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稱帝,父親行跪拜之禮時是怎樣避免場面尷尬的?

芯愉


題主誤會劉邦了,劉邦如此聰明,怎麼會讓這樣尷尬的事情發生呢。劉邦稱帝后,對於妻子和兒子以及眾大臣都有冊封,只是冊封的時間有差異。對於自己的長輩和親族也考慮到了,但是唯獨其父劉煓比較難以處理,那麼後來劉邦是怎麼巧妙解決這個難題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劉煓有四個兒子,劉邦則排行老三,其兩個哥哥是劉伯和劉仲,三人拍輩是按照伯、仲、叔、季的順序,至於劉邦為什麼不叫劉叔,現在很難搞清楚了。劉邦還有一個異母弟,名叫劉交,相比來說文化水平高點。

四子當中,劉伯早死,剩餘的三個兒子中劉煓最喜歡劉仲,因為劉仲老實,操持農家活樣樣拿手。劉邦就不一樣了,劉邦喜歡閒逛、好酒色,經常惹下許多麻煩。於是劉煓經常罵劉邦,說劉邦是個敗家子,不如劉仲會持家。那麼劉邦稱帝后是如何對待不喜歡自己的父親呢?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定陶稱帝,建立西漢。當時劉邦封呂雉為皇后,劉盈為皇太子,又追封自己已經去世的母親為昭錄夫人,唯獨他的父親劉煓沒有封號。這件事情也被後世之人大為非議,認為劉邦不尊敬自己的父親。那麼劉邦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按照常理,皇位由父傳子。但是劉邦的皇位是自己打下來的,現如今自己做了皇帝,如果立自己的父親為皇帝,那麼朝廷就會出現兩個皇帝,這樣就亂套了。所以劉邦也是為了避免尷尬,選擇了將這件事情暫時擱置。雖然暫時擱置,但是該有的禮節還是有的。

漢朝初建,各種典禮制度尚未制定,所以大家遵照的都是一些舊禮。劉邦按照舊禮,每五天去向父親劉煓問一次好,請一次安。劉邦沒覺得有什麼異樣,但是劉煓的管家坐不住了。

那個管家對劉煓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現如今劉邦雖然為您的兒子,但是人家還是皇帝。你雖然是父親,但是確是臣下。你讓皇帝給臣下行禮,這樣的話禮節就亂套了。劉煓聽後連連稱是,於是在劉邦再次前來請安時,劉煓抱著掃帚,立在門口迎接。劉邦大吃一驚,連問是怎麼回事?

劉煓回答說:你是皇帝,不要因為我而亂了朝廷禮儀。劉邦這才明白,原來背後有高人支招。不過這樣也好,省的自己尷尬。不過如此這般也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劉邦想了一個辦法,什麼辦法呢?冊封他爹。

劉邦醞釀了半天,然後下了一道詔書,上面寫著:人間親情,莫過於父子之情。所有才有皇位由父傳子,子得皇位後尊父的傳統。以前天下大亂,我披堅執銳,縱橫馳騁數年平定天下,這都是父親當初教我做的。如今我貴為皇帝,而父親卻沒有封號,這樣不好,以後尊稱我父太公為太上皇。

從此以後,漢朝的朝廷有了兩個皇帝,一個是劉邦,一個是太上皇劉煓。劉邦為了避免兩人經常碰面的尷尬,為父親新修了一個城,新豐。然後將原來沛縣的左鄰右舍都遷進城去,陪太上皇解悶。又將御花園開闢出來一大塊兒,作為父親的菜園,父親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

因此,劉邦雖然貴為皇帝,但是在太公沒有被冊封之前,劉邦行的是父子之禮,對太公極其尊敬。在封劉煓為太上皇后,兩人地位平等,仍執父子禮。這樣,非常完美的解決了臣下要給皇帝叩頭的禮儀。後世也以此為範本,凡是有在世的太上皇,在任皇帝都要執子禮前去問安。


每日趣評


劉邦的爹人稱劉太公。作為中國第三個皇帝的親爹,劉太公是挺尷尬的。

第一個尷尬,兒子是皇帝,劉太公卻不是。

太公的妻子人稱劉媼,前面和太公已經生了兩個兒子。有一天,劉媼在河邊淘米,一陣電閃雷鳴、風雨大作,有人就看見一條龍盤在劉媼身上。劉媼回家後,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劉邦。

這些屁話都是劉邦當上皇帝以後阿諛拍馬的人胡說的,劉邦為了顯擺也承認了。可這樣一來,太公就尷尬了,明明是自己生的兒子,可兒子卻說自己的爹另有其人,那到底太公算哪根蔥?更有甚者,左鄰右居街坊中的不肖之徒暗地裡都說太公頭頂綠油油的,太公還沒地兒說理去。


第二個尷尬,太公對劉邦可是一直看不上的。

太公一家就是樸實勤勞的農民,就知道老婆孩子熱炕頭,本本分分過日子。四個兒子,老大劉伯、老二劉仲除了種地,三腳踢不出一個屁。太公帶著老大、老二勤勞耕種,算是邁入了富農的行列,就省吃儉用的供老三劉季、老四劉交讀書,滿指望兩個小的能出人頭地,廣大老劉家的門楣。

劉交也是老實孩子,讀書讀的真好,有學問。老三劉季,也就是劉邦可就不行了,簡直就是個禍害。讀書沒見有多好,倒是交了一幫狐朋狗友,山南海北的到處亂逛,還曾經跑到離家幾百裡外的汴梁城,想要當信陵君的門客。信陵君是什麼人,那是天上的人,那裡是泥腿子能攀上的?果然,只看到劉邦瞎折騰,沒看到他有什麼出息。錢糟蹋了不少,還淨惹禍,官府動不動就來家抓人,老婆孩子爹孃老子都吃掛落吃牢飯。

太公氣的對劉邦說:“你看看你二哥,老老實實種地,苦哈哈的掙下一份家業。你呢?二流子,窮的媳婦兒都說不上。”

劉太公是真的對這個遊手好閒的劉季恨壞了。


第三個尷尬,劉邦的事業劉太公沒少“出力”。

劉太公身體真好,兒子劉邦中年才開始創業,當爹的居然一直熬到兒子當上皇帝。劉邦創業也是一波三折,太公跟著也沒少活受罪。

秦末還沒有大亂的時候,劉邦就已經在芒碭山落草了。他倒是自由快活了,可苦了家裡人。官府抓不住劉邦,就把他老婆孩子等抓起來,劉太公沒少破費。

後來楚漢相爭,項羽抓不住劉邦,就把劉太公、劉邦的老婆呂雉等都抓起來,威脅要活煮了劉太公,如果劉邦不投降的話。劉邦這個兔崽子居然對項羽說:“咱倆當初拜把子,既然是兄弟,我的爹就是你的爹,你要烹你爹,別忘了給我碗肉湯喝。”太公當時差點沒嚇死。我就是個什麼都不懂的農民,你們這些天下英雄在我身上較什麼勁那?


最後一個尷尬,就是當上“太上皇”了。

劉邦當上了皇帝,劉太公也從項羽那裡出來了,結束了擔驚受怕的日子,按理說可以過過清靜日子了。

劉太公要求也不高,高高興興過好每一天就行了。小三兒當了皇帝,也有個樣子了,每隔幾天就來給爹磕個頭,看望看望。太公過的也算舒心。

於是太公的管家就來說話了:“皇帝雖然是您的兒子,卻是人主,您老雖然是爹,卻是個布衣老百姓。哪有人主給老百姓磕頭的道理啊?”

太公聽了就上了小心思,問管家該怎麼辦。管家說這麼辦這麼辦。

過了幾天,劉邦又來看望爹了。劉邦的車還沒停穩呢,就看到劉太公一身短打,抱著個掃把在門口迎接他。劉邦趕忙下車,過來要攙扶太公。太公抱著掃把,劉邦進一步,他退兩步。劉邦心說,我爹今天是要跟我跳廣場舞呢?問怎麼回事?

太公說了:“人主怎麼能給我這個平民客氣呢?”

劉邦明白了,爹是給我要待遇呢!這好辦。首任皇帝嬴政追封他爹叫太上皇,我爹活著就見到我這麼有出息,我也封我爹當太上皇。

於是,劉太公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活著的太上皇。

太上皇是太上皇,可不是太上皇帝。劉太公也只是解決了個待遇問題,實際權力可一點沒有。

有一次劉邦大擺宴席,和群臣吃酒,太上皇也出席了。劉邦喝高了,對爹說:“以前你說我不如二哥會掙錢養家,你看看,我現在這份家業跟二哥比怎麼樣?”

老頭兒老臉一紅,劉邦大笑,群臣也大笑。群臣很多都是劉邦的鄉親發小,是太公的晚輩,太公看著他們光屁股長起來的。當著這麼多人,劉邦讓太公有點下不來臺,尷尬了。


故紙匯


劉邦稱帝之後,關於他和父親之間的問題,還真有點奇妙。

通過劉邦稱帝前後的一系列做法,我們可以看出他和父親的關係不好。你看劉邦在稱帝之後,就把自己已經死去多年的母親給封為了昭靈皇后,但是,劉邦活著的父親,什麼封號都沒有。

在次期間劉邦還把自己的兒子劉盈封為了太子,妻子呂后封為了皇后,可是,就是這個老父親什麼名號都沒有。

這說明劉邦對自己的老父親,還是有意見的。

這也不能怪劉邦的父親,畢竟早年的時候,劉邦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可能他的父親劉太公,沒有少訓斥他。到了他成事當皇帝之後,就對父親有了記恨。

劉邦稱帝之前和項羽爭霸天下的時候,他對自己的父親也不怎麼樣。

有一件事情可以證明,劉邦在廣武和項羽對峙。

那時候劉邦的父親太公在項羽的手裡當人質,為了威脅劉邦投降。項羽命令手下架起了一口鍋,聲言要把太公給烹了。

劉邦看到之後,告訴項羽,我們兩個拜過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殺了你的父親別忘記給我分一杯羹。

後來還是項伯勸說項羽,項羽才沒殺太公。

你看在劉邦眼裡,太公這個老頭根本什麼都不是。

劉邦稱帝之後,為了給天下做個孝道的表率,他就經常隔三差五地去老父親太公那裡。劉邦見到老父親是要行跪拜之禮的。

可是,大家都知道劉邦那時候已經是皇帝了。所有的人見了劉邦都要跪,畢竟他是皇帝,只有向他行跪拜之禮,才能顯示皇帝的偉大。

可是,有一天劉邦見到父親之後,他的父親太公卻給他下跪了。

你要問劉邦這時候的是什麼心情?

我覺得應該是高興,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劉邦事後打聽這件事,到底誰告訴太公,讓他給自己下跪的。

經過打聽劉邦得知,是太公的一個管家告訴他,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天底下只有一個最為尊貴的人,那個人就是當今的皇帝劉邦。

雖然您是皇帝的爹,但是,為了顯示皇帝尊貴的身份,他也是不能跪你的。反過來你還要跪他。

一開始太公還不願意接受,但是,想了想這是在為自己的兒子樹立威望,所以,也就勉為其難的接受了。

當劉邦打聽到這樣的意見是出自一個管家之口的時候,他發現這個管家非同一般,所以不但提拔了他,還給了他很多賞賜。

這說明劉邦還是享受自己的老爹給自己下跪的,並沒有不好意思之說。


史學達人


首先說一下,劉邦稱帝后,劉邦的父親並沒有給劉邦行跪拜之禮,而是用了“擁篲迎門”的禮節迎接劉邦。



擁篲迎門是古代的一種禮儀風俗,篲是掃帚的意思。古代重要的賓客前來探訪時,主人家會打掃乾淨屋子,然後拿著掃帚,在門外躬身相迎。以此表示屋內和院落已經打掃乾淨,可以迎接貴客來訪。

劉邦的父親名叫劉劉煓[tuān],史稱劉太公。而劉太公一生攤上了劉邦這個兒子也不知是幸還不是不幸。

劉太公本是沛縣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裡有四個兒子,除了老三劉邦之外,各個都是老老實實的農民,而且每個人都勤勞能幹。反觀劉邦,既不種地,也沒有其他營生,整天遊手好閒,還經常到哥哥嫂子家蹭飯吃。最要命的是劉邦偌大的歲數,連媳婦兒也沒有討上一個。



看到不成器的劉邦後,劉太公也非常著急,所以逮住機會就會數落數落劉邦。後來劉邦成為了漢王,和項羽展開爭霸,當時秘密派人準備把劉太公和接到關中,結果被項羽發現,所以倒黴的劉太公成為了項羽的人質。

公元前203年,劉邦和項羽對峙中,項羽把劉太公放到一個很大的案板上。威脅劉邦說,如果不投降,就把你老子燉了。劉邦這時不急不慢的說了一句:“我跟你是結拜兄弟,如果燉了我老子,就相當於是你老子,所以吃的時候記得給我一碗。”估計此時的劉太公內心是崩潰的,心中一萬匹草泥馬呼嘯而過,一定後悔生了劉邦。不過幸好的是,項羽並沒有真的動手。



劉邦戰敗項羽之後,高高興興的把劉太公接到了皇宮中,還對劉太公炫耀說:“以前您經常看不起我,現在我掙下的這份家業如何?”劉太公因此對劉邦大加讚賞。從此之後劉邦錦衣玉食的伺候著老爹,而且為了表示孝順,隔三差五就會到劉太公的宮中請安。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這一年劉太公的管家對劉太公說:“天無二日,地無二王,雖然您是皇帝的生父,但您也是皇帝老子的臣子呀,所以您不能讓皇帝對您行禮,您得向皇帝行禮。”



劉太公一看這管家,內心又是一萬匹草泥馬奔騰而過,算了,誰叫這份家業不是自己掙下的呢,行禮就行禮吧。不過劉太公也不傻,選擇了“擁篲迎門”的禮節,明確提示劉邦,你丫到底是我兒子,還是一身份尊貴的外人?

劉邦看到這種禮節就知道是抗議,於是趕緊扶著老爹進了屋,並且詢問了緣由。於是劉邦冊封了劉太公為太上皇,也因此劉太公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活著便被尊為太上皇的人,同時也是唯一一個沒有當過皇帝,就做了太上皇的人。而那個出餿主意的管家,不知為何,劉邦竟然竟然賞賜了他五百金。



從此之後,劉太公便再也不用再給劉邦行禮,兩個人也避免了尷尬。而在小說《西京雜記》中說,劉太公後來悶悶不樂,劉邦為了討好父親,在關中地區建造了一座和老家一模一樣的城池,後來劉太公自然也搬出了皇宮。

看了劉太公的經歷,真不知他的一生感覺如何,攤上劉邦這個兒子到底事幸運還是不幸?


我是越關


大家都知道,皇帝乃九五之尊,天下之主。所有人(除了太上皇、皇太后)都要對皇帝行跪拜大禮。劉邦稱帝的時候,他的父親劉太公還在世,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父子之間的尷尬就不可避免,劉邦又是如何化解這種尷尬呢?




劉邦的父親劉煓(劉太公),本是沛郡豐邑一農民,劉邦揭竿而起反抗暴秦後,這個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還並不知道自己的這個從小就不安於現狀的兒子將來有一天會成為天下之主。倒是因為劉邦與項羽的“兩雄相爭”差點使他死於項羽之手。前205年,楚漢相爭正處在白熱化狀態,漢軍先是攻陷西楚都城彭城,項羽聞之大驚,乃調集十萬大軍反攻,漢軍大敗,來不及撤離的劉太公和兒媳呂稚一同被楚軍俘虜淪為人質,項羽揚言要殺了他們,豈料劉邦淡定回曰“吾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幸分我一杯羹。”(據《史記》)。項羽知後大怒想要殺了他們,幸在項伯的苦勸下劉太公及呂稚總算刀下留命死裡逃生。




過了一段在楚營的囚禁生活後,楚軍形勢急轉直下,雙方決定以鴻溝為界,楚軍送還劉太公及呂稚。劉太公死裡逃生,不免對自己的兒子當初見死不救悶悶於懷。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打敗實力最強勁的對手項羽後的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建立漢朝,史稱西漢。漢朝既立,劉太公的好日子自然也來了,劉邦長年馬上征戰,疏於孝道,現在天下一統,正可以好好孝順劉太公了吧。




可是,劉邦是天下共主,萬乘之軀,天下臣子莫不伏地再拜以盡臣禮。按常理,劉太公雖然是皇帝之生父,但畢竟漢朝是劉邦所立,劉太公雖然是劉邦的父親,照理也要按臣子的身份對皇帝行禮。興許是父子之間都疏忽了這個大禮儀,劉邦稱帝后照制度五天朝見劉太公一次,行人子之禮,劉太公的管家知道這不合國制,乃直言不諱告訴他“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皇帝乃天下正主,太公雖皇帝之父,實為人臣,讓皇帝拜見臣民,豈非顛倒秩序?”




劉太公聽後頗以為然,劉邦再來府上拜見劉太公,太公就拿著掃帚在門口恭敬相迎。劉邦知道父親的意思後大為驚訝,為了表示對父親的尊奉,乃改尊劉太公為太上皇,這樣就不會有人說閒話了。劉邦雖然是世之梟雄,但他也非常懂得“忠孝”之道,事父恭敬,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到劉太公府上問候。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擁篲迎門”的典故。劉太公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沒有當過皇帝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同時也是第一位在世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為了父子之間的大禮儀問題,劉邦可頗費了不少心思。


大國布衣


劉邦的老父親,從來就沒有向劉邦行過跪拜之禮,也就談不上什麼尷尬了。

說起來這位劉太公,算得上是歷史上排的上名的幸運兒了。他自己沒什麼成就,一生就是以農業生產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好吧,說白了就是農民。但是他的兒子劉季,也就是劉邦,起身泗水亭長,提三尺之劍在秦末亂世之中,剪除群雄,最終創下了輝煌無比的大漢王朝,劉邦也從一介草民,直接躍升為九五皇帝之尊。這就不得了了,劉邦是皇帝,但是他劉太公,是皇帝的老爹,別人眼中高高在上的皇帝,到了他跟前,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上一聲“爹”呢。

所以,一開始不是劉太公去拜見劉邦,而是劉邦去拜見劉太公。畢竟父子的關係擺在那,老太公之前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但劉邦這就鬱悶了:這人前每個人都跪拜我,稱呼我為皇帝,但來到老太公這,自己得恭恭敬敬的不說,還時不時得下跪行禮,雖然說老太公是我老爹,給自己老爹行禮也是應該的,但是怎麼感覺這麼變扭呢?

老太公這時候正樂呵呵地享受著兒子帶給他的榮華富貴,還沒心思考慮其他的呢。這時候,他旁邊的一個管家就和他說了:老爺子你這麼做是不對的,早晚恐怕地位不保啊。雖然說劉季是你的兒子,但是他現在成為了皇帝,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說,整個天下都是他皇帝的,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子。您老現在樂呵呵地看著皇帝來給你請安,以為這是理所應當的,但是你也是他的臣子呀,怎麼有讓皇帝給臣子下跪的情況呢?久而久之,皇帝嘴裡不說,心裡也會不滿的,到那時估計你的苦日子就要到了。

老太公也是一點就通的人。於是,劉邦再去拜見的時候,他就係著幹粗活的圍裙,手裡拿著掃帚,站在路邊恭候著劉邦。劉邦見到這種情況是大吃一驚,慌忙來攙扶老太公,而老太公則推脫說不敢因為自己而廢除了君臣之禮。好吧,老人家也算是有心了,劉邦回來之後,召集百官,共尊劉太公為太上皇,這樣,劉邦再去拜見時,因為算是小皇帝拜見老皇帝,也就不那麼尷尬了。這也是劉太公為劉邦做的最低的姿態了。

所以,劉太公是沒有跪拜過自己的兒子的,這一點應該點清。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劉邦確實算是開了太上皇這一制度的先河。

君主如何對待他們的父母,看起來自古就是個難題,周禮要求人們拜天地君親師,君是指君主,親是指包括父母在內的長輩。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征戰。君的權威沒有建立起來,連臣子都可頂撞君主,在行禮這一方面更是一直沒有嚴格規定。

所以大家可以在諸如《羋月傳》之類的春秋戰國歷史劇中看到,不僅在私下時,君主對自己的父母行禮,即便是朝堂上,面對自己的父母,也得保持恭敬和謙卑。當然在父終子繼的年代,很少會出現子為君父還在的情況。而母親身為太后,一般不會經常在朝堂。所以君的權威在朝堂上一般還是可以得到維持的。這種一直混沌不清不分高下的情況也一直續存。

到了漢朝,四海歸於一統,劉邦讓叔孫通制定禮法,然後問題就來了。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依然健在,作為兒子的劉邦見到父親理應行跪拜禮。但是就君臣關係來看,哪有人君向人臣行禮的道理?而且劉太公也沒有做過皇帝,不然跪拜先皇自然是說得通的。

但是劉太公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和劉邦私下見面的時候還是擺出一副長輩的樣子,劉邦最開始還是老老實實地行跪拜大禮,久了之後,也不大情願了。畢竟劉邦當初也是個地痞無賴,對父母也不怎麼孝順。

當初他父親妻子兒子全部被抓,項羽以此威脅他簽約求和,他扭頭就繼續進攻項羽,絲毫不顧及親人的死活。項羽威脅劉邦要把他父親煮成肉湯,劉邦居然笑嘻嘻地表示記得給自己送一碗。能說出這種話的人,心裡的孝道倫理還能剩多少自不必多說了。

劉太公也不爽,他覺得劉邦拜的時候很不恭敬,很勉強。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劉太公的家令是個明白人,於是有一天家令就對劉太公說: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為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

劉太公聽了這話猛然醒悟過來,知道自己的行為確實不妥。於是在劉邦再來拜見的時候,就抱著掃帚,站在門口迎接。待到劉邦進來,就慢慢的向後退,還伸手。在現在,拿著掃帚迎接是會被罵的,那是要把客人掃地出門的意思。但是在那個時候,這是非常恭敬的表現,意思是屋子已經打掃乾淨了,歡迎客人進來。

劉邦確實也沒有料到劉太公會突然顯得這麼恭敬,但是讓父親向兒子行禮還是壞了正在制定的禮制,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為了避免這個情況。劉邦採取了折中的方案。他尊劉太公為太上皇,這樣就是當代皇帝拜見老皇帝,即便是行跪拜之禮也不會損害皇帝形象了。

而太上皇制度就此流傳下去,但是之後大都是受形式所迫被迫是讓位,通觀歷史,唯一名副其實又有權勢的太上皇,也只有乾隆皇帝了,而他也是整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上皇。


無筆史官


若是有人告訴你,天下有一個皇帝,看到自己的父親給自己下跪,他不但不感覺不好意思,反倒很開心。

你是不是覺得,這是很奇葩的一件事?

歷史上還真有發生過這樣的事,這件事就是發生在劉邦身上。

大家都知道,劉邦是貧民出身經過三年的反秦,四年的滅項。總共七年的時間,得到的天下,當上了皇帝。

他當皇帝之後,可謂是萬萬人之上。

這時候他的地位無人能比,任憑是誰,見了他就不得不姓三跪九拜之禮。

可是,天底下卻有一個人,見了他可以不行跪拜之禮。

這個人就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

要說這也正常,畢竟天底下沒有老子跪兒子的先例。

自從劉邦當了皇帝之後,他去見太公,都是他給太公請安。劉邦對老爹恭恭敬敬,也無可厚非,畢竟這老頭是他親生父親呀。

可是,有一天劉邦又去老爹那裡。這次令他意外的是,太公竟然給劉邦下跪了,並且口中還喊道萬歲。

劉邦見到此情此情,很是高興。

事後,他打聽到這件事,是一個太公的管家,建議太公這麼做的。

劉邦覺得這個管家是個人才,就提拔他做了高官,還給了他賞賜。

遇到父親拜兒子,劉邦會不會尷尬呢?

說實話,當然不會了。

因為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你看,如今連我老爹都跪在了我的腳下,你們這些屁民們,還有誰見了我不下跪。

這就是樹立威望,只要是天底下的人,見了劉邦都要跪,不管你輩分多長,地位多高。


漢史趣聞


虞姬橫刀血如花,項羽烏江失江山。徒有劉邦建偉業,大漢江山好風光。
然而擁有如此功德的劉邦卻對自己的老爸不太好,還將來路不明的“綠帽子”硬生生扣在了劉太公頭上,太公也是非常冤的。

漢高祖從沛縣泗水亭長起義,久經沙場建立起了漢朝,可謂功德無量。

劉邦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享盡榮華富貴。但自古中華民族就提倡百善孝為先,高祖自然懂得這個道理。於是將自己已經過逝的母親封為昭靈皇后,但卻對於活著的父親什麼封號都沒給。

在自己功成名就時,太公尚且健康,本應該是件高興的事。但高祖卻不給太公任何封號,究竟他們之間是什麼樣一個關係才導致這樣的結果呢?

太公是個忠厚老實、地地道道的農民,心裡想著只要好好耕田,勤除草,風調雨順就會有好豐收,一家人就不愁餓肚子,日子也就算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劉太公共四個兒子,老大、老二隨太公,辛勤耕種。一年四季在土地上下功夫,豐收也甚佳,太公心裡算是樂呵呵了。

太公不僅相信田地可以致富,也相信讀書有前頭,所以省吃儉用供老三、老四讀書,希望他們將來能出人頭地。但老三劉邦天性不老實,哪能像老四劉交那樣規規矩矩寒窗苦讀。

高祖讀書不正經,卻熱衷於外出交朋友,天涯海北到處躥,錢掙不著,卻在外頭惹了一堆禍。

高祖年輕時也是不太有擔當,自己惹禍了找地方躲,爛攤子給家裡人收拾,太公不知道賠了多少錢。

太公一輩子辛辛苦苦,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才掙了點錢,卻被這個敗家子賠光了。太公是恨透了高祖,所以在太公心裡,高祖就是地道的二流痞子,責罵是家常便飯。


經常說他不如那三個兒子,高祖心裡也是非常不爽,對太公也是不喜歡。兩人的關係可以說是雖有父子關係,卻是僵著的。

高祖不給太公封號就算了,還硬生生給他扣上了個來路不明的“綠帽子”,坑爹可是坑到家了。說起來高祖坑爹的事還真不少,那究竟有哪些呢?

高祖在當上皇帝后,拍馬屁的人就非常多了。有人說高祖是其母親在一次淘米時,看到烏雲密佈,電閃雷鳴,忽然有一巨龍盤在劉氏身上。回去後便有了身孕,懷的正是高祖劉邦。

就連史料都有記載,而為了顯示自己出生不凡高祖居然也承認了。明明就是太公的傑作卻硬生生推給了一條龍,太公這個帽子來得著實冤枉。

高祖坑爹早就坑習慣了,當年劉邦和項羽爭天下,太公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然而為了引劉邦入虎穴,項羽便挾持了太公等人。還要挾劉邦說若是不投降就把太公活烹了,讓他落下個不孝子的罪名,受天下人唾棄。

但劉邦卻說:“我們兩是拜把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別忘了給我一碗肉湯喝。”

無緣無故太公就成了別人的爹,兒子還要喝自己的肉湯,太公心裡肯定把劉邦罵上了千萬遍,恨不得將他千刀萬剮。

而我想劉邦聽到這話肯定也是慌的,畢竟若是自己父親被殺,自己這個不孝子的罪名就坐實了,就算日後打下江山也是難以收攏人心。

但自己又不能輕易放棄自己打下來的基業,便用上了激將法。雖然很坑爹,但足以讓項羽中計而不動自己父親一根汗毛。高祖算是把太公坑絕了。

劉邦當上皇帝后,因古人有給父親跪拜之禮,自己也不得不給父親下跪。這天下明明是他打的,他才是至高無上的,卻還要跪拜自己的父親,說什麼心裡都是憋屈的。


總覺得自己父親把自己坑了一把,所以和父親的關係更是不好,封號什麼的自然沒有。

但一直這樣疏遠會被天下人議論紛紛。後來就想了個法子避免了這樣的尷尬,這個法子究竟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高祖覺得自己至高無上不願意給太公下跪,卻始終迫不得已。而太公又不知道從哪裡聽說,若是經常給自己兒子下跪會折壽,所以太公更是不願意給高祖下跪。

兩人就僵持著,但總歸是要見面,所以場面甚是尷尬。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高祖也是冥思苦想。

終於有一天有人跟太公說,劉邦是當朝皇帝,而太公乃是一介布衣,高祖是孝順所以下跪。

但哪有皇帝給百姓下跪的道理,這豈不是滅自己兒子的威風嗎?

太公聽了連忙問該如何是好,那人便細細給太公說了。於是太公之後見了劉邦,沒等他下跪,撲騰就跪下了,說自己是百姓應當給皇帝行禮。


劉邦也不是個無情無義之人,聽了父親的話後大喜,趕忙將自己的親爹扶起。想想自己對親爹也是過於苛刻,而父親卻還想著自己,著實慚愧。

想當年嬴政當上皇帝時就封自己父親為太上皇,死人都有如此高的榮譽。而自己爹活得好好的,更應該享受兒子給的待遇。

於是就把自己父親封為太上皇,也而後人稱為劉太公。這樣自己給父親下跪理所當然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劉邦這個做法深得後人認可,畢竟這是繼承了我國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若是自己的父親都不善待,又怎會善待天下百姓呢?

所以劉邦在位時期也是深得民心。當然除了他孝順之外,也離不開他善於治理國家,休養生息,百姓安居樂業。這也是漢朝逐步發展的重要原因。


史之策


歷史上除了大清朝,動不動就要跪地磕頭之外,其他的朝代,一般也就是特殊的場合才會行跪拜禮。劉邦見太公也不例外。

古時見到“天地君親師”,在正式場合要行跪拜禮。

天、地,不用多說了,帶有神的屬性,祭天、祭地時,拜一拜也罷。

,也容易理解,古代臣民見君主,行跪拜禮是基本的禮儀。

君主的父母,如果沒有太上皇,皇太后的封號,官方場合見到君,也是要拜的,所以,一般會避免在非常正式的官方場合見面。

君主的妃子,是君的人,可以代表君,地位比較高,在正式場合,比如皇宮中,妃子的父母見了也要拜的。此時,不是父母拜女兒,而是臣民拜君主。

民見官,也要拜;奴婢、僕人,見主也要拜。

官見官,不論職位高低,一般不拜。後來發展到只要有功名的,比如考中了秀才,就可以不用拜。但是,如果一方是欽差,代表君主,那另外一方就要拜。

,是宗族長輩,先祖、父母、叔伯,甚至兄長,晚輩見到了都要拜。

比如很多清宮戲中,皇帝給太后請安,就是行母子禮,此時皇帝不是君,而是“兒”。

,可以單純理解為狹義的師父,但在古代更多是指那些以德服眾之人,乃是楷模和表率,是受到眾人敬仰的,所以,他們的弟子一般都願意拜。

通常情況下,大家的禮儀要大於小家的禮儀,即國大於家。根據不同的身份,互相的稱謂也是不同的,比較的繁瑣。

劉邦拜太公

劉邦最開始看望劉太公時,是“如家人父子禮”,即行的“親”禮。畢竟劉邦是去看望自己的父親,在家中,又不是官方場合,所以,都劉邦按照父子禮,叩拜太公。

太公家的家令看到後覺得不妥,就提醒了劉太公。家令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皇帝雖然是您的兒子,但現在是“人主”,而您是“人臣”,怎麼能讓“人主拜人臣”。皇帝的威嚴受損,未免遭人非議。

太公聽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劉邦下次來看望的時候,太公乃是“擁篲迎門卻行”。就是太公拿著掃帚,朝著門口方向,倒退著走。這在古代表示非常的恭敬,意思就是已經打掃乾淨了廳堂,迎接貴賓的意思。如果是現代,拿著掃帚迎人,這是掃地出門,不歡迎的意思,倒也有趣。

而“卻行”在現代的古裝劇中也非常常見,要一直面朝地位高的人,這倒是可以理解,哪怕是現代,兩個人聊天,一個人拿屁股對著,也不禮貌。只是呢,走的時候,也要先退幾步,表示恭敬。如果直接轉身拿屁股對著走了,嗯……這個……在古代是會被揍的。古人可能都有點“尊卑強迫症”。

劉邦看到了太公“擁篲迎門卻行”,吃了一驚,趕緊過來扶太公。太公說的也很大義:“帝,人主,奈何以我亂天下法!”天下禮法大於家禮。

劉邦被感動了,得知內情後,賞了家令金五百斤(這個金不是黃金,當時的銅被稱為金)。

同時,劉邦下詔:“人之至親,莫親於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劉邦尊太公為“太上皇”,解決了君臣、父子之間拜見禮儀的問題。劉太公也成了歷史第一位沒有做過君主,且在世的“太上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