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光返照,灯市口!

在不久前召开的东城区“两会”上,提出了“王府井大街延长计划”将于2019年落地完成,由现在的548米,延长到892米,完工后将和北侧的灯市口大街相交。

回光返照,灯市口!

长久以来,灯市口都似“藏”在喧嚣的王府井大街后的一块净土,步行街上车水马龙,遍地是商场大厦;这里却不疾不徐,多的是学校学堂。

回光返照,灯市口!

其实,灯市口也曾是闹市,繁荣非常,马上就到元宵节了,灯市口昔日的盛景,便和这上元佳节密不可分。

灯市口

昨夜灯如昼

常言道“元宵胜春节”,除了吃元宵,早年间北京人在元宵节还要赏“花灯”。

据传,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每年的正月初八至十八日,会赐给百官十天假期,在王府井北设灯市,称“上元”放灯节,以庆祝元宵佳节。

回光返照,灯市口!

久而久之,这灯会的举办地点就被称为灯市口

想当年,灯市口一进入元宵节假期,街道两侧的店铺酒楼都各自挂出彩灯,五颜六色的纱灯、纸灯、麦秸灯、走马灯、五色明角灯齐齐闪亮,变成一条绚烂夺目的灯街。

回光返照,灯市口!

其中尤以元宵节当天的灯火最盛,因此又有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六日罢灯之说。

而除了赏彩灯,元宵节还是个浪漫的节日,在古代堪称是“相亲大会”。未婚男女会借着赏花灯的良机,在元宵节结伴外出,或者在灯会上物色心仪的对象。

回光返照,灯市口!

所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好的诗词曲赋都是取材于生活的。

不过话说回来,纵是这般喧闹、浪漫的灯市口,晚上放灯,白天为市,良辰美景不夜天,也终难逃落寞之路。

回光返照,灯市口!

清代,雍正帝下令内城禁开戏院及旅店,京城灯市渐渐移至外城,灯市口日趋冷落,民国后,连灯市都没了,只留下一个灯市口的地名,以及镶白旗满洲都统署,张贝子府,熙贝勒府.....这些显贵宅院旧址。

回光返照,灯市口!

灯市口,流传给后世太多的轶闻故事。

灯市口

狗神庙遗迹

在灯市口与东单北大街交汇处,在一溜儿的门脸房前面,蹲着个石兽,乍一看像狮子,可脚下没踩绣球。这到底是何方神兽?

回光返照,灯市口!

《日下旧闻考》曾记载,清末光绪年间,老百姓祭祀二郎神时,有只大黄狗跑进庙里,趴在二郎神像身上不下去,百姓猜测这是二郎神的哮天犬,后来便把这座庙称为狗神庙,这商铺前的石兽即是哮天犬。

回光返照,灯市口!

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曾记载,每逢京城日出日落时,总有一缕金光会射入二郎神庙。据说这是因为二郎神的庙址,与紫禁城中和殿正处在一条直线上,殿顶回光返照后的金光便射入狗神庙。

回光返照,灯市口!

只是如今庙宇已经没了踪迹,只剩这哮天犬望天吼啦。您路过灯市口、东单时,可以附身摸摸这只“石汪”,很是呆萌可爱,会给您带来好运。

回光返照,灯市口!

灯市口

京城教育高地

下面来说说灯市口的教育资源,如果当年也有学区房概念的话,灯市口一准儿是京城学区房最贵的区域,当然其实今天也挺贵的,毕竟数一数二的北京市重点景山学校就位于这里。

回光返照,灯市口!

“男育英、女贝满”

1864年,美国基督教会公理会在灯市口创建了育英学堂,是北京的第一所教会学校。因基督教色彩浓重,起初生源寥寥。

回光返照,灯市口!

育英学堂的原址是明朝权臣严嵩的府邸,也曾住过蒙古王爷。

1952年,育英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转为公办,改为北京二十五中。1958年,北京二十五中为北京市十所“红旗学校”之一。

回光返照,灯市口!

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儿子那拉迪波曾被安排在二十五中就读。

回光返照,灯市口!

同在1864年,美国传教士贝满夫人创立了北京第一所女子学校——“贝满女塾 ”,坐落在灯市口大街北面的大鹁鸽市胡同,由此开启了北京女子教育的先河。

回光返照,灯市口!

起初,只有穷苦人家才把女儿送来混口饭吃。甲午战争后,中国风气渐开,贝满女塾的规模也渐渐扩大。

回光返照,灯市口!

此时学校设立四年制女子中学,并改名“贝满中斋”。

民国时期,贝满女中已经是北京首屈一指的女子中学了。

回光返照,灯市口!

1914年,刚刚从山东烟台迁来北京的冰心,便被长辈送进了贝满女中,冰心后来回忆那些基督教徒同学,“很拘谨、严肃,衣着都是蓝衣青裙,十分朴素”。

回光返照,灯市口!

建国后,贝满女中更名为北京一六六中。

育英男中和贝满女中,是北京较早引进的西方现代教育学校。在20世纪初,北京最好的中学里,一直有“男育英、女贝满”的说法。

回光返照,灯市口!

而建国后,更名为二十五中和一六六中的两所学校更是均成为了北京市和东城区的重点中学,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笑星姜昆、赵炎,围棋圣手聂卫平,导演张纪中,就出自于二十五中;

回光返照,灯市口!

而一六六中培育的翘楚则有:臧克家之女臧小平女士,冰心老人,“中国的居里夫人”谢希德,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瑛,钢琴演奏家鲍蕙乔,戏剧家孙维世。

回光返照,灯市口!

谢希德

从育英、贝满两所学校的经历也可看出基督教曾在灯市口一带影响力之巨大。

灯市口

基督教公理会旧址

灯市口北巷15号的中西混合建筑,最早于1873年由传教士白汉理筹建,属基督教公理会东堂,华北总部,前文提到的育英中学和贝满女中校址也在这里。

回光返照,灯市口!

1900年庚子事变时,教堂被义和团焚毁,1902年、1933年屡次修缮扩建,成为北京最大的基督教教堂,当年教堂建筑群几乎占据了整条灯市口大街。

回光返照,灯市口!

建国后,灯市口教堂脱离公理会,后来北京市区合并教堂时,这里成为仅存4座教堂之一的东堂。可惜,1966年灯市口教堂被毁。

回光返照,灯市口!

灯市口

王府井天主教堂

那么如今北京还有东堂么?当然有,就在灯市口南边的王府井大街上。

回光返照,灯市口!

王府井天主堂,名圣若瑟堂,又被北京人称为东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由意大利籍利类思和葡萄牙籍安文思两位传教士于1655年创建,是耶稣会士在北京城区继宣武门天主堂之后兴建的第二所教堂。

回光返照,灯市口!

圣若瑟堂曾被义和团烧毁,1904年重建。现如今,做为中西建筑风格共融典范的东堂已成为王府井灯市口一带的著名人文景观。虽然身处闹市,却丝毫没减少它圣洁的气质。

回光返照,灯市口!

节日期间有时不经意从堂前走过,浑厚的电风琴声和唱诗班阳光般的歌声会从里面传出来,荡漾在空气中回响不绝。

回光返照,灯市口!

既然从灯市口说到了王府井,那就不得不提那口“井”了。

灯市口

饮马“八面槽”

清乾隆时期从灯市西口到东安门大街一段,设有八个、专供上朝官员饮马用的水槽。到了民国时期,这段大街就被称为了八面槽。

回光返照,灯市口!

而“八面槽”的南边过去叫“莫里逊”大街,据说这是北洋政府时期一位《泰晤士报》驻京记者的名字,他曾竭力帮助袁世凯称帝,袁的夙愿达成后,将这条街赐名莫里逊街,并且立上了英文街牌——Morrison Street。

回光返照,灯市口!

身穿长袍马褂的乔治·莫里逊

不过随着袁世凯的梦想不足百日即告破灭,莫里逊大街又改回了它原来的名字——王府井儿。

回光返照,灯市口!

此外,灯市口一带还是文化事业的一个集中地。

灯市口

文艺气息绵绵

同福夹道

看过《武林外传》的 亲们,你们知道佟掌柜的同福客栈在哪么?其实,就在灯市口附近的同福夹道里。当年的那些演员,都是空政文工团的,而文工团的大院就在这里,几乎原班人马参演的《炊事班的故事》也是在这里取的景。

回光返照,灯市口!

是影视剧的取景地以外,这条同福夹道很不简单,只有那些权贵王公才有资格住进这里。

回光返照,灯市口!

最著名的宅邸是明代严嵩独生子严世蕃的宅子,就是现在25中、景山学校,还有166中学这一大片地区。

到了清朝,这片地区还有座佟府,主人便是康熙皇帝的舅舅兼岳父,曾率兵平定吴三桂的“佟半朝”佟国维。同福夹道,正是由“佟府夹道”改的谐音。

回光返照,灯市口!

首都剧场

位于灯市口北的首都剧场,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自1956年9月24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出》,从此首都剧场成为了北京人艺的专属剧场,到今年正好60周年。

回光返照,灯市口!

从郭沫若的《蔡文姬》,老舍的《茶馆》,再到孟京辉的《恋爱中的犀牛》和最近风靡的《窝头会馆》......半个多世纪来,首都剧场为观众们奉献出了一幕幕精彩、深刻的剧目,《茶馆》更是几乎年年上演,场场爆满,经久不衰。

回光返照,灯市口!

人艺2017版《茶馆》剧照

2019刚刚开年,人艺《茶馆》的各档票已经被扫荡一空,便是明证。

回光返照,灯市口!

于是之、蓝天野、濮存昕、冯远征、何冰......这些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老戏骨”们,都是经过在首都剧场舞台上的“千锤百炼”,才“磨炼”出了那一身是戏的精彩演技。

回光返照,灯市口!

人艺近期佳作《窝头会馆》

商务印书馆

灯市口自古繁华,也不缺书卷气息,商务印书馆便坐落于此。当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伴随着中国人成长的字典、词典等书籍,每个人的成长年代都离不开它的陪伴。

回光返照,灯市口!

楼下的涵芬楼书店更是书虫的圣地,许多其他书店找不到的老书都能找到,这里还会定期举办一些特色的讲座活动,堪称民间的百家讲坛,而灯市东口北边则是更价廉物美的“灯批”,淘书人都知道。

回光返照,灯市口!

灯市口

人文情怀满满

老舍故居

位于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老舍在北京先后住过的地方共有十处 , 其中解放前九处 , 解放后一处,丰富胡同 19 号是他解放后居住的地方,直至辞世 , 老舍先生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长达16年。

回光返照,灯市口!

正是在这个“丹柿小院”,老舍完成了著名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及《全家福》等创作,还有为纪念其父而作的《神拳》等 23 部著作。丰富胡同19号见证了这位文学大师创作的巅峰期。

回光返照,灯市口!

1966年8月24日清晨,老舍先生从这个居住了16年的院子走出去投湖自尽,再也没有回来。如今,这里开设了“老舍纪念馆”。

回光返照,灯市口!

官办电话局

位于灯市口椿树胡同,1904年北京电话局在这里租用40间房子,建成了一座二层小楼,时称北京市电话总局。


回光返照,灯市口!


开通了磁石式人工电话交换机800门,服务用户遍布京城东部城墙内。这也是北京城内最早的官办电话局。

回光返照,灯市口!

有趣的是,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紫禁城内当时并没有安装电话线,所以故宫的电话使用晚于京城其他王公贵族或豪门大户人家。

建国后,灯市口大街先后有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团体进驻,整体风貌悄然改变。其中最知名的要数妇联大厦了。

灯市口

妇联大院串起记忆

解放后不久,全国妇联搬到灯市口大街路南一座大院内办公,前门在柏树胡同,后墙在灯市口大街。

回光返照,灯市口!

全国妇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妇联大院最鲜明的地标是那家位于东口的稻香村。

回光返照,灯市口!

在妇联大院旁边的好润大厦里,则有妇联的不少直属单位在此办公,如妇女旅行社、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

回光返照,灯市口!

生活在这么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灯市口孩子的童年记忆一定都是幸福满满。

儿时的记忆,少不了去灯市口副食店帮老爸搬运冬储大白菜。

回光返照,灯市口!

儿时的记忆,少不了妈妈陪着去世都百货买过年的新衣裤。

回光返照,灯市口!

儿时的记忆,还有去利生体育用品商店买结实耐用的回力鞋,放学就去稻香村吃炸羊肉串;

回光返照,灯市口!

还记得“城隍庙”早点的豆浆不要钱吧?最好吃的就属大排面和鸡腿饭。

回光返照,灯市口!

当然,吃面的话,肯定不能落下“国强”牛拉呀,不仅煮面条好吃,炒面条更香。

回光返照,灯市口!

吃大席面也是有地方的,萃华楼的乌鱼蛋汤和糟溜鱼片,代表着旧京“八大楼”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手艺担当。

回光返照,灯市口!

那些年一到有大片上映,大华电影院门前买票的长队总是排不完,可惜在08年关门了。不过在2019年,大华将变身剧场,闪亮回归。

回光返照,灯市口!

最后,再秀一把如今灯市口地区的强大教育资源。

景山学校

前文说过,是京城最顶尖级别的重点中学之一,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学校,是北京市高中示范校以及联合国教科文亚洲教育更新计划联系中心之一。

回光返照,灯市口!

史家胡同小学

始建于 1939 年。占地面积 5803 平方米。建筑面积 7306 平方米。是北京市重点小学。是联合国教科文俱乐部组织成员。于 1980 年与日本东京都台东区立台东小学建立了友好校的关系。

回光返照,灯市口!

北京二中

北京市第二中学,是教育部开展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学校、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北京市高中课改自主排课自主会考实验校、北京市培养创新人才翱翔计划基地校、北京市高中新课程“选修模块”网络资源开发与实施项目实验校。

回光返照,灯市口!

这就是王府井后身的灯市口,低调又华丽,“地儿狠话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