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躯报国,忠烈节马,陈连升和“节马”的故事

捐躯报国,忠烈节马,陈连升和“节马”的故事

在风光旖施的广州珠江北岸,素有三冬无雪、四季常花之称的越秀山五层楼上,陈列着一块长约一百五十二厘米,宽乡四十厘米的碑刻,虽已断裂,但遒劲跌宕的碑文依然清晰见。它记载了鸦片战争中一匹战马及其主人陈连升的英雄事迹。

捐躯报国,忠烈节马,陈连升和“节马”的故事

一八四一年一月七日(清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凌晨,义律率领英国侵略军二千多人、炮舰二十余艘,突然袭击虎门。沙角和大角炮台是虎门东南的屏蔽,又是第一重门户,首当其冲地遭到了猛攻。

捐躯报国,忠烈节马,陈连升和“节马”的故事

隆隆的炮声震醒了警惕的炮台守军。炮台的军事指挥是三江协副将陈连升。陈连升,是一位久战沙场的老将,湖北恩施人,年近半百,三绺长须,身材魁梧。原来,一八三九年冬即将爆发鸦片战争的初期,陈连升是清军中的参将,驻守尖沙嘴迤北的官涌山炮台。十一月四日,英国侵略军猛攻官涌山,妄图从这里突破,伺机进攻虎门,夺取广州。结果遭到陈连升的迎头痛击,进犯珠江口的一艘英国兵船被击毁,其它舰只狼狈逃回外洋。一八四0年六月下旬,义律又企图用封锁珠江口来迫使清政府妥协求和。陈连升亲率战船五艘、兵勇三千,在龙穴岛西南海面围歼进犯的英军,获得大胜。这两战两捷,深受林则徐的赞赏。

捐躯报国,忠烈节马,陈连升和“节马”的故事

英国侵略军这次袭击虎门,陈连升面临又一次严重考验。他凝眉沉思,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断然蔑视朝廷“不准开炮”的圣旨,命令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奋勇还击。同时,估计到炮台兵力不够,先后派守备常达、千总张鹤清飞书向新任钦差大臣琦善告急请兵。

琦善一八四0年十一月奉命来广州接替林则徐与英国办理交涉后,对英国军队“无不曲加优礼”。前两年禁烟开始时,英军留在广东的兵舰,曾多次被陈连升在磨刀洋击败。因此,英国侵略者对陈连升深为忌恨。琦善一味幻想向英国求和,为讨好英军,竟诬指沙角炮台轰击英军“送信船只”,是“肇衅”起事,下令要惩办陈连升。琦善这种颠倒是非,向外国侵略者献媚的行为,当即遭到爱国官兵的抵制和反对,致使嫁祸陈连升的阴谋没有得逞。但是,琦善愠怒于心,伺机下手。当他看到陈连升送来的告急文书,却搁置不理,不发一兵一卒。

沙角炮台是沿珠江而上进入广州的咽喉,在军事上极为重要。在前有强敌,后无援师的情况下,陈连升遵照林则徐提出的“以守为哉,以逸待劳”的作战原则,率领军民日夜坚守沙角炮台。

捐躯报国,忠烈节马,陈连升和“节马”的故事

英国侵略军自恃人多势众,破了防守较弱的大角炮台后,又集中火力攻击陈连升防守的沙角炮台。陈连升和他的儿子陈举鹏率领守兵六百英勇还击。敌人眼看正面强攻不下,又派出陆战队,从后山的穿鼻湾绕道突袭西面阵地。陈连升得悉警报,立刻组织兵力反击,以地雷、木石、杠炮等连续数次打退用竹梯爬上后山的敌人,歼敌数百。可是,由于运到前线的一箱箱炮弹,里面竟夹杂很多砖石和木炭,火力很差,压不倒敌人的炮火。激战到傍晚时分,守兵伤亡很多,炮弹和火药也快用完了。英国侵略军的火轮船、舢舨船数十只,趁清军炮火减弱之机,偷偷地绕到三江口,放火烧段了清军水师兵船,随即呼啸登岸,与后山包抄上来的英军会合。

此时,沙角炮合已处在英军的包围之中,形势危急。陈连升和将士们毫不畏怯,继续奋勇抵抗。侵略者从前后左右蜂酒而上。陈连升骑在马上,眼含怒火,拔剑高呼:“将士们,父老兄弟们,这是捐躯报国的时候了,中国的土地,决不能让夷人蹂躏!”官兵们个个拔出佩刀,齐声呼道:“愿与将军同生死,誓与炮台共存亡!”陈连升父子手挽强弓,射死了二三十名敌人。士兵们也用弓弩对付,一时箭如雨下。敌人纷纷向后退却。箭用完后,敌人又象蚂蚁似地爬上来。陈连升抡起利剑,大吼一声,数百名勇士向合围而上的敌群扑去,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

捐躯报国,忠烈节马,陈连升和“节马”的故事

敌人措手,被英勇的守兵们刀劈剑刺,死伤无数。后面的敌人急忙使用洋枪。眨时间,枪弹象飞蝗一般向陈连升等射来。最后,只剩下几个卫兵了。陈连升胸部中弹,鲜血湿透了战袍。一阵眩晕,翻身落马,跌倒在地。战马长嘶,佩剑摔在一旁。当他昏迷醒来的时候,看见一个敌人向自己扑来,环顾四周,卫兵都已牺牲了。他圆睁虎目,忍着剧痛,强行挣扎着爬起来,拾起佩剑,使用全力向敌人胸口掷去。陈连升“生持利剑呼砍贼,死守函关誓化泥”,在激战以后,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壮烈殉国!

沙角一仗,英国侵略军损失惨重。他们侵占炮台后,找到了陈连升父子的遗体,竟把死者剖腹,并一块块地切割。侵略者如此残忍,令人发指。

林则徐得悉大角、沙角炮台失守,陈连升父子以身殉国,满腔悲愤。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痛陈坚守炮台的爱国官兵们英勇杀政,壮烈牺性的事迹,怒斥琦善之流倒行逆施,“懈军心,颓士气,壮贼胆,蔑国威”。他痛心疾首地指斥:“此次大败,皆伊所卖。”

捐躯报国,忠烈节马,陈连升和“节马”的故事

壮烈的虎门保卫战后,部分阵亡官兵的遗体,由亲属认领掩埋了。剩下没有亲属的士兵遗休,由当地父老就地安辨。两年以后,又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将遗骨起出,用陶罐装好,合葬于沙角山南麓的白草岗上,取名“节兵义坟”,并立碑纪念。

陈连升壮烈牺牲后,他的坐骑黄骝骏马,俯首尸旁,哀哀长鸣。英国侵略者见它高大雄壮,把它捉往香港。出乎意外的是,这匹“汗血霜蹄曾立功”的战马,居然和主人一样坚贞不屈。“饲之不食,近则蹄击,跨则堕摇”,甚至“刀砍不从”。英国侵略者对它毫无办法,只好将它放在海滨荒山之中。马在山上既不吃草,也不喝水,天天朝着北面大陆的方向嘶叫悲鸣。在香港的中国人喂它东西,它要用手捧着才吃;如果放在地上,便昂首而去。就这样,它忍受着饥饿和伤痛,骨瘦如柴,不到半年就死了。当地人民对它十分崇敬,称它为有气节的“节马”。后人石刻《节马图》,把绘图和诗文编成《节马诗册》以为纪念。

人们感怀“节马”和马的主人陈连升,写下了不少诗文,有一首诗写道:

有马有马,公忠马忠。公心唯国,马心唯公。

公歼群丑,马助公斗。群丑伤公,马驮公走。

马悲马悲,公死安归。公死安归,马守公尸。

贼牵马怒,贼饲马吐。贼骑马拒,贼弃马舞。

公死马銙,马死马髁。死所死所,一公一马。

这些诗文和“节马”的故事,反映了爱国官兵献身反侵略的崇高的民族气节,表达了人们对屈辱投降的琦善之流的鄙夷和鞭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