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現有機制失信於民 美式民主被左右民粹夾擊

《日本經濟新聞》1月30日發表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教授中山俊宏的文章稱,美國現有制度受到左右民粹夾擊,其根源在於美國民眾的不安和焦慮。

文章稱,常常有人將美國稱為民粹主義的發祥地。從19世紀90年代的人民黨開始,到打出“人人皆是沒有戴王冠的國王”的休伊·朗,再到民權法案通過後與種族融合潮流唱反調的喬治·華萊士的競選活動。

即便在最近的30年裡,仍然有1992年攪亂總統大選的羅斯·佩羅,他刺激了民眾對於既有政黨的不信任感,還有早在特朗普現象出現之前就在鼓吹擔憂美國社會變革情緒的帕特里克·布坎南。之後又相繼出現了薩拉·佩林、茶黨運動和佔領華爾街運動。

文章稱,這些現象不能以一種社會思潮概括總結,也不能以黨派區分。大體上說還是發生在兩大黨派的邊緣。所以民粹主義也常被認為既左且右。

儘管時常被說成是一種煽動負面衝動情緒的政治病理,但民粹主義同樣也是民主的內在邏輯。文章援引政治學者卡斯·米德的話稱,民粹主義是“針對非民主的自由主義的非自由主義的民主式反應”。也可以說,這是一種以人民的“共同意志”作為撬槓,試圖強行解決問題的現象。

文章稱,民粹主義想要解決的問題被以徹底扭曲的形態呈現在大眾面前,不提供有助於問題解決的方案,而是優先確保民粹主義型的劇場政治得以存續。

民粹戲碼在美國反覆上演

文章指出,這種民粹主義戲碼在美國曆史上反覆上演。但是大部分情況下只屬於抗議運動,未等到坐上權力的寶座就壽終正寢。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運動沒有影響力,它動搖了業已存在的各方勢力,就像蜜蜂的蜂針,帶給現有政治以衝擊,最終又被吸納進既有框架中來。

其中帶來最大變化的無疑是2016年的總統大選。特朗普宣佈參選之時,誰也沒把這件事當真。美國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最初甚至並未將特朗普的競選活動放在政治新聞一欄,而是作為娛樂新聞報道,也就是說被作為特朗普個人的小伎倆來處理。

自稱“民主的社會主義者”、與希拉里·克林頓競爭到最後一刻的伯尼·桑德斯也是一樣。沒有人能想到,這位自稱社會主義者的“老人”能夠對號稱總統大選歷史上最有經驗的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構成威脅。

文章稱,特朗普式的民粹主義不是美國政治史上的註腳,而是濃墨重彩的獨立章節。桑德斯式的民粹主義也沒有消亡,至今仍是民主黨內抗衡主流派別的勢力。這兩種民粹主義與迄今為止發生過的事情都不一樣,沒有瞬間消亡,而是贏得了持續的影響力。

文章認為,回頭看的話,特朗普式的民粹主義也好,桑德斯式的民粹主義也好,都不是突然發生的。前者是佩林、茶黨運動這股潮流的延續,甚至可以上溯到1992年布坎南參加的那場總統選舉。布坎南傳遞的信息幾乎與特朗普一樣,口號也包括“美國優先”,這一點絕非偶然。

根源於民眾的不安和焦慮

文章認為,現有的問題解決機制不再獲得信任這一點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這一時期會在政治座標軸的兩端同時出現兩種民粹主義。

文章稱,特朗普式的民粹主義是以對美國社會形態發生的變化灌注不安情緒而最終成形的。桑德斯式的民粹主義則是因為希拉里·克林頓本人就是制度的化身,而那些與克林頓對立的存在恰恰成為桑德斯的優勢。如果再給本就拉大的收入差距注入焦慮情緒,桑德斯式的民粹主義就形成了。兩種現象的核心都是由不可以停滯不前帶來的緊迫感。

文章稱,民粹主義的危害波及各個層面。從國際社會的視角出發,最大的擔憂或許還是來自美國參與全球事務意願的嚴重動搖。美國國內民粹主義的崛起不是能在美國了結的事情,而這種情況又不能從外部施以援手。雖然聽上去像是在說空話,但人們只能將希望寄託在美國社會自身的修復能力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