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奮鬥讀本」林鳴:跨越伶仃洋的國之重器

「爱国奋斗读本」林鸣:跨越伶仃洋的国之重器

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愛國奮鬥精神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在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有關工作部署,中國科協組織編寫了《愛國奮鬥精神學習讀本》,作為加強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建設和科研道德培養的重要讀物,先期已出版理論篇和榜樣篇。“科協改革進行時”將為您陸續刊發讀本文章,敬請關注!

「爱国奋斗读本」林鸣:跨越伶仃洋的国之重器

跨越伶仃洋的國之重器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與啟示

林鳴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港珠澳大橋是數萬建設者辛勤勞動七年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大橋建設者時說,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在跨越伶仃洋的日日夜夜裡、在鑄造港珠澳大橋的一磚一瓦中,都凝結著廣大建設者奮鬥的智慧和汗水。這一切都讓我們深切感到,只有掛上愛國的風帆,奮鬥的實踐才能乘風破浪濟滄海。

外海沉管隧道從零起步

沉管隧道是一個很小的工程領域,掌握沉管隧道先進技術的國家是美國、荷蘭和日本。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之前,中國只有 20 多年的沉管隧道建設歷史。建設外海沉管隧道,我們是從零起步。8 萬噸的沉管體量比以往的沉管幾乎要大一倍,在洋流中很難駕馭;珠江口夏季受颱風、強對流影響,冬季受季風影響,突發性的惡劣天氣很難預測;沉管基礎的水深達到了 40 米以上,施工精度很難感知;沉管對接要在海底完成,對接過程不可視很難控制。整個攻關過程非常艱難,也非常痛苦。我們在各級黨委和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利用國家自有的技術能力,歷時一年半,先後開展了 33 項試驗研究,並在沉管安裝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總結,最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港珠澳大橋外海沉管安裝成套技術”。我們這套技術的最大特點是智能建造。智能建造提升了我們的感知能力、預測能力、控制能力和作業能力,能讓工程環境做到可知、可控,海底施工做到可視、可測,水下作業實現了自動化、無人化。我們一舉實現了外海沉管安裝技術從零到領先的跨越。新時代是核心技術的競爭時代,越是核心的技術越會被卡,越是要命的技術越會被卡死。實現偉大夢想的道路一定不會鋪滿鮮花等著我們,必定是溝溝坎坎,充滿艱難險阻。任何時候都不要幻想在這個世界上會有救世主。尤其在重要關口,若不言自立自強,現實情況是,“今天”是單邊貿易戰,“明天”可能就會釀成“群狼落井”之勢。“自古華山一條路”,在實現偉大夢想的道路上,兩強相遇勇者勝。我們只有堅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奮鬥精神,才能無往而不勝。

96 小時完成“深海初吻”

第一次安裝,我們的團隊連續奮戰了 96 小時。第一次對接用了 10 小時,第二次是在第 48 小時,兩次都沒有成功。70 小時後,開始第三次對接。在極度疲勞的情況下,我唯恐他們口令說錯了;口令說對了,又唯恐他們操作出偏差。幾萬噸的沉管在海底下,操作一旦出現偏差,立刻就要出事情。那段時間是最讓人頭疼的。我們沒有退路,我們一定要成功。這時候所有的人都已經熬到了極限,我們只能依靠意志去拼。港珠澳大橋是數萬建設者辛勤勞動 7 年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大橋建設者時說,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如果說過去的 40 年為了解決富起來的問題我們有一點粗放式發展,那麼未來的 30 年我們要實現強起來的目標就需要精耕細作。國家要面臨城市化問題,要建設大灣區,要振興東北,要發展海南…… ;要進一步實現農業現代化,解決糧食和食品安全問題…… ;交通要解決城市擁堵問題,要將物流成本降下來……所有這一切的實現,都要靠一個字—“幹”。30 年以後,世界人口可能要達到 100 億,到那個時候,中國的發展模式要給全世界做出可持續的、綠色的榜樣,中國的發展要讓全世界有一種安全感,中國要能為 100 億地球人提供更多服務。區區 30 年,彈指一揮間,空談要誤國,實幹才能興邦。

三次浮運和兩次回拖

港珠澳大橋建設,彰顯了舉國辦大事的體制優勢,“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 15 節沉管安裝是耗時最長的一次安裝,前後 156 天,歷經三次浮運、兩次回拖,讓我們遇到了島隧工程建設以來最大的一次挑戰。面對突如其來的回淤,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與社會、工程建設各方眾志成城,共同應對,抱定一個目標,就是竭盡全力儘快將工程恢復起來。第 15 節安裝完成以後,距年底只剩下 9 個月的時間,為了回報政府、回報社會,2015年我們創造了一年安裝 10 節沉管的“中國速度”。外國專家很是感慨,在國外遇到這種情況多半是停工等待索賠。第 15 節沉管的解決過程讓他們看到了我們的制度優勢,說“只有你們中國才能做到這樣”。從這件事情可以折射中國舉國辦大事體制的道理。這個道理的本質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利益、國家意志永遠是決定事物走向的核心驅動力。越是大事,越逢關鍵時刻,越能夠達成共同目標,彰顯體制優勢。這讓很多外國人十分感慨。設想一下,如果我們能夠再很好地堅持和發揚“認真”的優良傳統,外國人恐怕就不僅會十分感慨,很可能還會十分羨慕。

我們做到了世界一流

港珠澳大橋是一個開放與合作的項目。7 年實踐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當我們不掌握核心技術時,即便是朋友也會來卡我們,世界資源的大門對我們就是關閉的。因為世界的法則是落後就要捱打。當我們掌握核心技術時,即便是“敵人”也會來找我們,世界資源的大門對我們就是敞開的。因為跟我們合作就成了他們的機遇,就是他們的市場。我們探索出了“中國主導、企業主體、全球化資源、產學研一體”的創新模式,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港珠澳大橋成功建設“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誌氣”。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還不是發達國家,要實現偉大夢想就要走一條追趕和超越的道路,不創新我們就會輸在起跑線上。創新是最能體現民族智慧和自信的一種活動;創新是最能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活法;創新更離不開創新環境和國力支撐。實現創新需要有一個寬闊和包容的胸懷;實現創新就是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需要有一種犧牲和奉獻的情懷;實現創新既需要有承受壓力的勇氣擔當,又需要有承擔失敗的責任擔當。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挑戰和應對挑戰的條件此消彼長,只要我們有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誌氣,機遇一定會大於挑戰。

林鳴,男,中共黨員。現任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參與潤揚長江大橋、南京長江三橋等國內知名橋樑建設,創造了國內外工程界的眾多“第一次”及中國工程建設紀錄。2005年投身港珠澳大橋建設,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形成了數十項核心技術及 500餘項專利。已授權專利 152 項,其中發明專利 105 項;發表論文 30 餘篇,組織撰寫專著 21 部。

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 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兼任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