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机,我愿意用东西换,哪怕是我的生命”

“爸爸每天都用吃早饭、起床、睡觉等时间来玩他的宝贝——手机,好像没了手机就活不下去了一样;又像一只饿了三天三夜的恶狼正盯着一块又大又肥的肉一样……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机,我愿意用东西换,哪怕是我的生命。”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机,我愿意用东西换,哪怕是我的生命”

这是洛阳国际学校三年级的小智在期末考试中写下的作文,题目叫《爸爸,我想对你说》。

据小智的老师介绍小智在学校表现的很优秀,是同学们心中的“学霸”,小智的父母也都很关心孩子学习,经常就孩子日常表现同老师交流。

既然父母对小智的照顾十分上心,那孩子为什么会写下这篇文章呢,通过记者的调查,我们得到了答案。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机,我愿意用东西换,哪怕是我的生命”

因为小智的爸爸平时工作很忙,有时下班还要用手机处理工作,没事儿时也会抱着手机娱乐一会儿。就是这些父母毫不在意的举动,孩子却记了下来。

看完文章后的小智爸爸感到十分惭愧,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向孩子表态,今后无论工作多忙,每周都会抽时间陪孩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手机挂钩,手机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机,我愿意用东西换,哪怕是我的生命”

可它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甚至近几年来,因为家长贪玩手机而导致儿童出现意外的事件频频发生。

2015年,山东一个六岁女孩和父母在商场购物,在乘电梯时,一旁的母亲在看手机,而女儿却不慎失足跌下,等妈妈发现去救女儿时,已无济于事。

同年8月,浙江东阳,一个三岁女孩和爸爸在家中玩耍,可爸爸只顾看手机,没留意孩子,直到做完家务的奶奶出来找孙女,才发现孩子不知何时摔出了窗外,造成颅骨骨折、颅内出血的悲剧。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机,我愿意用东西换,哪怕是我的生命”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湖南株洲的一个爸爸因为在下车后低头看手机,没有注意到三岁的儿子自己打开车门下车,并跑到了马路对面。就这样,仅仅三岁的孩子被驶来的货车撞到,不幸遇难。

一起起的安全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手机问题绝不是小问题。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机,我愿意用东西换,哪怕是我的生命”

英国一家慈善机构曾做过一次调研,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24%的受访家长承认,曾有过因为自己玩手机,导致孩子险些遇险的经历。所以因手机引发的意外绝不是偶发事件,我们在这所讨论的看手机问题也绝不是小题大做。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机,我愿意用东西换,哪怕是我的生命”

过度依赖手机,于人于己都不是好事,记者也曾就玩手机问题采访过洛阳市几所学校的家长,有位二年级的家长说:“现在用手机的地方太多了,有时候就算没事干都想抱着手机玩游戏、看新闻,陪孩子的时间确实不多。”另一位学生家长表示:“玩手机很正常啊,孩子也已经习惯自己玩了。”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机,我愿意用东西换,哪怕是我的生命”

都说亲情无间,可在小小的手机面前,亲情之间衍生出太多间隙。针对这一现象洛阳师范学院的社会学者安峰表示现在玩手机已经成为社会病,很多人成为低头族,甚至过红绿灯都在看手机,有人把看手机比喻成清朝末年的鸦片,对社会的影响很大,玩手机影响到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和孩子之间形成隔膜,这种做法不可取。家庭教育是行动而不是语言,需要父母用更多的行动来教育孩子,陪伴是家庭教育的秘诀。

关于适度使用手机的文章有成千上万篇,关于多陪伴孩子的新闻也多到数不清,但还是有很多人心存侥幸,真的希望那些还沉醉在手机里父母,为了孩子,都少看会儿手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