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的碎片时间,正在拉开你和优秀的距离


浪费的碎片时间,正在拉开你和优秀的距离



浪费的碎片时间,正在拉开你和优秀的距离


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梁实秋


微软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的注意力,正在持续降低。

2000年,人们专注某项事务的时间是12秒,到2013年已经缩短为8秒,比金鱼的注意力还要少1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智能手机和大量碎片化信息的出现。我们的太多时间,被切割成碎片

那么,如何利用好碎片化时间,保持高效的学习能力,就成了我们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浪费的碎片时间,正在拉开你和优秀的距离



■ 过去20年,我们渐渐丧失了专注的能力

本想在社交软件里找一张照片,找着找着被短视频吸引,一个接一个刷下去,一个小时过去了…… 然后,等你猛然反应过来自己在玩手机时,却已经想不起来自己原本要做的是什么。

这就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真实写照。斯坦福大学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年轻人一天拿出手机的次数,大约是200次

手机等终端的发明,让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接收的信息数量也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但越是如此,我们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容易被牵着走。


浪费的碎片时间,正在拉开你和优秀的距离



看起来玩手机接收信息的背后,其实是你的专注力正在被一点点割裂,持续投入一件事情的时间越来越短。这样结果就是,工作效果差,越来越焦虑。

不过,你肯定拥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全身心、较长时间地投入一件事情,不看手机、不被其他事情打断时,你的工作效率非常高,任务完成度也非常好。你也感到很幸福,很自信,成就感爆棚。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保证时间不被碎片化,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些时间就非常关键。

■ 注意力缺失的年代,学习方法更加重要

专注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也需要配合高效的工作方法,比如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简单易行,使用时,先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25分钟后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即可)

一般情况下,一个工作任务最多4个番茄钟能够完成。番茄工作法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浪费的碎片时间,正在拉开你和优秀的距离



很多人在这个方法的基础上升级出了适合自己的番茄工作法,例如不以25分钟为最小工作单元,而以具体工作任务本身来切分。

我们在投入一件工作后,如果被打断思路,再进入状态就需要很长的调整时间。所以无论做某项工作的时长是20分钟还是50分钟,就可以将它视为一个“大番茄”,在番茄时段全力完成这件事,直到任务完成再休息

不论是传统的番茄工作法,还是升级版,核心就在于每个番茄工作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心无旁骛。

这样不仅工作成果比平时好,而且也很容易变得更自信,也将逐渐改善你的人生体验。

■ 高手都在争分夺秒强大自己

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认为,白天的时间是属于工作的,只有晚上的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因此在下班后到就寝前的这一段时间里,能怎么浪就怎么浪。

6点下班,逛街吃饭到8点,回到家9点,刷手机直到深夜,第二天继续“被床绑架”。

当接收消息的渠道只剩下手机,那么碎片化的时间带来的庞杂的信息就无法形成系统,当接收与理解只浮于浅层时,你压根体会不到充实,久而久之你会感觉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短。

因此,我们不仅要高效利用碎片时间,更要锻炼自己的“结构化思维”


浪费的碎片时间,正在拉开你和优秀的距离



一个人首先要拥有自己的思考结构框架,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信息,先用自己的框架过滤一遍,留下有用的,处理马上要处理的,不需要的全部摒弃。

信息本身是没有规律的,只有把它结构化以后,才能变成知识和技能。

所以,可怕的不是电子浅阅读,不是碎片化时间,而是面对它们的方式。

高手与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高手都在争分夺秒地强大自己,哪怕是吃饭的间隙,上下班去地铁的路上。

■ 学习知识不需要过于沉重,泛知识更能提高思维格局

任何工作的完成和成就的达成,都需要从你自身的知识积累中汲取养分。学习是最廉价的提升自己的方式,我们需要通过针对学习提升专业能力,更需要通过泛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格局。

中国最受尊敬的文案之一林桂枝层给做文案的下属们开出一份书单,其中包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老子的《道德经》、阿姜查的《静止的流水》,还要求大家读鲁迅、读阿城、读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甚至包括更为小众的其他小说和文学作品。

这份书单可谓是贯通古今中外,囊括了小说、散文、诗集、史记等各种题材。多元化的知识摄入,不仅是专业需要,更有助于从中参透关于沟通、管理等实际问题。


浪费的碎片时间,正在拉开你和优秀的距离



很多人也想走出舒适圈,通过阅读来提升思维格局,但总抱怨没有整块的时间。其实,做好合理的安排,碎片时间也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比如一位写代码的程序猿朋友,最爱看的书就是历史和哲学,他认为“干货型”知识只能解决功用性焦虑,而价值性焦虑还是需要人文知识去解决,一个人的思维和格局也取决于他的人文知识厚度。

不要只顾低头拉车,而忘记抬头看路。思维格局才是人生的关键,有时候甚至比能力更重要。

希望通过学习,你可以遇到更大的世界,开拓更多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