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1+3+N”框架體系

運營中心,整合相關的城市運維與管理信息,以後還會有民生信息,包括交通出行、食品安全、菜價、蔬菜農藥殘留物檢測結果等都將在相關渠道發佈;並且會從“醫食住行樂”入手,改善人們生活,比如探索互聯網醫療診詢。“3”是3個“一”:一張圖匯聚城市全部信息數據,一張網結合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收集、再利用數據,一個ID認證碼讓企業人員和居民兌現公共服務。“N”是未來要建設若干智慧應用項目,給企業創業、居民生活帶來更多科技和智慧體驗。

一、建成一個新型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形成城市大腦

給新型智慧城市建立“大腦”,就是讓城市擁有類似人類大腦的功能,能夠自我感知、自我學習、自我修正,讓城市的各個“器官”協同工作。生態城提出打破“數據壁壘”是目前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環節,也是“智慧大腦”的核心,為此生態城建立了統一的通訊基礎網絡、公共數據中心、視頻監控平臺等,努力打破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難以消除的數據壁壘與信息孤島,實現城市信息的共建共享與綜合應用。在此基礎上,生態城將現有數據再次進行優化整合,建立一個新型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實現對城市運行的實時感知、智慧分析和應急調度。新型智慧城市運營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後,可同時運行42個管理系統,彙集11大類業務數億條數據,實時監控城市動態,實現城市管理的實時調度。運營管理中心作為新型智慧城市運行管理的“大腦”,可實時接入生態城各單位的業務系統和運行數據,包括市政、市容、交通、安全、能源、環境等,通過各部門數據聯動,建立區域事件監測體系,監控事件發展,監督事件處置,實現生態城範圍內事件綜合態勢一張圖。

二、健全“物、數、人”三個承載平臺,形成城市神經系統

1、健全設施物聯平臺“一張網”

當前,生態城設施物聯平臺已安裝完成的攝像頭超過1200個,服務建設、城管、公安、交警等15個部門。下一步,設施物聯平臺的攝像頭將增加至5000個,覆蓋商業、住宅、辦公樓宇、街角公園等重點點位;另一方面,統一接入水文、地質、植被、建築、能源、市政等領域的傳感網絡,並新增無人機採集方式,滿足城市運行數據的收集和感知需求。

2、健全數據匯聚平臺“一幅圖”

生態城將通過對數據匯聚平臺的建設,實現數據實時共享,並進行三維可視化處理和應用。在硬件支撐方面,按照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使用的原則,為各業務系統提供統一的機房空間、網絡資源、安全保障和運維服務。在軟件支撐方面,目前,數據平臺已匯聚了11個部門的4.9億條數據,為建設、環境、城管等6個單位提供數據共享服務,在此基礎上還將新增地質、水文、能源等地理圖層,實現三維可視化。

3、健全用戶移動應用平臺,完善居民服務APP

在生態城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居民移動應用平臺將著重發揮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以現代識別技術、移動終端APP作為通聯載體,將居民與智慧設施、智慧系統連接起來,實現用戶對所有智慧系統的統一登錄。二是用區內統一的居民服務APP覆蓋智慧公交、智慧停車、友善綠人(老人孩子有更充裕的時間過街)、電子居民中心、圖書借閱、社區服務、垃圾積分兌換等多種智慧應用,實現對所有智慧應用的統一使用。

新型智慧城市“1+3+N”框架體系

三、建設“N”個應用系統,提升城市智慧應用

清晨上班,不用再急匆匆地趕公交,可以一邊吃早餐一邊通過居民APP關注公交車到站信息,然後從容出門準時踏上智能無人公交車;也不用為道路擁堵而擔心,通過電梯裡的顯示屏就可以瞭解路況信息,提前規劃出行線路;下班回家,在路上動動手指就可以操控家裡的智能家居;想“宅”在家裡,下樓就可以通過無人售貨車購買生活用品;週末去圖書館,機器人給您推薦熱門書籍,帶您找書;生病了,家庭醫生遠程為您診療,提供治療方案;家裡所需的水、電、氣、熱,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就能完成繳費……醫、食、住、行、樂,這些場景的智慧體驗已經不再停留在想象層面,“智慧”場景和“智慧”應用將隨處可見。如智慧讓交通出行更高效、讓居住更舒適、讓食品零售更便民、讓生活娛樂更輕鬆、讓醫療保健更便捷等。為實現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和智能產業的融合,生態城還將國內知名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推動智能產業發展,為產業賦能。在“1+3+N”整體構架下,生態城在不斷完善新型智慧城市基礎支撐的同時,借鑑生態城市建設經驗,逐步探索建立生態城新型智慧城市指標體系,計劃於2020年形成成熟的可以複製推廣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標準,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依據和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