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龍和張一鳴:價值觀決定終局,兩種價值觀,兩種產品命運(

今天聊聊張小龍和張一鳴。

很多人都以為我有超強的自制力,其實我比大多數人的自制力差:2017年我下班後經常不回家,而是去家附近的一個酒吧,閱讀或者寫作。2018年,我辭職創業後,也通常不敢在家工作,而是去各種咖啡廳、餐廳甚至電影院。

家對我來說是一個充滿誘惑的環境,冰箱裡有吃的,桌子上有零食,可以隨時抽根菸,可以把腳搭在桌子上,床對我有致命的吸引力,每寫一會兒稿子,我的雙腿就自動超床的方向走去,撲上去,打開手機,刷會兒抖音或者微博。

所以,像我這種沒有自制力的人,唯一有效的自制方式,是不把自己置於充滿誘惑的環境中。

當然包括網絡環境,比如作為一個內容從業者,除了研究產品,否則我不會讓自己打開“今日頭條”,因為我一旦打開,就不可自制的刷起那些讓人不得不點開看一眼的內容,比如我寫這篇文章時打開了一下,馬上有幾個標題衝進我的眼睛:

《女副市長 權色交易》

《離婚分660億美元》

《曝徐崢夜會美女》

《故事:她結婚半年未與老公同房,不料兩個月前,老公出軌了》


作為一個內容從業者,我也不會讓自己去今日頭條上做內容,因為你為了獲取流量,也得往這個調性上走,如果我每天要做這樣的內容,我就得每天研究這樣的內容,那我兩年後會怎樣?

畢竟“you are what you read”。

前段時間,我要做一個50節的寫作課,為了安心寫課,我把抖音卸載了,這樣可能每天幫我節省兩個小時時間。

之前沒卸載時,工作累了會打開看會兒抖音,每次告訴自己“只看五分鐘就行”,結果“抖音5分鐘,人間2小時”

年底寫完課,我準備再下載一下,馬上回家過年了。開年忙起來,我可能再把它卸載。

首先那對我來說不是一個充滿誘惑的環境。抖音我可以不停的刷兩三個小時,朋友圈我刷超過半小時就會不爽了。

其次,抖音對我來說是工具,微信對我來說是工作和生活,我既不可能卸載工作,也不可能卸載生活。

2015年進入內容行業,我對內容產品、對營銷、對傳播都充滿好奇,但那些都不是最好奇的,我最好奇的永遠都是人,這個文章是誰寫的,這個營銷是誰搞的,這個產品是誰做的... 我永遠對背後的人充滿興趣。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做出看什麼樣的產品,但人永遠是背後那個最耐人尋味的產品。

聊聊張小龍和張一鳴,以及他們的產品。

01

張小龍和張一鳴

不同的產品原動力


張小龍和張一鳴都極其不擅長演講,張小龍甚至要用到逐字稿式的提詞器。演講其實是一種表演,這兩個技術極客顯然都不擅長,但這是最合乎情理的,因為不擅長社交的人最渴望做一款幫助人社交的工具,今日頭條新任CEO近日的一則提問透露出,字節跳動有社交夢。

兩個不擅長演講的人,每次重要的公開演講,都能引發一波刷屏,這也是最合乎情理的,因為他們最懂人性,擅長傳播的人,都熟諳人性。

這次張小龍的刷屏演講意義非凡,2019年,微信8年,他用一場4小時的拖堂演講,全面總結了微信8年。

張小龍3萬字的演講中,有個不容忽視的關鍵詞“原動力”,他全程提及了17次。(採銅說18次,因為他把騰訊編輯寫的推薦語裡的那次也算上了。)


張小龍和張一鳴:價值觀決定終局,兩種價值觀,兩種產品命運(



第一:堅持做一個好的,與時俱進的工具。

第二:讓創造者體現價值。

做平臺,需要有原動力。


張小龍和張一鳴:價值觀決定終局,兩種價值觀,兩種產品命運(



今日頭條的原動力是什麼?

張一鳴沒有直接說過,但他說:如果你非要問我頭條的價值觀是什麼,我認為是——提高分發效率、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這是最重要的。今日頭條是為了解決信息分發問題而創辦的。

財經記者問張一鳴想把今日頭條做成怎樣一家公司,張一鳴的回答是:先把提高信息分發效率這件事做好,成為全球最大的信息創作與分發平臺。

兩種價值觀,兩種原動力,必然造就兩種產品。

張小龍要做一款好的工具,什麼是好的工具?張小龍說首先得好用,用戶體驗好,中國十幾億用戶已經習慣了很糟糕的、被強迫的用戶體驗,比如大家都認為開屏廣告是正常的。最可怕的是你認為是正常的,其實這是不正常的。

因此,今日頭條會有開屏廣告。

張小龍希望微信是用戶的老朋友,他認為在啟動頁放廣告,就相當於“你跟朋友見面時,他臉上先貼一個廣告,你要先撕下來才能跟他說話”。這顯然是張小龍的原動力不允許的。

張小龍注重價值,張一鳴專注效率。

張小龍認為,互聯網產品應該讓個體更自由。工業化滿足低成本,個性化體現獨特價值。

讓個性化的創作者體現他個性化的價值並得到回報,這是讓個體更自由。讓每個不同的人,自由訂閱不同創作者的公眾號,這個也是讓個體更自由。所以,公眾號也是千人千面,一千個人的公眾號列表是註定不同的,但張小龍讓你自由選擇,很多人說公眾號2018年改版成信息流了,那是不對了,你在那個列表裡永遠不會看到自己沒有關注的公眾號的內容。

當年張小龍想到讓微信提供一個基於訂閱的模式後,興奮的給Pony發消息,Pony第一關心是“垃圾信息怎麼辦?”,張小龍說“天然沒有垃圾消息啊”。

所以,馬化騰和張小龍肯定不會讓公眾號做算法推薦的信息流,訂閱模式是核心。即便你不小心訂閱了垃圾內容,你可以馬上取關,之後再也收不到。

張一鳴不同,他追求效率。

因此今日頭條必定要做算法推薦的信息流,你會看到大量並非你訂閱的內容,但今日頭條說你喜歡看,因為你曾看過。

“我覺得你喜歡的,我直接推給你”和“我不知道你喜歡什麼,你自己探索自己訂閱”,顯然前者效率最高。

張一鳴設計一款內容產品,不會像Pony一樣第一關心是“垃圾信息怎麼辦?”

01 張一鳴說“我們從來不主動push低俗內容”。他把鍋甩給了算法,其實是甩給了用戶,因為你曾看過,機器判定你喜歡。

02

張一鳴說“我們不知道你是因為被誘惑還是因為興趣點擊”。意思就是,低俗的內容也有它的市場,有人就是有興趣。

03 張一鳴本身並不認為低俗有什麼問題。

02

張一鳴信延遲滿足

卻讓用戶即時滿足


聊張一鳴不得不說一個詞——延遲滿足感,2017年我專門為此寫過一篇文章,500多個公眾號轉載,無數讀者驚訝於張一鳴的強大的“延遲滿足感”。

什麼是延遲滿足感?不聊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了,聊聊張一鳴的戀愛試驗。

很多技術男都有個愛好,給女同學修電腦,張一鳴也不例外。讀大學時一個女同學電腦壞了,他去幫忙修完電腦,回來興奮的告訴室友,“那宿舍有個女孩子不錯”。不過跟很多技術男不同,他喜歡,就決定要去追。

謝天謝地,女孩電腦老壞,張一鳴就總跑去給女孩修電腦,和女孩在 BBS 上聊,約出來玩,然後是表白。結果女孩讓他修電腦是真的,其它好感都沒有也是真的,女孩連好人卡都沒發,毫無餘地地拒絕了他。

室友本想安慰他,但張一鳴反而覺得沒什麼所謂,他認為表白失敗就感覺是:這件事跟你說一下而已,然後你有不同意見,沒事,我們接著來。

張一鳴就繼續修電腦,BBS 上聊,約出來玩。兩個月之後,有次出遊回來,室友看到兩人牽著手。那個女孩是張一鳴的初戀,後來成了他的太太。


張小龍和張一鳴:價值觀決定終局,兩種價值觀,兩種產品命運(



延遲滿足感,就是不會天天想著春播秋收,不在乎即時滿足,張一鳴說,延遲滿足感的本質是克服人性弱點,這是一項長期修煉。

這個世界的矛盾在於,張一鳴延遲滿足,卻必須讓用戶即時滿足,否則他無法收割用戶的時間和注意力。

抖音是張一鳴讓用戶即時滿足的代表作。

如何讓用戶沉迷於即時滿足中無法自拔?

01 你刷朋友圈時,看公眾號時,你隨時可以看到“現在幾點了”,但抖音不會讓你看到時間,它的設計隱去了時間,否則怎麼會出現“抖音5分鐘,人間2小時”,它讓你在沉迷於即時滿足時,忘記感知時間。

很多人凌晨刷抖音,不知道刷了多久,只是覺得眼睛累了,退出抖音的第一反應就是:臥槽,都3點了啊!

曾經有段時間,我凌晨寫完稿,也會刷會兒抖音,然後那些熱門視頻的評論區,經常有這樣的評論“凌晨4:36,我不相信還有人沒睡”,然後通常這樣的評論會被點贊到好幾萬。

02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手機時代,你在手機上溝通、工作、學習時,會被各種打擾,但你會發現,你玩抖音時,很少被打擾,因為抖音界面是全屏的,它把其它可能干擾你的因素都排出在外,讓你可以“專心沉迷”。

03 你看到不好看的文章,你需要關閉,再選擇其它文章,再點開。大家都知道,所有電商交易都會縮短付款步驟,因為多一個步驟,就意味著更少的人走到付款的最後一步。內容產品也是一樣,越多的步驟,意味著更多的中斷和離開的可能。抖音專注於製造沉迷,它不會給你停留和中斷,你看到一個視頻不喜歡,你只需要滑動一下屏幕,切換視頻之用零點零幾秒。

04

15秒是一個專注於製造沉迷的產品經理的職業洞察。從工程心理學角度來分析,15秒剛好是人的專注力最能集中的時長,如果太長,注意力的聚焦度就會減弱,而15秒的時間,剛好能夠讓人形成片刻的印記。這會帶來兩種結果,要麼你會不停的重複看一個視頻很多遍,要麼會不停的看下一個。

05 人對隨機著迷。同時抖音有算法推薦,只推薦最容易滿足更多人人性的一個個15秒。兩者相加=抖音幾乎能給你“隨機的確定性驚喜和心理滿足”。這讓你無法停下。

2016年9月抖音上線,不到兩年,日活1.5億,2018年11月,日活再次飆升,突破2億,月活超過4億。

今日頭條同樣是讓用戶即時滿足,同樣注重讓用戶沉迷。“用戶日均使用時長76分鐘”,這是過去幾年媒體報道今日頭條時喜歡引用的數據,也是讓頭條引以為傲的數據,因為這驚人的76分鐘超過了很多號稱“注意力黑洞”的視頻客戶端。

今日頭條不按關鍵詞切分流量,所以它可以不像百度一樣服務醫療廣告主,但是它按廣告位+用戶時長,因此它產品和內容設計必然會圍繞一個點:如何讓用戶停留時間更長,如何讓用戶沉迷於此。

張一鳴倡導延遲滿足,卻讓用戶即時滿足,一個人同時擁有兩種對立價值觀卻並不覺得自我矛盾,彪悍的商人不需要解釋。

03

張小龍也延遲滿足

但讓用戶用完即走


張一鳴認為,延遲滿足感程度不在一個量級的人,是沒法進行有效溝通的。不知道張一鳴眼裡,他跟張小龍誰的延遲滿足感程度更高。

1997年,張小龍憑藉一己之力創造Foxmail。時任《電腦報》記者、後來的YY創始人李學凌曾描述:

“只要你站在黃莊路口,大喊一聲,我是Foxmail張小龍,一定會有一大群人圍上來,讓你簽名。”


張小龍和張一鳴:價值觀決定終局,兩種價值觀,兩種產品命運(


△中間為年輕時的張小龍


1998年的秋天,周鴻禕經人引薦,第一次在廣州見到了張小龍,當時張小龍正和十幾個人擠在一個煙霧繚繞的小破辦公室。

當時Foxmail已經有200萬用戶,是國內用戶量最大的共享軟件。周鴻禕經常和張小龍一起在廣州買碟,在廣州生活了5年的張小龍不會講粵語也不會砍價,一直被當“水魚”宰。

Foxmail當時沒有商業模式,周鴻禕經常批駁張小龍這一點,說要加廣告,要盈利。

張小龍卻說為什麼非要這樣?只要有用戶,有情懷就好了。每一次爭論,都是張小龍以長時間的沉默來結束。

是的,張小龍把一款軟件做到了200萬用戶,卻並不著急賺錢。

2000年3月26日,《人民日報》在第四版發表了一篇題目為《免費軟件餓著肚子揮灑衝動》的時評,作者魏然說當時在北京見到張小龍時他正處於失業狀態,稱他是在餓著肚子寫免費軟件,張小龍的朋友圈覺得他可憐,認為他是個悲劇人物。

過了23天——Foxmail以1200萬元被“博大國際互聯網公司”收購,張小龍還被任命為博大公司的首席技術官。

又過了5年——Foxmail 又被博大賣給騰訊,張小龍和他的團隊也一併入駐騰訊。

又過了5年——

即2010年11月20日,騰訊微信正式立項,由張小龍負責。

周鴻禕不解,為什麼這樣一個人做出了微信。但或許,只有這樣的人能做出微信。

這是張小龍式的延遲滿足。


張小龍和張一鳴:價值觀決定終局,兩種價值觀,兩種產品命運(



與張一鳴的延遲滿足不同,張一鳴的延遲滿足,需要用戶的即時滿足和長久沉迷來實現,而張小龍要做最好用的工具,卻希望用戶用完即走。

張小龍認為,這兩年業界的目標變成所有APP都追求用戶停留時長,這是違揹他的常識的。

張小龍說:一個用戶每天的時間是有限的,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術的使命應該是幫助人類提高效率。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張一鳴和張小龍都追求效率,但不同的價值觀追逐的“效率”註定是不同的。

簡單來說,張一鳴說的效率是他和今日頭條想要的效率。張小龍說的效率是用戶想要的效率。

產品人的價值觀藏不住,它會處處體現在產品細節中。比如微信作為溝通工具,沒有“已發送”“已閱讀”狀態,原因就是“最高效率就是發完即走,看完即走”。

張小龍說他有很多辦法可以讓用戶在微信裡停留更久,但對用戶來說不好,因為大家的效率降低了,所以拿停留時間來衡量一個APP,跟他對互聯網出新的認知是背離的。

“微信永遠不會把用戶停留時長作為一個目標,相反微信會關心一個人在這裡發一個照片、看一些文章、完成一筆支付、找到一個需要用的小程序,是不是能做到最快。”——這是張小龍追逐的效率。

張小龍非常懂人性。他說用戶是人,產品經理是站在上帝身邊的人,要了解人的習性,需求從人性中產生。

難得的是他不放縱人性,卻善於利用人性創造產品之美。

比如:張小龍認為人是懶惰的,但懶惰導致發明,是創新的東西,他開發了語音查找聯繫人等功能。張小龍認為人沒有耐心,所以要設計充滿極簡美的產品,讓用戶不用看產品說明書就能會用。

前面說到,張小龍的原動力之一是:讓創造價值者體現價值。

張小龍口中的創造價值者指的是公眾號內容創造者,優質小程序創造者,優秀小遊戲創造者,等等,張小龍希望這些創造價值者能體現價值和回報,因為他相信。

反過來說,張小龍也是創造價值者,所以他相信只要自己在創造價值,他必定能得到回報。

因此他在演講中說:一切盈利都是做好產品做好服務後的自然而然帶來的副產品。

這是張小龍式的延遲滿足。

張小龍要做最好用的工具,他說,好的產品要滿足貪嗔痴,卻又要讓用戶少發微信,用完即走,世界是荒誕的,一個人同時擁有兩種對立價值觀卻並不覺得自我矛盾,彪悍的藝術家不需要解釋。



我昨天看了6年前張小龍接近200頁的PPT,6年前堅守的,今天還在堅守。而張一鳴2015年跟同事分享了2012年創業之初寫過的一個PPT,團隊成員都覺得,今日頭條的發展,跟當時的預估基本沒變,所做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說。

這就是初心,價值觀,或者說原動力的重要性,什麼樣的人,會做出什麼樣的產品。

你希望自己成為哪一種人?

放心吧,你哪個都成不了。


張小龍和張一鳴:價值觀決定終局,兩種價值觀,兩種產品命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