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无中奔跑

在豆瓣这篇《情感忽视:一种不明显的伤害 | 北大学子抨击父母,我们该说些什么》文章中注意到了参考文献附的这本书:Running on Empty,副标题是: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一是近期读完《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后对精神分析的兴趣居高不下;二是我本人也是多孩家庭中排行第二的孩子,拥有The Middle Child Syndrome的典型特征,近年来对自己的性格、人格方面的持续分析及修正,加上最近遇到的一些人际关系,都让这本书对我形成了足够的吸引力;三是我也需要锻炼快读、通读的能力,于是找来几篇关于这本书的文章进一步了解这本书。所以,本文不是读书乱弹,大概是读书评乱弹

在空无中奔跑


在空无中奔跑


自弗洛伊德始,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等领域对童年的强调一发不可收拾,导致目前我们一定程度需要的是警惕对童年的过分强调而不是过分忽略。对童年的过分强调通常会过分聚焦父母所作所为对孩子所形成的精神困境,甚至有时候是侮辱性质的行为。这本书独特的一点是,它不是讲父母做了什么,而是父母没做什么,持续激发而塑造了我们的童年悲剧。那些父母所忽略的东西,所没有做的、没有说的、没有感知到的,给孩子带来了事实上的情感忽视——这跟父母很爱很爱你一点矛盾都没有。

这本书始于界定情感忽视:父母未能适当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健康的父母有能力:①与孩子有情感上的联结,②把孩子视为独特而独立的个体,③利用情感联结充分回应孩子的需求,而这三位一体的缺失就造成了孩子的情感忽视。作者Webb通过20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遭遇情感忽视的孩子成年后,在与他人形成情感联结及寻找生命意义方面会更困难,更糟糕的是,他们还会无意识地将这种情感忽视传递给下一代。

无意识的原因在于,纯粹的情感忽视是无形的,它可以是极其敏感的感知,没有表面或可视的特征。Webb说,很多遭受情感忽视的孩子其实被照顾得很好,许多家庭看上去是如此完美无暇。让人难过的是,这反而会加剧情感忽视的伤害性,因为孩子会愧于感知到自己的情感需求,不仅无法向外传达(外部声音:我对你那么好,你到底还在寻求什么呢?),甚至向内还会产生自我贬损(内部声音:你对我那么好,我到底还在寻求什么呢?),以平衡或压抑这种需求的存在。

而这一切,都会在意识深处沉默地进行着,甚至可以丝毫不被察觉。这大概也是书名 running on empty 的寓意所在。你可能感到自己不快乐,厌恶自己不快乐,却不知道有另一种可能。事实上,我们不仅有能力面对自己的人格缺陷及其背后可能的童年缺失,也有能力通过正视这一点而或多或少克服它、修正它。

作者提供了检测情感忽视的框架,包括:在生活中,你是否感受到不满意或联结感缺失(dissatisfied or disconnected)?你对自己需要依赖他人或寻求他人的帮助是否仍然感到自尊?你是否经常对自己感到失望?你是否评判(judge)自己远远多于评判他人?

乍一看,这些框架容易让人联想到抑郁症之类的症状,但其实个中有微妙的差异。这不是导致神经衰弱的临床抑郁或被挫败感包围的忧郁,相反,它是一种持续的、孤立于他人的感觉,不属于,无联结,同时伴随着隐在内心深处的惧怕,怕如果你向另一个人敞开,那个人会讨厌“真实的你”。情感忽视带来的后果事关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全部人际关系,而不仅仅是与直系的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归结了12种可能会导致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每一类都有提供具体的细节。没有父母是完美的,但是通过这些类型观照自己的童年及自己为人父母的情况——如果你已为人父母的话,也许世上可以少一些人伦悲剧。

正如《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人们搞不好会在在差不多所有神经症里面发现自己或多或少会有同样的症状,正常与神经症之间很多时候是程度的差异,这也是心理医生之存在的必要性,对此提供判断。而 Running on Empty 则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十二种问题类型中的所有父母,差不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好的父母,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特别是孩子的生理需求总是能得到满足。

然而这一切仍然发生了,生而为人,就是这么艰难。人们在精神问题面前容易表现出不屑,特别是不擅长情感交流的国人,世界如此美好,你却如此要命,碍眼、碍眼。只是指责自己或他人矫情无济于事。咱不妨更宏观地看,人,是感知能力最发达的动物品种,以概率论,总有那么多人会摊上强于平均水平的感知,并在或许同样程度的情感忽视面前遭受更深的精神困境。是的,从宏观视角而言,我们在人生中遭遇的任何意外,都是概率分布下的牺牲品。每当不幸发生,我们常见的第一反应“为什么、为什么是我”,其实是非常科学而又极其不必要的。

这本书自然也有章节提供建议,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去避免你的孩子遭遇情感忽视。Amazon上最靠前的评论也是讲这本书如何让ta明白了自己的问题以及带给孩子的问题,并按照书中建议与孩子建立了更具深度的情感联结。正视,既不指责,也不否定,我认为是处理一切精神问题的开始,不管对象是自己还是身边人。

无论是书评还是Amazon上的评论,都有提到本书的同一个问题。虽然情感忽视的概念让人耳目一新并且确实给予人许多启发,但本书同样有点过于强调父母带来的影响,而未给予我们本人的反应足够的分量,特别是当我们成年以后。当然,这同样恰恰提供了一个阅读本书的重要原因:追根溯源,目的在于调适自己,更积极地拥抱生活,拥抱情感,而远非意在责难父母。

那么下一本可以无缝连接的书,大概是Henry Cloud的 The Power of the Other 了哈哈。祝大家年关愉快~

参考文献:

三篇 Running on Empty 的reviewe,作者分别是K.M. McCann, PhD、Shawn T. Smith Psy.D和Ros Johns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