是个很大的问题,最大的“收购商”国家临储退出了,而企业又没有那么多的吸纳能力,国家还坚持市场化运作,这就可以直接表明卖粮难的问题极有可能会出现。

4、国家农业服务体系严重滞后,产量无法提高。现在粮价持续低迷,只有依靠高产技术来增加产量,或多或少的能弥补下降价带来的损失,可是眼下我国的农业服务体系可以说是极度欠缺,农技服务体系形同虚设,咱单说农业技术这块,咱农民现在种地只能够依靠自身的经验,以及农资经销商贩卖产品的时候带来的讲座,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好老师,但是毕竟缺乏客观公正性,而农民自身的经验有的也是错误的。

从上面的逻辑我们可以看出,似乎种粮不挣钱的真实原因是我们种植成本过高!网络上也有很多“专家”针对为什么中国种植成本过高进行了分析。有的说美国地缘环境导致高产,有的说种的是转基因产量好,还有的说因为人家机械化程度高,农业补贴高。这些观点不否认。但有的说规模化程度不够,抗风险能力差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因为规模化越大,农业风险越大)。

我们拿中国的种植大户和国外的规模化农民比较,其实我想说大家似乎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土地本身的成本”,在中国想多种地是要缴纳地租的,而美国土地是私有化的。我们从起跑线上就比别人成本高!然而粮食降价并没有让地租降低,农业补贴也没有因为地租存在有多给一分。

在和很多的种植大户聊天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相似的现象。规模化种植大田能赚钱的,基本上都是包地成本比较低的。试想一下,地租200元/亩和600元/亩,如果别的因素都排除,种200亩地,种植收益上的差距可就是8万元呀。

而当前国内土地承包的费用应该多少合理却完全无章法可寻,相关部门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宏观调控也就罢了,我估计农业补贴也没有把土地成本考虑进去。所以即便是生产条件相同,补贴和美国一样,我们的成本还是高,粮价还是低,种地还是不挣钱。

以黑龙江为例,种植大户承包土地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流转传统农户的地,也不建议压低传统农民的地价,毕竟我们欠农民一份社保,而应该加大生产者补贴(考虑到土地成本因素的补贴),不能光指着让承包土地的“职业农民”独自承担。

而另一种是承包国有土地的种植户,例如农垦,林场。国家应该采取土地分类,结合粮价,和老百姓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测算土地承包费用。比如今年,在粮食掉价,老百姓普遍反应丰产不丰收的情况下,就应该及时降低土地承包费用。

毕竟国有土地的作用不是收租挣钱,而是担负起是国家口粮安全和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只有在保证种植户收益的前提下才,才能调动积极性,让农户有“活钱”去改进农技和使用新型生产工具。如果地种的再好都不挣钱,谁还能想着去种好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