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96年,嘉慶元年,86歲的乾隆皇帝選擇退位禪讓,將皇位交給嘉慶,自稱太上皇。對於過去的帝王而言,主動禪讓確實極為罕見。乾隆的禪讓,原因複雜,其中一個就是他曾許下諾言,自己的在位時間絕不超過康熙61年的記錄。
但是,對於皇帝這個職業來說,只要坐上,就意味著終身無法退休。這是歷朝歷代禪讓極少的緣故。因為那些交出權力的帝王,大多下場悽慘。過去那些前車之鑑,都在告訴乾隆,即便退位,也要把大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對於嘉慶而言,只要乾隆還活著,自己就是永遠的太子,皇位也只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所以,嘉慶在得到乾隆要禪讓退位時,立刻告訴乾隆,自己願意繼續當太子。即便將來要歸政,也要等到乾隆一百歲以後。
朝廷大臣也趁機上書,告訴乾隆自己的不捨,讓他不要退位。兒子和大臣的這種反應,乾隆看到後自然很高興。他告訴大臣,自己當了太上皇也會繼續管事,把太子扶上馬。後來乾隆告訴外國使臣時,自己雖然歸政皇帝,但大事還是朕決定。
所以乾隆退位後,朝廷軍國大事,高級官員任免,依然由乾隆處理,嘉慶只能處理一些日常事務。而且,還必須小心翼翼。
畢竟他每天還要接受乾隆的“訓諭”。如果換來乾隆不滿意,說不定直接被奪下皇位。乾隆的兒子,雖然好多都沒活得比他長。但總有可以替代嘉慶的人選。
不過,乾隆畢竟已經是86歲的老人,精力難免不濟,身邊需要有人輔佐。原本嘉慶是最好的人選。可是,在乾隆看來,嘉慶極有可能影響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只能仰仗大臣。
過去阿桂是很好的人選。但是,在乾隆退位的這一年,阿桂也以年老為由告假。阿桂此時也八十歲了,身體又差,在回家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乾隆就把和珅、董誥、王傑等人提拔上來。
這些人中,和珅權勢最大。他兼任內閣大學時、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等數十個職位,乾隆最為仰仗。後來乾隆口齒不清時,就是和珅站在乾隆身邊,為他擔任翻譯。
不過,董誥、王傑跟和珅並不是同一陣營的。這自然是乾隆故意這麼做的,主要是為了制衡和珅,防止中樞大臣串通一氣,自己可以掌握獨攬大權。
所以,在朝堂上,乾隆即便退位,依然掌握大權。當然,這種看似穩固的局面下,其實暗藏這許多驚濤駭浪。廟堂的不平靜,呼應著江湖的暴風雨。
乾隆六十年,貴族、湖南一帶爆發起義。這場起義風波極大,傅恆的三子福康安、和珅的弟弟和琳都在軍中陣亡。在嘉慶元年時,這場起義仍未平定。
而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湖北爆發了白蓮教起義,並迅速點燃四川,隨後在河南、陝西等省份蔓延。這場起義爆發的原因,其實是清朝自乾隆在位後來來的種種矛盾。
朝堂上,乾隆皇帝逐漸失去早期銳意精幹的風氣,變得愈加奢靡,好大喜功。
一次次南巡,耗費無數銀兩。國庫儲存也斷崖式縮水。皇帝的奢靡,導致官場風氣走向腐敗,一味逢迎討好皇帝,只希望自己能逐漸走上高位。
雍正年間的官場清廉被逐漸毀壞。百姓被官吏盤剝勒索,無家可歸,流民問題嚴重。而四川、湖北一帶,原本就有大量的流民。
因為康熙年間,曾實行“湖廣填四川”政策,從外省湧入大量移民,導致四川湧入大量外來移民。現在又遇到官府的逼迫。許多百姓甚至舍了家業,躲到大山,希望可以換來一點生存空間。
但是,當他們發現,即便是躲到深山,也逃不過官吏勒索,就只能起義。用這種不要命的辦法,給自己和子孫換來一線微薄生機。
這場起義最終會在嘉慶元年爆發,則是因為朝廷擔心有人謀反,於是大肆搜捕。結果起義真的提前到來。當然,起義的爆發,在當時形勢下,其實是在所難免的。
跟朝廷正規軍相比,起義軍無論裝備、訓練都要差很多。起義在初始階段,非常失敗。除了襄陽一帶有不錯戰績,其餘起義軍都被打得找不到北。
但是,軍隊鎮壓並沒有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哪怕很多人倒下,可補充的隊伍依然很快。倒下十人,就有一百人補上。倒下一百人,就有一千人補上。
起義軍在這一年的打壓中,反而發展得極快,作戰辦法也更為熟練。嘉慶元年的大清王朝,正在逐漸走向混亂和衰落。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閱讀更多 腦洞外星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