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長街、什剎海、大柵欄……北京老城區以後要這麼“改”!

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千百年的沉澱,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底蘊深厚、獨一無二的北京。

為了體現首都風範、強化古都風韻、展現時代風貌,近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編制了《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旨在從技術上規範北京歷史文化街區在風貌保護與更新中的“宜”與“忌”,使街區在具體規劃、設計及建設時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南長街、什剎海、大柵欄……北京老城區以後要這麼“改”!



該《導則》已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網站公示,公示期為7天,市民可到網上查詢《導則》的相關內容,並通過電子郵件、信函等方式建言獻策。

保護老城區特有風格和底色


該《導則》的適用範圍為北京市老城內的33片歷史文化街區,包括南長街、北長街、什剎海、大柵欄、鮮魚口等區域,總面積20.6平方公里,佔老城總面積62.6平方公里的33%,佔核心區92.5平方公里的22%。中心城區範圍內其他需要成片保護的地區可參照執行。


南長街、什剎海、大柵欄……北京老城區以後要這麼“改”!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對保護好北京老城這張‘金名片’做出了具體要求,要求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老城是北京古都風貌的集中體現區。

在傳統上,老城歷史文化街區的天際線呈現一種平緩有序、水平延展的狀態,街區內以1至2層的衚衕四合院建築為主,多數建築體量不大,有規律地散佈著宮殿、府衙、壇廟、寺觀等較為高大的建築。街區整體色彩則以青灰色為主,點綴以金黃、紅、綠等較高等級的建築色彩和濃蔭密樹。這是北京老城區特有的風格和底色,是應該保護的部分。

但街區不是“文物”,它是活的、動態的,隨著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有更新和改造的需求。那麼,保護與更新,這個度應該怎麼把握?具體怎麼執行?就需要一個專業的技術導則來規範和引導,否則就會出現過度粉飾、風格不一、私搭亂建等現象,破壞老城的原有風格和韻味。在這種背景下,《導則》編制出臺。

東城區史家衚衕45號院落展開公共空間提升時,就是按照《導則》的思路去做的。

為保護該院落原有的風貌,老物件儘量復原,比如修繕院內破損嚴重的垂花門時,根據修繕前垂花門上殘留漆片保存的色彩信息,嚴格按照傳統工藝“黑紅淨”的彩畫做法,用煙子油與紅土煙子油進行彩畫,復原了老北京四合院樸素、典雅的風格。

南長街、什剎海、大柵欄……北京老城區以後要這麼“改”!


在“保護”的同時,為了便於居民推車進出,設計師在街門、垂花門門道臺階等存在高低差的地方,巧妙地設置了可移動的木製坡道,從而避免因設置無障礙設施影響建築風貌,做到了保護與更新和諧並舉。另外,他們在地面整修中還恢復了部分院內綠地,通過居民認養的方式種花、種菜,開展院落綠化,讓小院又恢復了欣欣向榮地活力,居民的居住環境大大提升。

非物質要素納入保護範圍


在內容上,《導則》採取了整體控制與重點控制相結合的思路,分“街區整體風貌保護”、“建築風貌保護、控制與設計”、“街巷空間及附屬設施”三個層次進行風貌保護和控制,並按類別歸納了10項“保護要素”和10項“整治要素”。

在“保護要素”中,側重於強調街區內各類有保護價值的元素,特別是街區天際線、整體形態特徵和色彩基調、景觀視廊和街道對景等整體風貌方面的元素

,另外,在其他方面,除了有保護價值的建築和構築物、街道和衚衕肌理、歷史水系、古樹名木等物質要素之外,《導則》還將街區功能、人口構成和社區結構、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非物質要素系統納入了“保護要素”的範圍。

北京老城的歷史文化街區的功能傳統上以居住為主,根據非居住功能所佔比例的多少,街區按照整體功能的類型可分為居住類街區和混合類街區兩大類別,《導則》強調了對這一功能構成的延續,在避免過度商業化的同時,確保合理生活服務功能的保留和提升。

在“整治要素”中,重點關注街區改善、更新工作中的風貌控制。主要包括街區內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建築、違法建設、地下空間利用、出行方式和出行環境、市政設施、無障礙設施、公共空間、街區綠化、地面鋪裝、景觀設施、公共藝術、城市傢俱、標識系統、牌匾廣告和公益宣傳、建築外掛設施、街區照明等方面,內容非常全面、細緻。

南長街、什剎海、大柵欄……北京老城區以後要這麼“改”!


為了更適合公眾和基層部門的理解和使用,這個《導則》對相關規定採用了大量圖例的方式進行解釋,並在推薦的圖例方案上標示綠色“對勾”,對不恰當的圖例方案上標示紅色“錯叉”,讓人對“好壞對錯”一目瞭然。

比如東城區東四四條、禮士衚衕等處進行街巷整治時,對具有歷史價值的沿街建築牆體、影壁等採取保護性的整治措施,剔除多年疊加的貼磚、抹灰等附加面層,復原傳統青磚牆面,並採用傳統工藝進行修繕、修補,部分恢復了沿街建築的傳統風貌。

另外,東城區東四四條等處通過調查、考證,並在徵得院落居民同意的前提下,在衚衕沿線街門修繕時復原了部分“如意門”門樓傳統的“黑紅淨”彩畫做法,局部恢復了衚衕的歷史風貌。這些做法都是《導則》中提倡的,在相關圖例上,都標示了綠色“對勾”。

該《導則》的主要起草者,北京工業大學惠曉曦老師解釋:“在具體操作時,這些畫‘對勾’的圖例展示的方案並不是強制性執行方案,而是指導性方案。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主要強調和諧。因此即使有了標準,也不是要求千篇一律,整齊劃一,而是鼓勵設計師在規範的基礎上,能設計出更走心,更和諧,更具特色的高品質方案。”

街區保護與更新並舉


建築風貌的保護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導則》在內容上著重對其進行了規範。

按照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其他建築的標準進行建築保護價值的分類,系統提出了街區內建築保護、修繕、改善、保留、整飾、更新中風貌控制應遵循的詳細規則。

此外,針對歷史文化街區內出現的一些不規範的建築設計和建設行為,專門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仿古建築”風貌控制、建築的內外裝修或裝飾、景觀照明等方面進行了規範。

比如北京歷史文化街區四合院建築的外部油漆彩畫,傳統上較為低調、樸素,極少出現大量繪製蘇式彩畫等裝飾性過強的做法。因此,雖然蘇式彩畫非常漂亮、精美,但在建築修繕或改善時,也要進行嚴格控制,不得將其用於建築外部。

《導則》在編制中也非常注重合理平衡保護與更新之間的關係,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中的各項改善措施提出了風貌保護和控制的要求,做到保護與改善的有機結合。

例如,歷史文化街區內鼓勵設置無障礙等現代化生活設施,但設計方案應採取不影響傳統風貌的形式,並充分考慮街區的空間特點。在這方面,有些街區也做出了示範性案例。

西城區佟麟閣路等處利用歷史文化街區邊緣可利用空間,建設了灰色的機械式立體停車設施,疏解停車佔道和解決衚衕停車問題,緩解人車衝突,降低機動車停放對衚衕交通和街區風貌的影響。白塔寺、前門等地區將電力、電信等市政箱體儘量設置於衚衕內的隱蔽位置,並採取較為簡潔、樸素的遮蔽措施,有效降低市政箱體設置對街區風貌的影響。


南長街、什剎海、大柵欄……北京老城區以後要這麼“改”!



《導則中》還提倡,歷史文化街區空間有限,但也建議適度綠化,只不過要求綠化應符合街區的風貌特點,儘量採用“分散、多點、小規模”的方式,並種植北京地區常見的牡丹、月季、菊花、石榴、海棠等花木種類。

“本質上,這是一個全面、專業、規範的技術性導則,不是管理辦法,不涉及相關政策與管理,它主要強調歷史文化街區在保護與更新中,要尊重歷史,與周邊環境相協調,讓居民生活更舒適。”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導則》的規範,最終是要讓衚衕生活精緻起來,為當地居民留住‘鄉愁’,讓人們感受到北京的古都魅力。”

附:《導則》的具體適用範圍


截至目前,正式公佈的北京歷史文化街區共43片,其中,適用於本《導則》的老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共33片,具體範圍如下:

第一批老城歷史文化街區:

1. 南長街 2. 北長街 3. 西華門大街 4.南池子 5.北池子 6.東華門大街 7. 文津街 8. 景山前街 9. 景山東街 10. 景山西街 11. 陟山門街 12. 景山後街 13. 地安門內大街 14. 五四大街 15. 什剎海地區 16. 南鑼鼓巷 17. 國子監 - 雍和宮地區 18. 阜成門內大街 19. 西四北頭條至八條 20. 東四北三條至八條 21. 東交民巷 22. 大柵欄 23. 東琉璃廠 24. 西琉璃廠 25. 鮮魚口

第二批老城歷史文化街區:

26. 皇城 27. 北鑼鼓巷 28. 張自忠路南 29. 張自忠路北 30. 法源寺

第三批老城歷史文化街區:

31. 新太倉 32. 東四南 33. 南鬧市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