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2018年過去

備受期待的藥品“謠斯卡”

又到了揭曉的時刻!

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近日,中國健康傳媒集團食品藥品輿情監測中心發佈2018藥品謠言榜單,其中既有流傳甚廣的“陳年”謠言,又有新出現且對行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謠言。現在我們來一一解讀。

最照本宣科獎:

“兒科用藥寶典”

謠言:2018年1月,一份號稱轉自某兒科醫生的“兒科用藥寶典”在微信熱傳,刷爆朋友圈。該“寶典”手寫記錄,書寫工整,字跡清秀,針對孩子發燒、咳嗽、頭疼等症狀列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案。在流感爆發之際,這份“寶典”被很多家長視為兒童用藥指南,甚至被稱為“自診用藥標準”。


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兒科用藥寶典”截圖

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真相: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兒科主任邊遜表示,這個網上熱傳的“兒科用藥寶典”是不是出自兒科醫生之手尚未可知,雖然有一定的道理,看似十分貼心,但實則過於公式化,患兒的病情發展千變萬化,如果按這種公式化的所謂寶典照方抓藥,很可能延誤患兒病情,所以字跡再雋永,指導意義也並不強。

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最離譜獎:

“川貝枇杷膏在美國成‘神藥’”

謠言:2018年3月,有不少媒體報道,京都念慈菴的川貝枇杷膏在美國紐約突然走紅,稱這瓶“神秘的東方液體”在紐約被炒至天價,遭遇美國人瘋搶,甚至“突然間,所有人都在談枇杷膏”。在廣大受眾紛紛高呼文化自信、深感民族自豪之時,這則新聞被證實是一則真假摻雜的謠言。


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外媒報道原文

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真相:此次“川貝枇杷膏事件”源於《華爾街報道》的一篇文章,該文章的主標題採用客觀陳述句,表示這種草藥補充劑因能止咳而備受紐約人的關注;副標題指出,雖然其有療效,但專家認為食用有一定風險。然而,中文媒體不僅脫離主標題原意,而且直接忽視副標題進行報道,重點突出中國“神藥”走紅美國,誤導公眾。《華爾街報道》原文采用大量篇幅,討論川貝枇杷膏未經美國FDA批准,可能存在一定風險,對此,中文媒體並未體現。

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最聳人聽聞獎:

“HPV疫苗致死致殘”

謠言:2018年6月,一篇題為《一年內致328人死亡,2千人終身殘疾,5萬例不良反應!這種HPV疫苗來到了中國,百萬女性高價接種……》的文章稱,根據美國疫苗不良反應報告系統(VAERS)的數據顯示,短短一年時間,HPV疫苗共導致328人死亡,其中266人注射了四價疫苗,5人注射了九價疫苗,834例報告顯示疫苗危及生命,2011人因疫苗患上終身殘疾。


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HPV疫苗致死致殘”謠言文章

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真相:一組組數據著實讓人不寒而慄!而實際情況卻是偷換概念、歪曲事實,將VAERS收集到的健康損害案例直接等同於疫苗導致的健康損害,誤導大眾。實際上世界衛生組織在最新的2017版宮頸癌疫苗立場文件中,已經對各國報告的各種宮頸癌疫苗不良事件進行了分析,並且非常明確地確認宮頸癌疫苗的安全性,此前的嚴重預防接種不良事件都與疫苗沒有因果關係。這類謠言就是利用人性弱點和專業信息不對稱而大肆傳播,造謠是手段,其目的是吸粉並實現商業價值。真是細思極恐啊。

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最“學術”獎:

“歐美禁止6歲以下兒童吃感冒藥”

謠言:2018年11月中旬,全球權威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BMJ)發表了一篇關於歐美禁止6歲以下兒童服用感冒藥的報道,媒體和網民詫異不已。這項研究強調了非處方咳嗽感冒藥的無效性,且易導致多種副作用,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禁止6歲及以下幼兒使用。

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歐美禁止6歲以下兒童吃感冒藥”謠言

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真相: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陳楚雄表示,事實上,BMJ這篇文章也具有不確定性,支持證據較少。FDA和EMA並未禁止6歲以下兒童服用感冒藥,這只是該文作者的建議。陳楚雄認為,對於感冒藥,使用得當能夠治病救人,不必諱疾忌醫。但兒童用藥確實需要慎之又慎,含有鹽酸偽麻黃鹼、氫溴酸右美沙芬成分的藥品,在用量和服用年齡方面都有嚴格的限制。

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最誇張獎:

“‘廣譜抗癌藥’治癒率達75%”

謠言:當地時間2018年11月26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首個TRK抑制劑Vitrakvi用於治療NTRK基因融合的晚期實體瘤患者,隨後網傳該藥是“第一款與腫瘤類型無關的‘廣譜抗癌藥’”“針對17種腫瘤”“對於腫瘤無法切除,或已經轉移的晚期患者有奇效”“治癒率高達75%”。

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FDA網站截圖

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真相:75%是緩解率,而不是治癒率;所謂的“廣譜”也只針對特定的基因突變癌症人群。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張曉東表示,緩解率和治癒率不是一個概念。緩解一般是指腫瘤病灶消失,或明顯縮小,或癌症標誌物恢復正常。而治癒不僅是指腫瘤大小等有變化,患者還要能生存5年及以上,且病症不再復發。江蘇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沈波表示,媒體宣稱此藥是“第一款與腫瘤類型無關的‘廣譜抗癌藥’”,這個說法不準確。如國內已經上市的PD-1抑制劑藥物,針對錯配修復基因(d-MMR)缺失患者,也是不區分腫瘤類型的。

2018年藥品謠言榜單

食藥類謠言怎麼破

大多數人似乎都有這種感覺,與公眾健康密切相關的食藥行業儼然已成謠言重災區,各種虛假信息此起彼伏,可謂按下葫蘆又起瓢。食藥謠言緣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公眾該如何面對,未來這種謠言是否會一去不復返?

信息真空 使得謠言乘虛而入

“食藥類謠言為什麼反覆出現,是因為其符合‘陌生的’‘重要的’這兩個要素,食品和藥品行業很多都是新東西,公眾對其並不是很熟悉,再就是和自身健康相關,因此格外重視。”

長期從事食藥類報道的資深媒體人洪廣玉認為,闢謠需要理解這個時代背景,現在出現很多新的東西,而用過去的經驗和知識無法解釋,這就需要專家和大眾傳播從業職有這種意識,告訴公眾新的食藥品技術、新的產品是怎麼來的,從而減少公眾疑慮,讓謠言沒有產生的空間。

虛假信息比疾病本身危害更大

為什麼會產生認知偏差,為何真想的傳播總是面臨著重重阻礙,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馬凌表示,從“風險社會”的認知建構剖析,醫療衛生類輿情事件的特點是:圍觀性、暴力性、反轉性、非理性。

而要化解謠言,則是一個綜合治理的過程。最有效的解決路徑是:發展健康傳播,普及專業健康及醫療衛生知識,從而提高社會整體對風險的認知;提升公眾媒介素養,比如較真平臺,不僅鑑別謠言,還告訴大家判斷的方法及關鍵點;助推權威信息,在關鍵時刻,政府包括負責機構必須起到助推作用,不應該讓其自由氾濫。

公眾“健康思維”需提升

涉醫信息,尤其是當涉及疾病診療的信息被謠言所侵,醫生的專業意見傳達不出去,患者也會產生抗拒心理,嚴重時甚至會貽誤病情。對此,有專家指出,這類由於信息誤傳造成的悲劇並不鮮見,根源在於與生命安全相關的事實權重高,但專業傳播門檻也高,正確的知識無法有效抵達認知。

“由此看來,公眾‘健康思維’有待進一步提升。”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群安說,權威醫療信息有可能在傳播過程中被“二次加工”,從而披上謠言的外衣,脫離事實軌道。在提升公眾“健康思維”這件事上,傳播者需要做的是提供更多專業的“健康輔導”,要遵照規範的信息把關流程,避免造成偏差和失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