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知否》学历史之:玉树临风的小公爷原来是历史上的他


《知否》里的小公爷齐衡字元若,是齐国公的独子,身份尊贵。为了与明兰的爱,刻苦攻书,考中进士,但造化弄人,最后没有与明兰走到一起。后来小公爷在朝堂之上,力主皇帝应该称自己的生父为皇伯,还弹劾韩相公,逼的皇帝不得不革去他谏议大夫之职。那么这个先让人爱后让人恨的小公爷到底是谁呢,有没有历史原型呢?

看《知否》学历史之:玉树临风的小公爷原来是历史上的他

剧中元若的父亲是齐国公府的次子,母亲是襄阳候独女,圣上钦封的平宁郡主,而他又是这齐国公府的独子,身份之尊贵可想而知。

看《知否》学历史之:玉树临风的小公爷原来是历史上的他

查看宋史,还真找到了小公爷的原型,就是曾经同知谏院的吕诲。

吕诲的祖父是吕端,曾经在宋太宗、宋真宗朝两次为为相。太宗称其“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太宗驾崩后,吕端力挫阴谋,扶立太子真宗即位,阻止了第二次“烛光斧影”的出现,有拥立之功。真宗登基当日,垂帘引见诸臣,吕端不拜,而是跑过去撩起帘子,看仔细确实是自己支持的太子继位,这才带领大臣们叩拜朝贺。连毛泽东都称赞“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看《知否》学历史之:玉树临风的小公爷原来是历史上的他

吕端并没有被封为国公,但他的夫人被封为泾国夫人,电视剧是从女眷这里演义出来的。

吕端死后家里困难,儿子们为了结婚不得不把自己居住的府第抵押出去。真宗知道后从自己的内府拿出五百万贯替他们赎回府第,还赏赐金钱、布匹替吕家堵上窟窿,还清旧账。官家替吕家还债也符合剧中齐国公府与宫中关系好的剧情。

看《知否》学历史之:玉树临风的小公爷原来是历史上的他

吕诲的父亲是吕端的次子吕荀,当了个国子博士的闲差,只是皇帝照顾他吃一份俸禄而已,他的哥哥和弟弟也都是小官,符合剧中他这一辈家道中落的剧情。吕诲的母亲张氏为清河郡太君,从太君这个封号是给官员的母亲的,所以应该是吕诲给自己的母亲带来的这份荣耀。剧中元若的父亲是府里的次子,与历史相符,母亲的平宁郡主则是根据清河郡太君演义而来。

看《知否》学历史之:玉树临风的小公爷原来是历史上的他

吕诲有两个妻子张氏、时氏也符合剧情,他的第二个妻子被封为封同安郡君。

吕诲在朝堂上的表现更符合剧中人设,和小公爷一样吕诲考取进士才出来做官,先是殿中侍御史,后改为同知谏院都是言官。

看《知否》学历史之:玉树临风的小公爷原来是历史上的他

宋朝设置谏院,谏院下设鼓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之长,专掌讽喻规谏。同知谏院就是谏院的副职,也就是右谏议大夫。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英宗(剧中赵宗全)刚亲政,宰相韩琦等人就向他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英宗生父濮王的名分问题,为表示尊重,英宗裁示等过了仁宗两周年祭日后再讨论。第二年,韩琦等再次提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于是,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历史上称为“濮议”。

韩琦(剧中韩璋)、欧阳修等则主张称濮王为皇考,吕诲、王珪、范纯如、吕大防、司马光等人主张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

吕诲七次上奏章章,英宗不听;乞解台职,英宗也不听。于是吕诲弹劾韩琦祸乱朝纲,使陛下厚所生而薄所继,隆小宗而绝大宗。弹劾欧阳修“首开邪议,以枉道说人主,以近利负先帝,陷陛下于过举”。结果,朝中大部分人不同意称亲,一直僵持了一年多。

看《知否》学历史之:玉树临风的小公爷原来是历史上的他

后来,英宗授意韩琦、欧阳修等人起草诏书,找到皇太后盖章同意,太后为了缓和与英宗的紧张关系,太后不得不盖章同意。

看《知否》学历史之:玉树临风的小公爷原来是历史上的他

但是纷争还没有结束,韩琦、欧阳修等人认为是替英宗卖命既然定了称亲,就不该继续挨骂;吕诲等人认为自己做的没错,不贬韩琦等人就不罢休。

看《知否》学历史之:玉树临风的小公爷原来是历史上的他

英宗无奈选择贬吕诲等三名言官,结果所有言官均请求自贬,这是英宗没有想到的。

看《知否》学历史之:玉树临风的小公爷原来是历史上的他

吕诲在朝堂上的争执和剧中小公爷一样一根筋,九头牛都拉不回。虽然吕诲被贬官外放,但是英宗驾崩后被召回,升任擢天章阁待制,再次执掌谏院,官拜御史中丞。

这就是历史上齐元若的原型,不知道剧中的小公爷最后结局会怎么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