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2017年2月單人獨車自三亞返程蘇州,千里奔襲途徑鷹潭,信江江灘和北極閣走了半天,至今記憶猶新,鷹潭是個到過就不會忘記的好地方。到鷹潭住下已經很晚,開車一千多公里下來人困馬乏休息了一宿第二天一早醒來體力恢復,到一個地方沒吃到當地的特色實在不是我的風格。手機地圖研究了一下,距火車站往北幾個路口就是穿城而過的信江,江邊還有好長的一段濱江公園,周圍有幾家快餐小店,反正是向著出城上高速的方向,填飽肚子為主,有好的風景花個把小時走走也不影響晚上到家的行程。

於是從火車站出發,向北在向東,沿著信江南岸的林蔭西路一直前行,這段路的樣子與車站附近截然不同,沒那麼吵,車也不是很多,路邊的店鋪也是規規矩矩整整齊齊,沒有大城市的喧囂和擁擠,人們享受著慢節奏慢生活、悠然自得。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了交通路路口,左前方江邊小山上遠遠的望到了一座高高的樓閣,飛簷斗拱氣宇不凡想必是個好去處,剛好就在它前方不遠就是一個停車廠,直接進去,吃飽了再花個一兩個小時看看信江邊上的風景。

從停車場熱心的老大爺那裡得知這座建築名叫北極閣,向東兩百多米老碼頭對面巷子裡就有當地傳統的酸辣粉,此時已過十點,索性早飯中飯湊一起吃了拉倒。

於是溜達過去,果然巷子口第二家就是一間米粉小店。店面不大,不到20個平方,門口擺著的兩個不鏽鋼大桶冒著熱氣,裡邊靠牆的一邊是一個擺著盤碗和調料的櫃子,屋子中間是四張方桌,50歲上下的老闆娘正和另一位年紀更大的老太太坐在門口的方桌上聊著天,裡邊牆上掛著菜牌,價格很實惠,6塊到15塊不等。隨便點了一碗7塊的牛肉粉兒在裡邊坐等。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只見老闆娘麻利的夾了一把米粉下到了一個大桶裡,煮了一會撈進大碗,先是澆了一大勺子特實惠的牛肉(一塊硬幣大小的牛肉目測不止十塊),又到另一個大鍋裡了一大勺老湯往上邊一澆,還沒端上來我的口水就差點沒掉地上,呷一口進嘴味道是相當的不錯,酸辣口,很美味。此時對鷹潭的印象已經大有改觀,而接下來的信江江灘,更是讓我對這裡刮目相看。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小吃店的對面,是一座兩三層樓高的石牌坊,立柱上有對聯兩幅,分別是“鷹擊長空萬里扶搖追日月,潭通滄海千尋淵湛臥蛟龍”“老碼頭通鄱湖風帆托起小鄉鎮,新樞紐連寰宇妙手鑄成大銅都”,橫批“老碼頭”。牌坊以裡兩側是幾棟白牆黛瓦的仿古建築,正對的臺階則通向依稀可見的信江;斜向西北綠樹掩映中就是剛路過的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話說這牌坊離江岸還有幾十米的距離,沿著臺階拾級而下,隔幾米就有一個緩臺,地面都是黑色的花崗岩鋪就;兩側分別是民國風格的小樓和青磚小瓦的廊道;路上還有好幾個純銅的雕像,首先是一位穿長袍提箱子戴眼鏡的民國時期老師,往前幾步是一對男穿馬褂女穿旗袍的夫婦,再往前則是一個頭戴斗笠身穿褡褳、用扁擔挑著兩個四方大箱子的挑夫;繞過一個圓型的小廣場就到了江邊,西側是一排在斜板上揹著袋子排隊裝船姿勢的勞工,東側又有一個頭戴斗笠,扁擔一邊是竹簍一天是鸕鷀的漁夫,所有的雕像似乎都記錄著老碼頭曾經的歷史,想必民國時期這裡應該是個熱鬧繁華的所在。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此時的信江已經近在眼前,江面目測有100米左右的寬度,信江畔青山綠影,信江水碧波盪漾,宛如一條玉帶穿城而過,有了水的靈氣,給這座老城平添的幾分生機。正前方一座架設在江水之上的浮橋給信江又增添了幾分便利,橋面寬約七八米,木板鋪就,下邊的橋樁則是五十幾條鐵船以鐵鎖相連、自南向北四平八穩的一字鋪開,走在浮橋上絲毫沒有晃動的感覺,站在浮橋中央回望南岸小山頂綠樹簇擁中的北極閣,岸上一半、水中一半。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回到岸邊右轉朝著北極閣的方向拾級而上,經過一段依山而建的廊道,不一會就到達北極閣的腳下。因入口在南側這裡不能進入,索性沿著江邊的小路環繞北極閣逆時針走一圈。隨著高度的抬升,在北極閣底部向北一望,剛才浮橋和信江兩岸已能盡收眼底。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這一圈並不大,先上坡再下坡、幾乎沒人幾個行人,石板路兩側古樹蒼翠,枝繁葉茂,似有一種曲徑通幽之感。一會的功夫就繞到了北極閣西北側,內圈向南是一條通向正門的環閣小路,外圈是一條靜靜的小河,岸邊盡是些參天大樹,枝繁葉茂、樹大根深。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遠處還不時傳來悠揚的笛聲,只聞笛聲不見人影。此處河面很寬,被一圈大理石堤岸圍成了一片很大的長方形湖面,往東南過一座石橋左轉之後則一下變窄了許多,河對岸亭子裡坐著四個老人正在悠閒的打牌聊天。這裡雖緊鄰市區,但沒有一點鬧事的喧囂,如果沒注意到大樹後邊露出的高樓,感覺倒更像是進入了一片靜謐的樹林,絕對是一個鬧中取靜的世外桃源。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沿著小路往正門方向走,上坡路大概走了兩百多米既是。還未入閣,正門處一座彩繪的木質牌坊倒是十分的特別,一般的牌坊都是四柱一個排面的結構,而這座牌坊是六柱,中間兩根暗紅漆圓柱以石獅為底座,其餘四根則均勻分佈在四周、以圓柱石為底座形成一中門四側門的獨特結構,牌坊上是紅、藍、綠各色為基礎繪以金龍的圖案,頂端是黃色的琉璃,正中一塊藍色牌匾上書“攬月入懷”四個鎏金大字,只是成色太新、估計再過幾十年風吹日曬沒準會有人把它當成是個歷史文物。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20塊的門票倒也合理,又走了一段大理石坡路、上了幾級臺階,終於走到了北極閣的腳下,抬頭仰望北極閣飛簷斗拱,氣勢恢宏,貌似高度上和武漢黃鶴樓相差無幾。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步入一樓大殿,正對著門口供奉的是“紫微北極大帝”的神像,看了門口左側的文字介紹才明白在道文化中是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的第二位神人,北極閣也就是在道教最為興盛的明代時期最初興建,後成為鷹潭的地標性建築。只不過此閣後歷經幾百年世事變遷後竟成危樓,於2012年開始重建、2015年底全部完工,難怪看上去尚有油漆未乾的感覺,不過裡邊確實花了不少心思,處處雕樑畫棟,製作精良。重建後的建築高度59.9米,超過了目前黃鶴樓、滕王閣,只是名氣較之稍有遜色,也是靠水臨江,有異曲同工之妙。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實際上黃鶴樓也是近年重建,並非在舊時原址,重建時間比這裡早了幾年,因大詩人李白的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而文明遐邇,還有岳陽樓、滕王閣哪個不都是這個樣子呢?都是慕名而來,實際全部都是近些年重建的作品,鋼筋混凝土結構包了一層仿木外皮。

北極閣共9層,目前開放第1、2、8層,中間設一部垂直電梯,要鍛鍊的話也可以走步行樓梯,不能白來一趟,雖然看不大懂裡邊陳設的精髓就當看個熱鬧。基本都是些介紹道教文化的文字和文物之類的東西,倒是站在8樓陽臺上環視一週居高臨下飽覽鷹潭全城,八個雀角上掛著的銅鈴被風吹動發出“叮叮噹噹”悅耳的響聲更讓人興趣倍增。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此處即可看出信江由遠及近、流經閣下呈倒“幾”字型穿城而過,鷹潭大橋和信江大橋自西向東橫跨在江面之上,還有剛才走過的信江浮橋連接起南北兩岸;視線向前延伸,沿江而下是一片綠樹與江水渾然一體互相映襯的美景;眼下就是樹木繁茂剛路過的鷹潭公園,仍然可以聽得到依稀的笛聲,滿眼都是綠色,透過綠葉下邊的小路、湖水隱約可見,微風習習,在閣頂陽臺上感受到一絲愜意的清涼;南側抬頭遠望是鷹潭主城區,期間高樓林立、馬路縱橫、整齊有序,一座宜居的小城。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此刻身臨其境,自然比地圖中更加具體生動,不由得慶幸為了填飽肚子路過並且沒有錯過的美景,舉目四望神清氣爽,可謂此行最大的亮點。

過境鷹潭-攬信江江灘,登道教勝蹟北極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