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父亲行跪拜之礼时是怎样避免场面尴尬的?

芯愉


题主误会刘邦了,刘邦如此聪明,怎么会让这样尴尬的事情发生呢。刘邦称帝后,对于妻子和儿子以及众大臣都有册封,只是册封的时间有差异。对于自己的长辈和亲族也考虑到了,但是唯独其父刘煓比较难以处理,那么后来刘邦是怎么巧妙解决这个难题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刘煓有四个儿子,刘邦则排行老三,其两个哥哥是刘伯和刘仲,三人拍辈是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至于刘邦为什么不叫刘叔,现在很难搞清楚了。刘邦还有一个异母弟,名叫刘交,相比来说文化水平高点。

四子当中,刘伯早死,剩余的三个儿子中刘煓最喜欢刘仲,因为刘仲老实,操持农家活样样拿手。刘邦就不一样了,刘邦喜欢闲逛、好酒色,经常惹下许多麻烦。于是刘煓经常骂刘邦,说刘邦是个败家子,不如刘仲会持家。那么刘邦称帝后是如何对待不喜欢自己的父亲呢?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建立西汉。当时刘邦封吕雉为皇后,刘盈为皇太子,又追封自己已经去世的母亲为昭录夫人,唯独他的父亲刘煓没有封号。这件事情也被后世之人大为非议,认为刘邦不尊敬自己的父亲。那么刘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按照常理,皇位由父传子。但是刘邦的皇位是自己打下来的,现如今自己做了皇帝,如果立自己的父亲为皇帝,那么朝廷就会出现两个皇帝,这样就乱套了。所以刘邦也是为了避免尴尬,选择了将这件事情暂时搁置。虽然暂时搁置,但是该有的礼节还是有的。

汉朝初建,各种典礼制度尚未制定,所以大家遵照的都是一些旧礼。刘邦按照旧礼,每五天去向父亲刘煓问一次好,请一次安。刘邦没觉得有什么异样,但是刘煓的管家坐不住了。

那个管家对刘煓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现如今刘邦虽然为您的儿子,但是人家还是皇帝。你虽然是父亲,但是确是臣下。你让皇帝给臣下行礼,这样的话礼节就乱套了。刘煓听后连连称是,于是在刘邦再次前来请安时,刘煓抱着扫帚,立在门口迎接。刘邦大吃一惊,连问是怎么回事?

刘煓回答说:你是皇帝,不要因为我而乱了朝廷礼仪。刘邦这才明白,原来背后有高人支招。不过这样也好,省的自己尴尬。不过如此这般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刘邦想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册封他爹。

刘邦酝酿了半天,然后下了一道诏书,上面写着:人间亲情,莫过于父子之情。所有才有皇位由父传子,子得皇位后尊父的传统。以前天下大乱,我披坚执锐,纵横驰骋数年平定天下,这都是父亲当初教我做的。如今我贵为皇帝,而父亲却没有封号,这样不好,以后尊称我父太公为太上皇。

从此以后,汉朝的朝廷有了两个皇帝,一个是刘邦,一个是太上皇刘煓。刘邦为了避免两人经常碰面的尴尬,为父亲新修了一个城,新丰。然后将原来沛县的左邻右舍都迁进城去,陪太上皇解闷。又将御花园开辟出来一大块儿,作为父亲的菜园,父亲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因此,刘邦虽然贵为皇帝,但是在太公没有被册封之前,刘邦行的是父子之礼,对太公极其尊敬。在封刘煓为太上皇后,两人地位平等,仍执父子礼。这样,非常完美的解决了臣下要给皇帝叩头的礼仪。后世也以此为范本,凡是有在世的太上皇,在任皇帝都要执子礼前去问安。


每日趣评


刘邦的爹人称刘太公。作为中国第三个皇帝的亲爹,刘太公是挺尴尬的。

第一个尴尬,儿子是皇帝,刘太公却不是。

太公的妻子人称刘媪,前面和太公已经生了两个儿子。有一天,刘媪在河边淘米,一阵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有人就看见一条龙盘在刘媪身上。刘媪回家后,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刘邦。

这些屁话都是刘邦当上皇帝以后阿谀拍马的人胡说的,刘邦为了显摆也承认了。可这样一来,太公就尴尬了,明明是自己生的儿子,可儿子却说自己的爹另有其人,那到底太公算哪根葱?更有甚者,左邻右居街坊中的不肖之徒暗地里都说太公头顶绿油油的,太公还没地儿说理去。


第二个尴尬,太公对刘邦可是一直看不上的。

太公一家就是朴实勤劳的农民,就知道老婆孩子热炕头,本本分分过日子。四个儿子,老大刘伯、老二刘仲除了种地,三脚踢不出一个屁。太公带着老大、老二勤劳耕种,算是迈入了富农的行列,就省吃俭用的供老三刘季、老四刘交读书,满指望两个小的能出人头地,广大老刘家的门楣。

刘交也是老实孩子,读书读的真好,有学问。老三刘季,也就是刘邦可就不行了,简直就是个祸害。读书没见有多好,倒是交了一帮狐朋狗友,山南海北的到处乱逛,还曾经跑到离家几百里外的汴梁城,想要当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是什么人,那是天上的人,那里是泥腿子能攀上的?果然,只看到刘邦瞎折腾,没看到他有什么出息。钱糟蹋了不少,还净惹祸,官府动不动就来家抓人,老婆孩子爹娘老子都吃挂落吃牢饭。

太公气的对刘邦说:“你看看你二哥,老老实实种地,苦哈哈的挣下一份家业。你呢?二流子,穷的媳妇儿都说不上。”

刘太公是真的对这个游手好闲的刘季恨坏了。


第三个尴尬,刘邦的事业刘太公没少“出力”。

刘太公身体真好,儿子刘邦中年才开始创业,当爹的居然一直熬到儿子当上皇帝。刘邦创业也是一波三折,太公跟着也没少活受罪。

秦末还没有大乱的时候,刘邦就已经在芒砀山落草了。他倒是自由快活了,可苦了家里人。官府抓不住刘邦,就把他老婆孩子等抓起来,刘太公没少破费。

后来楚汉相争,项羽抓不住刘邦,就把刘太公、刘邦的老婆吕雉等都抓起来,威胁要活煮了刘太公,如果刘邦不投降的话。刘邦这个兔崽子居然对项羽说:“咱俩当初拜把子,既然是兄弟,我的爹就是你的爹,你要烹你爹,别忘了给我碗肉汤喝。”太公当时差点没吓死。我就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民,你们这些天下英雄在我身上较什么劲那?


最后一个尴尬,就是当上“太上皇”了。

刘邦当上了皇帝,刘太公也从项羽那里出来了,结束了担惊受怕的日子,按理说可以过过清静日子了。

刘太公要求也不高,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就行了。小三儿当了皇帝,也有个样子了,每隔几天就来给爹磕个头,看望看望。太公过的也算舒心。

于是太公的管家就来说话了:“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却是人主,您老虽然是爹,却是个布衣老百姓。哪有人主给老百姓磕头的道理啊?”

太公听了就上了小心思,问管家该怎么办。管家说这么办这么办。

过了几天,刘邦又来看望爹了。刘邦的车还没停稳呢,就看到刘太公一身短打,抱着个扫把在门口迎接他。刘邦赶忙下车,过来要搀扶太公。太公抱着扫把,刘邦进一步,他退两步。刘邦心说,我爹今天是要跟我跳广场舞呢?问怎么回事?

太公说了:“人主怎么能给我这个平民客气呢?”

刘邦明白了,爹是给我要待遇呢!这好办。首任皇帝嬴政追封他爹叫太上皇,我爹活着就见到我这么有出息,我也封我爹当太上皇。

于是,刘太公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

太上皇是太上皇,可不是太上皇帝。刘太公也只是解决了个待遇问题,实际权力可一点没有。

有一次刘邦大摆宴席,和群臣吃酒,太上皇也出席了。刘邦喝高了,对爹说:“以前你说我不如二哥会挣钱养家,你看看,我现在这份家业跟二哥比怎么样?”

老头儿老脸一红,刘邦大笑,群臣也大笑。群臣很多都是刘邦的乡亲发小,是太公的晚辈,太公看着他们光屁股长起来的。当着这么多人,刘邦让太公有点下不来台,尴尬了。


故纸汇


刘邦称帝之后,关于他和父亲之间的问题,还真有点奇妙。

通过刘邦称帝前后的一系列做法,我们可以看出他和父亲的关系不好。你看刘邦在称帝之后,就把自己已经死去多年的母亲给封为了昭灵皇后,但是,刘邦活着的父亲,什么封号都没有。

在次期间刘邦还把自己的儿子刘盈封为了太子,妻子吕后封为了皇后,可是,就是这个老父亲什么名号都没有。

这说明刘邦对自己的老父亲,还是有意见的。

这也不能怪刘邦的父亲,毕竟早年的时候,刘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可能他的父亲刘太公,没有少训斥他。到了他成事当皇帝之后,就对父亲有了记恨。

刘邦称帝之前和项羽争霸天下的时候,他对自己的父亲也不怎么样。

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刘邦在广武和项羽对峙。

那时候刘邦的父亲太公在项羽的手里当人质,为了威胁刘邦投降。项羽命令手下架起了一口锅,声言要把太公给烹了。

刘邦看到之后,告诉项羽,我们两个拜过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杀了你的父亲别忘记给我分一杯羹。

后来还是项伯劝说项羽,项羽才没杀太公。

你看在刘邦眼里,太公这个老头根本什么都不是。

刘邦称帝之后,为了给天下做个孝道的表率,他就经常隔三差五地去老父亲太公那里。刘邦见到老父亲是要行跪拜之礼的。

可是,大家都知道刘邦那时候已经是皇帝了。所有的人见了刘邦都要跪,毕竟他是皇帝,只有向他行跪拜之礼,才能显示皇帝的伟大。

可是,有一天刘邦见到父亲之后,他的父亲太公却给他下跪了。

你要问刘邦这时候的是什么心情?

我觉得应该是高兴,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刘邦事后打听这件事,到底谁告诉太公,让他给自己下跪的。

经过打听刘邦得知,是太公的一个管家告诉他,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天底下只有一个最为尊贵的人,那个人就是当今的皇帝刘邦。

虽然您是皇帝的爹,但是,为了显示皇帝尊贵的身份,他也是不能跪你的。反过来你还要跪他。

一开始太公还不愿意接受,但是,想了想这是在为自己的儿子树立威望,所以,也就勉为其难的接受了。

当刘邦打听到这样的意见是出自一个管家之口的时候,他发现这个管家非同一般,所以不但提拔了他,还给了他很多赏赐。

这说明刘邦还是享受自己的老爹给自己下跪的,并没有不好意思之说。


史学达人


首先说一下,刘邦称帝后,刘邦的父亲并没有给刘邦行跪拜之礼,而是用了“拥篲迎门”的礼节迎接刘邦。



拥篲迎门是古代的一种礼仪风俗,篲是扫帚的意思。古代重要的宾客前来探访时,主人家会打扫干净屋子,然后拿着扫帚,在门外躬身相迎。以此表示屋内和院落已经打扫干净,可以迎接贵客来访。

刘邦的父亲名叫刘刘煓[tuān],史称刘太公。而刘太公一生摊上了刘邦这个儿子也不知是幸还不是不幸。

刘太公本是沛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里有四个儿子,除了老三刘邦之外,各个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而且每个人都勤劳能干。反观刘邦,既不种地,也没有其他营生,整天游手好闲,还经常到哥哥嫂子家蹭饭吃。最要命的是刘邦偌大的岁数,连媳妇儿也没有讨上一个。



看到不成器的刘邦后,刘太公也非常着急,所以逮住机会就会数落数落刘邦。后来刘邦成为了汉王,和项羽展开争霸,当时秘密派人准备把刘太公和接到关中,结果被项羽发现,所以倒霉的刘太公成为了项羽的人质。

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对峙中,项羽把刘太公放到一个很大的案板上。威胁刘邦说,如果不投降,就把你老子炖了。刘邦这时不急不慢的说了一句:“我跟你是结拜兄弟,如果炖了我老子,就相当于是你老子,所以吃的时候记得给我一碗。”估计此时的刘太公内心是崩溃的,心中一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一定后悔生了刘邦。不过幸好的是,项羽并没有真的动手。



刘邦战败项羽之后,高高兴兴的把刘太公接到了皇宫中,还对刘太公炫耀说:“以前您经常看不起我,现在我挣下的这份家业如何?”刘太公因此对刘邦大加赞赏。从此之后刘邦锦衣玉食的伺候着老爹,而且为了表示孝顺,隔三差五就会到刘太公的宫中请安。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这一年刘太公的管家对刘太公说:“天无二日,地无二王,虽然您是皇帝的生父,但您也是皇帝老子的臣子呀,所以您不能让皇帝对您行礼,您得向皇帝行礼。”



刘太公一看这管家,内心又是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算了,谁叫这份家业不是自己挣下的呢,行礼就行礼吧。不过刘太公也不傻,选择了“拥篲迎门”的礼节,明确提示刘邦,你丫到底是我儿子,还是一身份尊贵的外人?

刘邦看到这种礼节就知道是抗议,于是赶紧扶着老爹进了屋,并且询问了缘由。于是刘邦册封了刘太公为太上皇,也因此刘太公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活着便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同时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就做了太上皇的人。而那个出馊主意的管家,不知为何,刘邦竟然竟然赏赐了他五百金。



从此之后,刘太公便再也不用再给刘邦行礼,两个人也避免了尴尬。而在小说《西京杂记》中说,刘太公后来闷闷不乐,刘邦为了讨好父亲,在关中地区建造了一座和老家一模一样的城池,后来刘太公自然也搬出了皇宫。

看了刘太公的经历,真不知他的一生感觉如何,摊上刘邦这个儿子到底事幸运还是不幸?


我是越关


大家都知道,皇帝乃九五之尊,天下之主。所有人(除了太上皇、皇太后)都要对皇帝行跪拜大礼。刘邦称帝的时候,他的父亲刘太公还在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父子之间的尴尬就不可避免,刘邦又是如何化解这种尴尬呢?




刘邦的父亲刘煓(刘太公),本是沛郡丰邑一农民,刘邦揭竿而起反抗暴秦后,这个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还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个从小就不安于现状的儿子将来有一天会成为天下之主。倒是因为刘邦与项羽的“两雄相争”差点使他死于项羽之手。前205年,楚汉相争正处在白热化状态,汉军先是攻陷西楚都城彭城,项羽闻之大惊,乃调集十万大军反攻,汉军大败,来不及撤离的刘太公和儿媳吕稚一同被楚军俘虏沦为人质,项羽扬言要杀了他们,岂料刘邦淡定回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幸分我一杯羹。”(据《史记》)。项羽知后大怒想要杀了他们,幸在项伯的苦劝下刘太公及吕稚总算刀下留命死里逃生。




过了一段在楚营的囚禁生活后,楚军形势急转直下,双方决定以鸿沟为界,楚军送还刘太公及吕稚。刘太公死里逃生,不免对自己的儿子当初见死不救闷闷于怀。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打败实力最强劲的对手项羽后的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汉朝既立,刘太公的好日子自然也来了,刘邦长年马上征战,疏于孝道,现在天下一统,正可以好好孝顺刘太公了吧。




可是,刘邦是天下共主,万乘之躯,天下臣子莫不伏地再拜以尽臣礼。按常理,刘太公虽然是皇帝之生父,但毕竟汉朝是刘邦所立,刘太公虽然是刘邦的父亲,照理也要按臣子的身份对皇帝行礼。兴许是父子之间都疏忽了这个大礼仪,刘邦称帝后照制度五天朝见刘太公一次,行人子之礼,刘太公的管家知道这不合国制,乃直言不讳告诉他“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皇帝乃天下正主,太公虽皇帝之父,实为人臣,让皇帝拜见臣民,岂非颠倒秩序?”




刘太公听后颇以为然,刘邦再来府上拜见刘太公,太公就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刘邦知道父亲的意思后大为惊讶,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尊奉,乃改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就不会有人说闲话了。刘邦虽然是世之枭雄,但他也非常懂得“忠孝”之道,事父恭敬,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到刘太公府上问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拥篲迎门”的典故。刘太公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没有当过皇帝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同时也是第一位在世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为了父子之间的大礼仪问题,刘邦可颇费了不少心思。


大国布衣


刘邦的老父亲,从来就没有向刘邦行过跪拜之礼,也就谈不上什么尴尬了。

说起来这位刘太公,算得上是历史上排的上名的幸运儿了。他自己没什么成就,一生就是以农业生产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好吧,说白了就是农民。但是他的儿子刘季,也就是刘邦,起身泗水亭长,提三尺之剑在秦末乱世之中,剪除群雄,最终创下了辉煌无比的大汉王朝,刘邦也从一介草民,直接跃升为九五皇帝之尊。这就不得了了,刘邦是皇帝,但是他刘太公,是皇帝的老爹,别人眼中高高在上的皇帝,到了他跟前,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上一声“爹”呢。

所以,一开始不是刘太公去拜见刘邦,而是刘邦去拜见刘太公。毕竟父子的关系摆在那,老太公之前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刘邦这就郁闷了:这人前每个人都跪拜我,称呼我为皇帝,但来到老太公这,自己得恭恭敬敬的不说,还时不时得下跪行礼,虽然说老太公是我老爹,给自己老爹行礼也是应该的,但是怎么感觉这么变扭呢?

老太公这时候正乐呵呵地享受着儿子带给他的荣华富贵,还没心思考虑其他的呢。这时候,他旁边的一个管家就和他说了:老爷子你这么做是不对的,早晚恐怕地位不保啊。虽然说刘季是你的儿子,但是他现在成为了皇帝,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整个天下都是他皇帝的,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子。您老现在乐呵呵地看着皇帝来给你请安,以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你也是他的臣子呀,怎么有让皇帝给臣子下跪的情况呢?久而久之,皇帝嘴里不说,心里也会不满的,到那时估计你的苦日子就要到了。

老太公也是一点就通的人。于是,刘邦再去拜见的时候,他就系着干粗活的围裙,手里拿着扫帚,站在路边恭候着刘邦。刘邦见到这种情况是大吃一惊,慌忙来搀扶老太公,而老太公则推脱说不敢因为自己而废除了君臣之礼。好吧,老人家也算是有心了,刘邦回来之后,召集百官,共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刘邦再去拜见时,因为算是小皇帝拜见老皇帝,也就不那么尴尬了。这也是刘太公为刘邦做的最低的姿态了。

所以,刘太公是没有跪拜过自己的儿子的,这一点应该点清。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刘邦确实算是开了太上皇这一制度的先河。

君主如何对待他们的父母,看起来自古就是个难题,周礼要求人们拜天地君亲师,君是指君主,亲是指包括父母在内的长辈。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征战。君的权威没有建立起来,连臣子都可顶撞君主,在行礼这一方面更是一直没有严格规定。

所以大家可以在诸如《芈月传》之类的春秋战国历史剧中看到,不仅在私下时,君主对自己的父母行礼,即便是朝堂上,面对自己的父母,也得保持恭敬和谦卑。当然在父终子继的年代,很少会出现子为君父还在的情况。而母亲身为太后,一般不会经常在朝堂。所以君的权威在朝堂上一般还是可以得到维持的。这种一直混沌不清不分高下的情况也一直续存。

到了汉朝,四海归于一统,刘邦让叔孙通制定礼法,然后问题就来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依然健在,作为儿子的刘邦见到父亲理应行跪拜礼。但是就君臣关系来看,哪有人君向人臣行礼的道理?而且刘太公也没有做过皇帝,不然跪拜先皇自然是说得通的。

但是刘太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和刘邦私下见面的时候还是摆出一副长辈的样子,刘邦最开始还是老老实实地行跪拜大礼,久了之后,也不大情愿了。毕竟刘邦当初也是个地痞无赖,对父母也不怎么孝顺。

当初他父亲妻子儿子全部被抓,项羽以此威胁他签约求和,他扭头就继续进攻项羽,丝毫不顾及亲人的死活。项羽威胁刘邦要把他父亲煮成肉汤,刘邦居然笑嘻嘻地表示记得给自己送一碗。能说出这种话的人,心里的孝道伦理还能剩多少自不必多说了。

刘太公也不爽,他觉得刘邦拜的时候很不恭敬,很勉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刘太公的家令是个明白人,于是有一天家令就对刘太公说: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为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刘太公听了这话猛然醒悟过来,知道自己的行为确实不妥。于是在刘邦再来拜见的时候,就抱着扫帚,站在门口迎接。待到刘邦进来,就慢慢的向后退,还伸手。在现在,拿着扫帚迎接是会被骂的,那是要把客人扫地出门的意思。但是在那个时候,这是非常恭敬的表现,意思是屋子已经打扫干净了,欢迎客人进来。

刘邦确实也没有料到刘太公会突然显得这么恭敬,但是让父亲向儿子行礼还是坏了正在制定的礼制,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刘邦采取了折中的方案。他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就是当代皇帝拜见老皇帝,即便是行跪拜之礼也不会损害皇帝形象了。

而太上皇制度就此流传下去,但是之后大都是受形式所迫被迫是让位,通观历史,唯一名副其实又有权势的太上皇,也只有乾隆皇帝了,而他也是整个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


无笔史官


若是有人告诉你,天下有一个皇帝,看到自己的父亲给自己下跪,他不但不感觉不好意思,反倒很开心。

你是不是觉得,这是很奇葩的一件事?

历史上还真有发生过这样的事,这件事就是发生在刘邦身上。

大家都知道,刘邦是贫民出身经过三年的反秦,四年的灭项。总共七年的时间,得到的天下,当上了皇帝。

他当皇帝之后,可谓是万万人之上。

这时候他的地位无人能比,任凭是谁,见了他就不得不姓三跪九拜之礼。

可是,天底下却有一个人,见了他可以不行跪拜之礼。

这个人就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要说这也正常,毕竟天底下没有老子跪儿子的先例。

自从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他去见太公,都是他给太公请安。刘邦对老爹恭恭敬敬,也无可厚非,毕竟这老头是他亲生父亲呀。

可是,有一天刘邦又去老爹那里。这次令他意外的是,太公竟然给刘邦下跪了,并且口中还喊道万岁。

刘邦见到此情此情,很是高兴。

事后,他打听到这件事,是一个太公的管家,建议太公这么做的。

刘邦觉得这个管家是个人才,就提拔他做了高官,还给了他赏赐。

遇到父亲拜儿子,刘邦会不会尴尬呢?

说实话,当然不会了。

因为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你看,如今连我老爹都跪在了我的脚下,你们这些屁民们,还有谁见了我不下跪。

这就是树立威望,只要是天底下的人,见了刘邦都要跪,不管你辈分多长,地位多高。


汉史趣闻


虞姬横刀血如花,项羽乌江失江山。徒有刘邦建伟业,大汉江山好风光。
然而拥有如此功德的刘邦却对自己的老爸不太好,还将来路不明的“绿帽子”硬生生扣在了刘太公头上,太公也是非常冤的。

汉高祖从沛县泗水亭长起义,久经沙场建立起了汉朝,可谓功德无量。

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享尽荣华富贵。但自古中华民族就提倡百善孝为先,高祖自然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将自己已经过逝的母亲封为昭灵皇后,但却对于活着的父亲什么封号都没给。

在自己功成名就时,太公尚且健康,本应该是件高兴的事。但高祖却不给太公任何封号,究竟他们之间是什么样一个关系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太公是个忠厚老实、地地道道的农民,心里想着只要好好耕田,勤除草,风调雨顺就会有好丰收,一家人就不愁饿肚子,日子也就算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刘太公共四个儿子,老大、老二随太公,辛勤耕种。一年四季在土地上下功夫,丰收也甚佳,太公心里算是乐呵呵了。

太公不仅相信田地可以致富,也相信读书有前头,所以省吃俭用供老三、老四读书,希望他们将来能出人头地。但老三刘邦天性不老实,哪能像老四刘交那样规规矩矩寒窗苦读。

高祖读书不正经,却热衷于外出交朋友,天涯海北到处蹿,钱挣不着,却在外头惹了一堆祸。

高祖年轻时也是不太有担当,自己惹祸了找地方躲,烂摊子给家里人收拾,太公不知道赔了多少钱。

太公一辈子辛辛苦苦,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才挣了点钱,却被这个败家子赔光了。太公是恨透了高祖,所以在太公心里,高祖就是地道的二流痞子,责骂是家常便饭。


经常说他不如那三个儿子,高祖心里也是非常不爽,对太公也是不喜欢。两人的关系可以说是虽有父子关系,却是僵着的。

高祖不给太公封号就算了,还硬生生给他扣上了个来路不明的“绿帽子”,坑爹可是坑到家了。说起来高祖坑爹的事还真不少,那究竟有哪些呢?

高祖在当上皇帝后,拍马屁的人就非常多了。有人说高祖是其母亲在一次淘米时,看到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忽然有一巨龙盘在刘氏身上。回去后便有了身孕,怀的正是高祖刘邦。

就连史料都有记载,而为了显示自己出生不凡高祖居然也承认了。明明就是太公的杰作却硬生生推给了一条龙,太公这个帽子来得着实冤枉。

高祖坑爹早就坑习惯了,当年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太公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然而为了引刘邦入虎穴,项羽便挟持了太公等人。还要挟刘邦说若是不投降就把太公活烹了,让他落下个不孝子的罪名,受天下人唾弃。

但刘邦却说:“我们两是拜把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别忘了给我一碗肉汤喝。”

无缘无故太公就成了别人的爹,儿子还要喝自己的肉汤,太公心里肯定把刘邦骂上了千万遍,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

而我想刘邦听到这话肯定也是慌的,毕竟若是自己父亲被杀,自己这个不孝子的罪名就坐实了,就算日后打下江山也是难以收拢人心。

但自己又不能轻易放弃自己打下来的基业,便用上了激将法。虽然很坑爹,但足以让项羽中计而不动自己父亲一根汗毛。高祖算是把太公坑绝了。

刘邦当上皇帝后,因古人有给父亲跪拜之礼,自己也不得不给父亲下跪。这天下明明是他打的,他才是至高无上的,却还要跪拜自己的父亲,说什么心里都是憋屈的。


总觉得自己父亲把自己坑了一把,所以和父亲的关系更是不好,封号什么的自然没有。

但一直这样疏远会被天下人议论纷纷。后来就想了个法子避免了这样的尴尬,这个法子究竟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高祖觉得自己至高无上不愿意给太公下跪,却始终迫不得已。而太公又不知道从哪里听说,若是经常给自己儿子下跪会折寿,所以太公更是不愿意给高祖下跪。

两人就僵持着,但总归是要见面,所以场面甚是尴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祖也是冥思苦想。

终于有一天有人跟太公说,刘邦是当朝皇帝,而太公乃是一介布衣,高祖是孝顺所以下跪。

但哪有皇帝给百姓下跪的道理,这岂不是灭自己儿子的威风吗?

太公听了连忙问该如何是好,那人便细细给太公说了。于是太公之后见了刘邦,没等他下跪,扑腾就跪下了,说自己是百姓应当给皇帝行礼。


刘邦也不是个无情无义之人,听了父亲的话后大喜,赶忙将自己的亲爹扶起。想想自己对亲爹也是过于苛刻,而父亲却还想着自己,着实惭愧。

想当年嬴政当上皇帝时就封自己父亲为太上皇,死人都有如此高的荣誉。而自己爹活得好好的,更应该享受儿子给的待遇。

于是就把自己父亲封为太上皇,也而后人称为刘太公。这样自己给父亲下跪理所当然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刘邦这个做法深得后人认可,毕竟这是继承了我国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若是自己的父亲都不善待,又怎会善待天下百姓呢?

所以刘邦在位时期也是深得民心。当然除了他孝顺之外,也离不开他善于治理国家,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这也是汉朝逐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史之策


历史上除了大清朝,动不动就要跪地磕头之外,其他的朝代,一般也就是特殊的场合才会行跪拜礼。刘邦见太公也不例外。

古时见到“天地君亲师”,在正式场合要行跪拜礼。

天、地,不用多说了,带有神的属性,祭天、祭地时,拜一拜也罢。

,也容易理解,古代臣民见君主,行跪拜礼是基本的礼仪。

君主的父母,如果没有太上皇,皇太后的封号,官方场合见到君,也是要拜的,所以,一般会避免在非常正式的官方场合见面。

君主的妃子,是君的人,可以代表君,地位比较高,在正式场合,比如皇宫中,妃子的父母见了也要拜的。此时,不是父母拜女儿,而是臣民拜君主。

民见官,也要拜;奴婢、仆人,见主也要拜。

官见官,不论职位高低,一般不拜。后来发展到只要有功名的,比如考中了秀才,就可以不用拜。但是,如果一方是钦差,代表君主,那另外一方就要拜。

,是宗族长辈,先祖、父母、叔伯,甚至兄长,晚辈见到了都要拜。

比如很多清宫戏中,皇帝给太后请安,就是行母子礼,此时皇帝不是君,而是“儿”。

,可以单纯理解为狭义的师父,但在古代更多是指那些以德服众之人,乃是楷模和表率,是受到众人敬仰的,所以,他们的弟子一般都愿意拜。

通常情况下,大家的礼仪要大于小家的礼仪,即国大于家。根据不同的身份,互相的称谓也是不同的,比较的繁琐。

刘邦拜太公

刘邦最开始看望刘太公时,是“如家人父子礼”,即行的“亲”礼。毕竟刘邦是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在家中,又不是官方场合,所以,都刘邦按照父子礼,叩拜太公。

太公家的家令看到后觉得不妥,就提醒了刘太公。家令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但现在是“人主”,而您是“人臣”,怎么能让“人主拜人臣”。皇帝的威严受损,未免遭人非议。

太公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刘邦下次来看望的时候,太公乃是“拥篲迎门却行”。就是太公拿着扫帚,朝着门口方向,倒退着走。这在古代表示非常的恭敬,意思就是已经打扫干净了厅堂,迎接贵宾的意思。如果是现代,拿着扫帚迎人,这是扫地出门,不欢迎的意思,倒也有趣。

而“却行”在现代的古装剧中也非常常见,要一直面朝地位高的人,这倒是可以理解,哪怕是现代,两个人聊天,一个人拿屁股对着,也不礼貌。只是呢,走的时候,也要先退几步,表示恭敬。如果直接转身拿屁股对着走了,嗯……这个……在古代是会被揍的。古人可能都有点“尊卑强迫症”。

刘邦看到了太公“拥篲迎门却行”,吃了一惊,赶紧过来扶太公。太公说的也很大义:“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天下礼法大于家礼。

刘邦被感动了,得知内情后,赏了家令金五百斤(这个金不是黄金,当时的铜被称为金)。

同时,刘邦下诏:“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刘邦尊太公为“太上皇”,解决了君臣、父子之间拜见礼仪的问题。刘太公也成了历史第一位没有做过君主,且在世的“太上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