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擁有十幾萬兵馬,為何最後卻一事無成?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彼此混戰,而公孫瓚就是其中的一派割據勢力。公孫瓚起兵的時間比較早,並且佔據了幽州一帶,手下有精兵數萬,更是精銳中的精銳。就是擁有如此強勁實力的公孫瓚,為何到最後卻節節敗落,一事無成呢?

公孫瓚擁有十幾萬兵馬,為何最後卻一事無成?

首先,公孫瓚佔據的位置處於幽州和幷州北部,這些地方偏僻貧寒,人煙稀少,但其又自恃高傲,就計劃著南下攻打富庶的冀州。袁紹是當時最強大的軍閥之一,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冀州就是袁紹佔據的地盤。初平三年(192年),袁紹公孫瓚大戰於界橋南二十里處。公孫瓚有精兵三萬,袁紹命其將領麴義領精兵八百在前,佈置強弩千張於兩翼。公孫瓚輕視袁紹兵少,就直接率領騎兵出戰。麴義命士兵伏於楯下不動,等公孫瓚軍到十步前,一時同發,公孫瓚大敗。

公孫瓚擁有十幾萬兵馬,為何最後卻一事無成?

而當時朝廷派宗正劉虞任幽州牧,公孫瓚雖受劉虞節度,但因為公孫瓚自持兵力強大,多次放縱自己的部隊,掠奪百姓,而劉虞對百姓十分仁愛。也因此兩人關係逐漸惡化。劉虞認為公孫瓚窮兵贖武和袁紹連年的作戰是對百姓嚴重的迫害,故而想要節制公孫瓚的行為。然而公孫瓚聽聞此事卻大怒,繼而更加變本加厲的掠奪百姓,這些行為更是加深了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矛盾。最終劉虞為了阻止公孫瓚的惡行,決定率兵十萬攻打公孫瓚,但卻兵敗被其擒拿,最終慘遭殺害。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率漢兵、胡兵數萬人,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隨鮮于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大敗公孫瓚於鮑丘。公孫瓚屢戰屢敗,元氣大傷。

公孫瓚擁有十幾萬兵馬,為何最後卻一事無成?

公孫瓚大敗後,逃回易京堅守,開置屯田,臨近易河挖了十餘重戰壕,又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在土丘上又築營壘。塹壕中央的土丘最高,公孫瓚自居其中,以鐵為門,令男人七歲以上不得進入,只與妻妾住在裡面。並且公孫瓚開始疏遠賓客,導致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猛將都漸漸疏遠了。

後來公孫瓚派兒子去請張燕相助。張燕派了三路大軍前往營救。援兵還沒到,公孫瓚又秘密派人送信給公孫續,讓他率五千騎兵於北隰之中,舉火把為應,公孫瓚就從城內出戰。袁紹劫得了這封信,將計就計,舉起火把,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率兵出擊。袁紹早已設伏兵準備襲擊公孫瓚,公孫瓚就此大敗,自焚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