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麼“永遠”?京東“末位淘汰”落地,2019難斷禍福

哪有什麼“永遠”?京東“末位淘汰”落地,2019難斷禍福

京東在日前舉行的京東集團開年大會上做出決定,在2019年將會把一部分副總裁級別以上高管末位淘汰出局,如此一來,京東集團10%的左膀右臂將會離開他們的東哥紛紛各奔前程。

2019開年,京東改革之劍劈向一百位高管,美其名曰,“小集團,大業務”,轉型決心盡顯。但“零售、物流、數字科技”新三駕馬車能否驅動京東否極泰來,各方都很期待。

末位淘汰“落地”京東,改革謀劃由來已久

一般來說,末位淘汰是大多企業所慣常採用的一種管理制度,是按照價值觀、績效、行為規範等不同維度設定的一套考核指標體系,並根據考核結果對得分靠後的員工進行淘汰。

這種做法一般是針對公司整體的,很少直接針對管理層。

企業末位淘汰的比例通常在5-10%左右。而京東此次的決定已經逼近了這個比例的上限,且是首次針對高級管理者明確了淘汰比例。

據知情人士表示,京東所作出的這個決策,是經過了深刻的內部反思之後,為了解決目前企業所存在的各種組織問題,以重拾創業精神和初心的一種舉措。京東集團正在積極推動“小集團,大業務”的轉型,旨在盤活資源、充分發揮組織活力,為多元業務的發展保駕護航,以實現有質量的增長。

在此前的在京東商城年會上,劉強東沒有出席,徐雷第一次以京東商城CEO的身份在年會上發表了講話。值得注意的是,在組織文化方面,徐雷措辭嚴厲,坦率地指出了商城當下人浮於事的痼疾。

“向內看,實事求是地說,我們的組織能力和行為方式也出現了問題:客戶為先的價值觀被稀釋,唯KPI論和‘交數’文化盛行,部門牆越來越高,自說自話,沒有統一的經營邏輯,對外界變化反應越來越慢,對客戶傲慢了。我們由一個行業的顛覆者變成了被挑戰者,但思想上和機制上都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徐雷說。

現在看來,京東改革的謀劃由來已久。

“末位淘汰”其實已經在全球不少互聯網公司施行,企業在高速擴張的過程中,業務體量越大範圍越廣,高管的數量也越多,其中不乏“財務自由”者,人浮於事的狀況難以避免,通過“末位淘汰”有助於讓高管群保持創業時期的“戰鬥力”。

眾所周知,阿里巴巴的“271”末位淘汰一直很奏效。

阿里巴巴要求每個員工都參加每季度、每年的“KPI+價值觀”雙重考核,各部門主管要按照“271”績效考核原則來評估所有的員工。“271”績效考核原則將員工劃分為3個檔次。

超出期望的員工,佔全體員工的20%。這20%的員工不光有突出的業績表現,同時也是阿里巴巴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阿里巴巴高層將他們視為公司的驕傲,不斷提拔他們到重要崗位。

符合期望的員工,佔全體員工的70%。他們認同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思想覺悟沒有問題,但業務能力中規中矩,並無突出表現。阿里大部分員工都是這樣類型的,公司對他們進行針對性培養,挖掘潛力,鞭策他們進入到20%的佼佼者行列。

低於期望的員工,佔整體的10%。這類員工要麼表現很差勁,要麼業績突出,但是他們的共同特徵是不認同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按照阿里巴巴的用人理論,業績拔尖但價值觀不過關,叫“野狗型”員工,是人力資源部門需要解決的對象。

馬雲曾說:要達成一個目標,必須要有一個好團隊。如果發現團隊中的崗位出現了錯誤的人,怎麼辦?第一辦法,開除;第二辦法,重新訓練他;第三辦法,讓他留在原來的位置上,但他肯定還會繼續惹麻煩。不採取行動,就會導致其他追隨者感覺你不在乎他們。

“271”考核原則採取員工自我評分與主管打分相結合的方式。當考核成績在3分以上或者0.5分之下時,必須羅列具體的案例來解釋打分的原因,否則考核成績不被承認。如果員工覺得不公平,可以向人力資源部門反映情況。

阿里巴巴的271原則,是以價值觀為主線,KPI為輔,貫穿全程的是一種壓力機制,不努力不認同就淘汰。這是科技高速發展,互聯網日新月異的形勢中,與公司戰略目標非常契合的績效考核方式。

“271”並非阿里巴巴原創,是由GE公司CEO傑克韋爾奇的活力曲線,他始終堅持的一個理念是:最好的應該馬上得到激勵或升遷,最差的必須馬上走人。阿里早期CEO關明生來自於GE,深受韋爾奇的影響,把這種理念深植入到阿里巴巴績效管理中,建立起完善的價值觀體系。但沒有完美的績效考核模式,只有此時此刻適合的模式。271原則有優點,缺點也有。

哪有什麼“永遠”?京東“末位淘汰”落地,2019難斷禍福

蒸發400億市值,水逆之年(2018)內憂外患

2018年,京東的市值跌去四百多億,股價逼近2014年上市時的發行價。

從2018年中起,投資者們似乎開始對京東失去耐心,開始了一波集中離場。在年中最高點時,有581家機構持有京東股票,而到了第三季度末,這個數字變成了155家,持股總數從6.177億股減至4081.563萬股。

這一波減持機構中最受關注的,是跟隨京東多年卻在這一輪中減持最多的高瓴資本。2018年6月,高瓴資本一邊減持京東6億美元股票(此前持有14億美元的股票),另一邊9億美元買入阿里,一進一出之間,阿里替代京東成了高瓴資本的第一持倉股。

逐漸放緩的業績增速讓投資者們對於京東的未來有點看不清,而新晉對手拼多多的快進式成長,又讓京東這個高投入下規模經濟的故事顯得不再那麼動人,於是,投資者們開始逐漸失去耐心。

2018年,劉強東的日子想必也是五味雜陳。劉強東意料之中的缺席了幾乎所有的互聯網盛會,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缺席、達沃斯論壇缺席、互聯網大會缺席。而改革開放40年百傑民營企業家名單中,也沒有他的名字。

不同於有“十八羅漢”的阿里,被外界認為沒有二號人物的京東,成敗似乎都繫於劉強東這個手持80%投票權、掌握公司發展命脈的創始人身上,而突如其來的“明尼蘇達”事件則再次提醒了投資者們風險所在。

2018年11月19日,京東發佈了Q3財報,這份財報可能是京東上市以來最難看的一份財報。這一季度,京東年度活躍用戶數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下滑,較上一季度的3.138億下滑3%至3.052億。對比之下,同期發佈財報的幾家競爭對手,雖然用戶數增長都有放緩,但至少都處於增長態勢。

緊追而來的拼多多,在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12個月活躍買家同比增長245%,以3.855億的年活躍用戶數反超京東8000萬人。

不僅是用戶數,京東的營收增速也在持續下滑,2018年前三季度,京東營收的同比增幅逐季下滑,分別為33%、31%和25%。而Q3的增速也創下了9個季度以來的新低,首次低於30%。作為京東營收的兩個業務板塊,商品銷售收入與被京東寄予厚望的服務收入增速雙雙放緩。

但另一邊阿里收入同比增長54%,拼多多增長679%。成長性是投資者十分看重的指標,而用戶數和營收的增速放緩,這是京東傳達給投資者的負面信息。

新“三駕馬車”,能否驅動京東未來

2019年2月1日,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發出新春賀信《堅持價值創造,迎接春天的到來》,稱過去一年,隨著成為“零售基礎設施服務商”的戰略確立,京東集團全面開啟了從“科技零售”到“零售科技”的轉型,包括京東商城正式升級為零售子集團、 京東金融完成了品牌升級,正式更名為京東數字科技並實現全年盈利,以及京東物流也推出建設全球智能供應鏈基礎網絡的宏大計劃。

劉強東表示,除了這三大子集團,京東物產、京東安聯保險和京東雲這三塊種子業務也開始生根發芽,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潛力,這六個業務板塊將為京東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根基。

最後劉強東在信中強調,自己深深地感到公司越大、責任越大,“我們要時刻反思警醒,將自滿的情緒清零;要以最積極的姿態、最飽滿的熱情,用必勝的信念迎接春天的到來。”

轉型一直是京東必須攻克的難題。

2018年底,“北京京東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變更為“京東數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劉強東股權佔比14.02%,成為第二大股東,不過仍疑似京東數科實際控制人。

京東數科還增加了京東城市、京東農牧、京東鉬媒和京東少東家四大板塊,一舉覆蓋智慧城市、農業、傳媒等多個熱點板塊。從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數字科技的轉變,似乎隱藏著京東數科巨大的野心。

京東產業數字化的土地上長出來越來越多的新物種之時,京東金融這個品牌已經不再適配現有的業務。數字科技的本質是以產業既有知識儲備和數據為基礎,以不斷髮展的前沿科技為動力,著力於“產業x科技”的無界融合,推動產業互聯網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最終實現降低產業成本、提高用戶體驗、增加產業收入和升級產業模式。

在外界看來,業務多元化背後,是京東數科面向B端的產業互聯網發力方向。

2018年12月21日晚,京東公佈了2018年的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這也被稱為京東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組織架構調整,涉及商城業務全線。京東商城自此被劃分為前臺、中臺、後臺三部分,新成立了平臺運營業務部、拼購業務部,整合生鮮事業部併入7 Fresh;同時,徐雷被推到臺前,任輪值CEO,京東內部的三大事業群從向劉強東彙報,改為向徐雷彙報。

在劉強東眼中,京東對標的一直是亞馬遜。在創立公司的早期,貝索斯就一直強調“亞馬遜是一家科技公司,不是零售公司”,這種理念一直堅持至今。但是在技術投入上,京東與亞馬遜遠不在同一個量級。

據統計,亞馬遜自1998年以來已經在技術和內容上投入超過800億美元。在彭博社發佈的2017年全球企業研發投入的排行榜中,亞馬遜以 226 億美元的鉅額投入高居榜首,比第二名 Alphabet 高出了整整 60 億美元。從增速角度來看,亞馬遜每年的技術投入幾乎都保持在40%的增長水平,足見貝索斯對技術的重視程度。

相比之下,2011年,京東在研發技術投入佔總收入的比重1.1%;2017年,京東在技術上投入佔淨收入的1.8%,約為10億美元。這隻佔亞馬遜同期技術投入的4.4%。

外界普遍認為,亞馬遜上市20多年來,累計盈利不到100億美元,大半還是最近兩年實現的。但其市值高達接近9000億美元,資本市場對亞馬遜的期待,其佈局技術的長遠爆發力是一個重要考量。

貝索斯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亞馬遜的基礎是3大支柱:亞馬遜Prime會員服務、AWS雲計算服務,以及幫助第三方賣家銷售商品的市場平臺。其中AWS雲計算服務已經成為亞馬遜重要的收入來源。亞馬遜2017年財報顯示,其AWS雲計算服收入達到了174.59億美元,佔總營收的比重為9.8%,且已經連續三年營收增速超過了50%。

相比之下,京東雲的表現則差強人意。根據IDC數據,京東雲在中國雲市場甚至排不進前八。如果和亞馬遜相比,京東雲的規模尚不及AWS的六百分之一,也沒有達到可以盈利的地步。

貝索斯對於亞馬遜“科技公司”的強調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亞馬遜一直以高標準招來人才,從創立時就喜歡招加州理工的技術天才。之後,其引進的人才更是從斯坦福機器學習教授,到算法理論的權威無所不包。

2019年1月23日,京東宣佈了旗下的“三駕馬車”,分別是京東零售、京東物流、京東數字科技,共同成為京東未來發展的驅動力。但是,經歷了內外部環境變化最為激烈的2018年,“三劍合併”的京東在2019年能否否極泰來,現在還是未知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