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BA九期学员、星影联盟投资管理公司联合创始人路岩崧

BMBA九期学员、星影联盟投资管理公司联合创始人路岩崧

路岩崧,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后就读于美国阿灵顿商学院EMBA。现担任北京芊羽芊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北京星影联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北京科来数据分析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

一一2012年创立北京芊羽芊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先后创办芊羽葡萄酒文化传播机构(与清华大学开办西方文化与葡萄酒研修班,培养大量英国WSET认证葡萄酒品酒师)、鼎成汇文化交流中心(举办各种东西方文化交流活动)、芊羽live吧(引入多支民间乐队,推广多元化音乐形式)、芊羽私享会、MW先进工作者音乐联盟等各团体相互独立又复合使用的青年生活生态圈。

一一2015年创办北京星影联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创办北京铜牛电影产业园。园区坐落在朝阳路85号院,占地30余亩,建筑面积近30000平米,倾力打造业内第一个行业细分文化产业园及国内第一家“主旋律电影产业基地”,开创产业园运营新模式。并与新华社合作建立中国主旋律电影产业联盟及产业基地,先后创作《长江救援》、《甘南情》等五部主旋律题材电影。2015年创建“闪闪的红星”国内首支自闭症儿童打击乐团。乐团主要成员皆为自闭症患者,通过艺术介入的手段开拓新型自闭症疗愈方式,在帮扶自闭症儿童快乐康复的同时,还他们生存的尊严。被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自闭症儿童救助基金、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正式授予“理事”身份。


以赤子之心把电影产业园做出行业生态

BMBA九期学员、星影联盟投资管理公司联合创始人路岩崧

一在东四环外,朝阳路与黄杉木店路交叉口的西北角,有一片占地30亩、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园区,路口的大牌子上写着:铜牛电影产业园。一排排带有工业风的厂房式红砖建筑上,攀附着橙红、金黄的植物。透过钢架结构的门廊和大窗望进去,每一家都装饰得各有特色。绕到最里面的“和院”,那便是路岩崧待客和办公的地方。简约舒适的空间里,最多的是书和各种茶饼。

一一瘦小、干练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坐下来,聊起她最熟悉的资源整合、创业项目,你会发现她的小宇宙时时爆发。做最专业的葡萄酒品酒师国际资格培训与认证,做网络安全科技公司的资源对接和筹建,做酒吧、会所,做帮助自闭症儿童的公益项目……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呢?“跟随你的心,赤诚地去做每一件事,我就是这样。”她举重若轻地说。

BMBA九期学员、星影联盟投资管理公司联合创始人路岩崧

记者:2015年,怎么想起要做电影产业园?

一一路岩崧:在这之前,我就对电影行业特别感兴趣,也投资过一些电影。但是,一件事情想要成功,我觉得最最重要的是时机。2015年,经济形势比较好,我记得那时候股票6800点吧,经济好,电影行业就明显特别好,一批国产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也恰恰是这个时间点,著名的针织品牌铜牛作为国有企业,打算往时尚和文化产业上转型,这片地,当时是他们的库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想拿下这个园区,把它做成一个真正的电影产业园。

一一记者:据说,当时有五家都在竞争这个项目,你们最后是怎样胜出的?

一一路岩崧:这个项目,从我们知道到拿下,花了两年的时间,确实不容易。最后剩下的那五家,都非常有实力。我们大概是赢在这个团队吧——算我一共五个人,来自不同的领域,都有各自丰富的经验和人脉,是我把他们整合到一起。我在上市公司负责项目筛选、资源对接,在这个项目中也同样负责把好的资源引进来,然后他们四个负责落地。

一一从最开始,我们就一致坚持:不像很多产业园那样,只求生存,不求发展;所以,我们不甘于只当二房东,而是要在园区里做出真正的电影行业生态。而铜牛集团的领导班子也特别有魄力,他们真的想要转型,而不是只想让老仓库能够赚房租。通过与我们五个人的多方接触,他们非常认可这个团队和我们的思路。

BMBA九期学员、星影联盟投资管理公司联合创始人路岩崧

BMBA九期学员、星影联盟投资管理公司联合创始人路岩崧

北京铜牛电影产业园内


一一记者:你们具体是怎样做的?当初的设想都实现了吗?

一一路岩崧:我们六个月就全部翻建完毕,12个库都是重新盖的;而且用八个月时间满租!现在,我们的租金比周围园区高出近一半,大家依然愿意在这里。因为,在北京这么多产业园里,这是第一个真正做到行业细分的。

一一我们要借助产业园这样一个物理的聚集,更深入地切入电影行业。所以我们在业态选择上,宁可让它空着,也不会胡乱租。现在园区将近八十家企业,全部都是电影行业的。从前期的电影策划、制片、编剧,到导演和演员,像陈可辛工作室、霍建华工作室,再到特效制作、后期的设备租赁,甚至票房担保基金,我们园区里全有。后来又建了一个有248个座位,专门供园区审片的剧场,里面的音响和国家大剧院的一模一样。总之,如果你要拍一部电影,不出园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解决。

一一当这些企业进驻之后,我们发起成立了主旋律电影产业联盟,筹建国内首个主旋律电影数据库,整合主旋律电影项目、人才、金融资源等,最终推出一系列以“中国网事·感动人物”原型为基础改编的主旋律电影。目前,已拍和正在拍的,有5部大电影了。另外,我们还成立了明星义工协会,是一个水准很高的NGO,几乎所有知名的演员都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还做了电影原创音乐联盟,最近我们刚刚与“文创板”(文创企业股权转让平台)签约,未来创业园里的投融资和贷款,通过这个平台就可以做了。可以说,我们的所有设想都实现了。而且,后面说到的这些基于产业生态的增值服务,是其他产业园所没有的。

一一记者:为什么这两年发起的一系列项目或活动,都是围绕主旋律的?

一一路岩崧:主旋律,看你怎么定义。我觉得一切会发光、发热的,就是主旋律。人心向善,就像植物有向光性一样,我们坚定地认为,可以用真善美的光源来吸引和凝聚大家。事实证明,我们的主旋律电影产业联盟等项目,不仅园区里的企业,很多社会上的机构知道了,也会找来,主动靠拢。另外,全国各省市真善美的题材其实特别多,比如我们跟湖北省政府合拍的《长江救援》就是拍他们的救援队;我们与甘肃省合作拍摄的《甘南情》……这些项目的推进,也引起了媒体和政府的关注,现在很多外地政府,来这里参观完,纷纷邀请我们去外地做产业园,带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北京跟文创有关的活动,更是会首先想到我们,甚至包括北京市的一些扶持基金,扶持政策都会主动来找我们。这也为园区今后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一一记者:三年来,园区的发展看起来顺风顺水,你们真的没有彷徨和纠结过吗?

一一路岩崧:当然也痛苦过,纠结过。尤其最开始,到底是求生存,还是求发展?当时做投资的、做广告的、做珠宝的、做服装的等等,都来找我们,租不租给他们?我们五个人的意见就不同,甚至争吵起来。我作为唯一的女性,能起到的是润滑作用。但我认准的事,其实很难改变。我会以自己的经验和评估去说服他们,最后还是坚持业态上的严格筛选,差异决策,考量上下游企业的相关性,尽量选择此前园区产业链上没有的企业,更多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做判断。

一一记者:最近三年,互联网深刻影响了很多行业,产业园感受到什么?会有新的调整吗?

一一路岩崧:最明显的是2017年,租户轮换很快。园区曾经有不少90后的CEO,租用面积还都比较大,但去年纷纷退租,应该是投资没有了。好在电影产业中的更迭本身就比较快,有人撤出去,很快就有人进来。现在园区里互联网电影企业多起来。我们也在琢磨拍网络电影,甚至我们想做一个网剧的孵化器,把投资接入网剧领域,提供网剧品牌,让人脉、作品、资本在我们的平台上交换。其实每次开会,大家都会讨论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商业模式是什么。

一一记者:在国家双创大潮推动下,铜牛电影产业园未来还有什么计划吗?

一一路岩崧:我们想在新锐力量上面做文章,因为现在的创业者越来越年轻。比如我们想做新锐电影节,扶持新锐电影、新锐导演,新锐编剧,新锐演员。同时,也在想往粉丝经济上转,因为电影产业就是粉丝经济。做铜牛电影产业园,为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口碑,也引来了很多优质的资源,而且铜牛集团也更加信任我们,愿意把更多的文创基金投给我们。同时,国家广电总局、中影集团、中国电影研究所,包括传媒大学,也都找到我们,准备一起做文创方面的事情。还有,我们一直想把IMAX引进来,做世界上第四家最好的转制中心。我始终相信,以赤子之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一定能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