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四句教

这世间本无对与错,也无善于恶,也无好于坏。。。

但现实并非如此,在我们心中时常都有个对与错的标准,但可别忘了,这些都只是我们自己强加于外界的,不是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并未好与坏,对与错。

今日就让我带大家来领略下王阳明生前的“天泉证道”产生的四句教吧

心学四句教已为世人熟知,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因对四句教的理解不同,阳明高足王畿(汝中)和钱德洪发生争执,王畿认为:“心体既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知亦是无善无恶,物亦是无善无恶。若说意有善有恶,毕竟心亦未是无善无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

心学所讲之心,是那让人能够视听言动的,是澄澈光明的灵明;心之本体是良知,良知是先天的,固有的,不依赖于经验的,良知在先天本体层面是无善无恶的,是为天理,同时具有先验的知是知非的能力;心之所动便是意,意由心与物交感而产生,或者说物进入到心的领域,由心产生最终能够指导行动的思想便是意,因此“凡意之所用无有无物者";物者事也,这里的物不单纯是物理层面的客观物质实体,而是客观对象与心交感而产生的特定情境,因此“有是意必有是物”。

致良知的我们

当我们选择站在良知一边的时候,便完成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过程,不但自我主体世界得以建立,而且完成了自我主体世界和外在客观世界的统一,在这一刻,我心与天理再无隔阂,我便宇宙心,万物与我为一,浩然正气徒生,迷茫不再,获得人生价值所在的感悟。是的,似乎看起来都是虚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远不如物质层面的实在,但如果失去了精神的支持,人还可以称之为人么?!

为善去恶是格物

综述下,意来自心之动,是一个思想的过程,既包含先天至善的良知,也包含后天的理情认知,在落实到具体的现象经验世界中时,会出现相对善、恶的不同结果,这里还需说明一点,由于良知是先验的,是天理,而天理是超越时代的,并不一定和当前时代的现有的善、恶标准相符合,即便完全是天理的呈现,也有可能被扭曲的社会价值体系认为是恶的。记住,良知,心即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