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不幸都可以讓原生家庭來背鍋嗎?

情場失意、工作不順、性格缺陷.....原生家庭理論盛行後,好像這些都找到了源頭。原生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所有鍋都可以由原生家庭來背嗎?

新媒體編輯/房永珍 供圖/視覺中國(除署名外)

採訪專家:

黃 崢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紅敏 (北京工商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副教授)

你的不幸都可以讓原生家庭來背鍋嗎?


“你出生的家庭決定了你的宿命”——近來,“原生家庭”這個詞突然火了起來。

這個本來帶有一些隱私屬性的詞彙,如今卻成為和“星座”“血型”一樣的茶餘飯後的談資。情場失意、工作不順、性格缺陷,彷彿所有負面情緒和心態,都能統統歸結為原生家庭給予的影響。

每個人都有一個原生家庭,但它真的就是一切問題的終極答案嗎?

原生家庭成了“流行病”

原生家庭,指的是每個人從出生到獨立成家之前,與父母一起生長的家庭。原生家庭理論來自西方,至於發明者,現在一般認為來自於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也有人說是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不管到底是誰,該理論的核心論點都差不多—童年時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影響當事人在一生中所做的決定。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節目《奇葩說》中分享了他個人成長經歷。主持人馬東問武志紅:“原生家庭,真有那麼大的影響嗎?”武志紅斬釘截鐵地回答:“沒錯”。而節目嘉賓高曉松也在《奇葩大會》上袒露,自己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直到最近幾年,我走出來了,才發現原來我一直沒出來。”

你的不幸都可以讓原生家庭來背鍋嗎?


而在武志紅教授看來,家庭是整個世界、整個社會的濃縮,而個人是整個家庭的濃縮,談論原生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於是,他做了一件事,猶如二百年前介紹《海國圖志》的魏源,他把“原生家庭理論”介紹引入到了中國,並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推廣傳播,讓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認識並審視這個“陌生而熟悉”的名詞。這個理論掀開了中國傳統“忠孝”下的另一面,對家庭教育提出了質疑。它告訴無數正在迷茫當中的中國青年人,當下的很多所作所為,尤其是一些負面行為,都是爸爸媽媽們在你的“小時候”給造成的。

你的不幸都可以讓原生家庭來背鍋嗎?


▲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深遠(圖片來自網絡)

著名文學家蕭紅,雖然只活了31歲,但她的一生堪稱傳奇,尤其是感情生活,她曾反抗舊家庭,逃婚、做第三者、非法同居、未婚先孕、兩次懷著孕嫁人……有人分析認為,這是蕭紅原生家庭導致其“極度缺愛”造成的。

美國演員馬龍•白蘭度的一生中有過三次婚姻,十幾個孩子和無數的情人。有人分析認為,這是因為白蘭度生長在極其惡劣的原生家庭中造成的,原生家庭給他的童年帶來創傷,而這種創傷一直伴隨了他一輩子。

至於張靚穎、張雨綺、伊能靜等婚姻愛情出現“異樣”的明星們,原生家庭更是被網友翻了一個“底兒掉”,用來證明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威力無窮”的。

一時間,原生家庭彷彿成了“流行病”,人人自危。甚至有人說,父母小時候的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會對孩子一生造成影響。難道父母十幾年的教育,要為子女一輩子的所作所為買單?

重視“過去”與“現在”的聯繫

如同電視裡爭論的面紅耳赤的辯論者,在現實生活中,有人成為了原生家庭理論的最堅定擁護者,甚至對號入座;有人則認為它“誇大事實”“危言聳聽”,反覆強調原生家庭的巨大影響,是典型的宿命悲觀論。

你的不幸都可以讓原生家庭來背鍋嗎?


▲類似《歡樂頌》《狗十三》等影視作品,為了塑造人物形象,同樣誇大了原生家庭的影響,但這種藝術誇大在社會上的影響卻是極其負面的

“原生家庭肯定對人有影響,在心理學上,家庭治療是治療手段之一。”北京工商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副教授陳紅敏表示,所謂家庭治療,就是通過分析和改善諮詢者家庭關係的方式,來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這其中,分析原生家庭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即便沒有學過心理學的人,也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老師”這句話。孩子最初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大多源於原生家庭。若父母教養目標一致,方式得當,逐步滿足需要,孩子就能逐漸學會應對各種挑戰,最終實現自我目標。

但當父母關係緊張,孩子的底層需求無法滿足,或是家庭教育嚴重失位時,就會導致孩子更高需求中的愛與歸屬、尊重乃至自我實現無法滿足,甚至對一個人的自我認同產生深遠影響,這種影響有時是有意識的,但更多時候是無意識的。

實際上,家庭的負面影響的確已成為導致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乃至犯罪的最重要誘因。據媒體報道,廣州市某中學心理諮詢室的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諮詢“心事”的學生90%和家庭不和有關。而廣東省少管所的某年數據則反映,在該所服刑的少年犯,和家庭教育不當有關的比例更是高達80%。

在腦科學和神經科學領域也有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童年的養育質量影響著以眶額葉區、前額葉區和杏仁核共同構成的“社會大腦”,以及腦細胞之間的不同連接水平,從而修剪出個體各具特色的或愉悅或憂傷的大腦優勢神經反應通路。簡言之,童年的生活會影響一輩子性格。

“這樣的結論,告訴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家庭教育,以及重視青少年時期的人格培養,而不是把原生家庭理論硬塞給哪個學派,或者強調所謂精神分析學說影響心理學。”陳紅敏說。

而在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副教授黃崢看來,當下,越來越多的父母更加重視親子教育,特別是青少年時期的家庭教育。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對於原生家庭給人成長帶來的影響,大部分人是認可的,至少越來越重視個人過去與現在的聯繫。

無法忽視的後天影響

在中國古代“子不教,父之過”“不嚴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諺語口耳相傳,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當下流行的“原生家庭”理論卻打上了深深的“中國特色”烙印,它和最初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當中強調的所謂“原生家庭”已經貌合神離了。

首先,不同父母教育方式不一樣,也不可能一樣,有些父母管的多,有些父母管的少,也有不少父母是和爺爺奶奶一起教育的。總的來說,每個人的成長家庭都不一樣,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生家庭理論則顯然是“一概而論”了。

其次,原生家庭隻影響一個人幼年和青少年時期,成年以後一些抉擇會受到幼年經歷的影響,但僅僅是影響而已,越到後期影響越弱,人到中年以後,和愛人組建了全新的家庭,有了孩子,原生家庭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再次,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當下情緒的影響,和家庭影響並沒有直接關係:一個人開車和別人發生剮蹭,他下車後和肇事車主發生衝突,這難道就能認同為原因是“此人深受幼年家庭暴力影響”?其真實原因,可能只是他著急去出席一個不能缺席的會議這麼簡單。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父母生了兩女一男三個孩子,同樣的家庭環境、同樣的教育方式,最後老大成了音樂家、老二是一名普通工人、老三去了外國做生意。”陳紅敏說,如果原生家庭理論真的成立,首先沒法解釋的,就是多子女不同人生軌跡的問題。

“拋開後天影響談原生家庭也是耍流氓”。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要經歷許多人和事,老師、同學、朋友、同事、妻子或丈夫等等,他們帶來的後天影響是無法忽視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和不同人接觸,從事不同的行業,這或許才是改變人一生軌跡,影響人所作所為的最重要原因。原生家庭是外因,也不能忽視自我發展這個內因。

把人生所有的失敗和不幸都歸結於“原生家庭”,就如同把生活不順歸結於“水星逆行”一樣,毫無邏輯性可言。黃崢強調,另一方面,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並非只有負面因素,更多的可能是正面的、積極的。

至於原生家庭為什麼成了“流行病”,黃崢認為,可能存在“過度使用”的現象,某些人把對於原生家庭的理解和分析“推”給了父母,成為自己遇到困難受阻,無法前行時的一種藉口,這既是一種合理化解釋,也是人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不要成為“過去”的奴隸

日本著名懸疑小說家東野圭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你的不幸都可以讓原生家庭來背鍋嗎?


四歲時,東野圭吾走失,在警察局,他看到了被警察罵得狗血噴頭的父母,但他心中並沒有怨恨,反而覺得“挺有意思”。成年後,東野圭吾在寫作時,作品中經常會出現現實中存在的一些地理位置。小說《白夜行》開篇的公園,就是東野圭吾走失的那個公園。

沒有怨恨,只有懷念,甚至成為靈感的出處,東野圭吾對待“原生家庭”的態度,或許給我們對待原生家庭提供了不錯的思路。

原生家庭及原生家庭對自身的影響,“理解”和“承認”最為關鍵的,父母或長輩的一些做法,往往有特定的時代背景,很難用“正確”或“錯誤”來定性。比如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資匱乏時期,勤勞節儉是一種美德,放在生活水平相對良好的當下,這種行為往往成了囤積,反而給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也應該把原生家庭僅作為一個“參考因素”,而不能把它放到“統攬因果”這麼高的角度。黃崢說,不管是哪個流派的心理學,在關注“過去”的同時,都強調主觀能動性,也就是所謂把握和決策未來的能力,不成為“過去”的奴隸,這與當下唱衰人生的“原生家庭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你的不幸都可以讓原生家庭來背鍋嗎?


▲不要成為“過去”的奴隸

“當我們理解與原生家庭的關係以後,更容易把控自身的弱點,也就更容易過濾掉一些無意識的影響因素,這才是原生家庭理論的本質與核心。”黃崢說,有時候,相互不理解反而更容易造成誤解,原生家庭理論不應該,也絕不能成為消極對待人生的一把“自我保護傘”。

另一方面,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也讓原生家庭理論有“水土不服”的可能。西方人活在個體裡,中國人活在群體裡,西方人講的“責任”更多的是對自己負責,而中國人口中的“關係”其實已經淡化了責任的界限。硬要把西方人的理論套在“中國傳統文化”上,很多時候效果並不一定多好。

眾多研究發現,養育風格的確是會“代代相傳”。這裡有基因傳遞的原因,也有“榜樣示範”的作用,但榜樣作用往往比基因傳遞更重要。這或許告訴我們,換位思考以後,如何從自己父母身上“取長補短”,給自己的孩子塑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或許比糾結在自己如何被原生家庭影響,更有意義一些。

你的不幸都可以讓原生家庭來背鍋嗎?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瞭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