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街,曾是老煙臺的“大柵欄”

煙臺街·街面憶往 | 西大街,曾是老煙臺的“大柵欄”

如今的西大街兩旁,依然商鋪林立。宗韶峰攝

上世紀30年代,西大街是老煙臺最有人氣的一條商業街,是西南河以西的商業中心。

西大街始建於1878年,東起海防營、北大西街、南洪街、西馬路五叉路口交匯處(今振華商廈東大門),西至華豐前街和華豐后街東端三岔路口交匯處(今振華商廈西大門),全長約250米,東西方向略偏西北,中段路南有陽春巷岔口,向南可通至今南大街一帶;臨西端路北有天和巷岔口,向北可通至北馬路和海港,四通八達,街巷輻輳,交通十分方便。

煙臺街·街面憶往 | 西大街,曾是老煙臺的“大柵欄”

海防營舊貌

1930年修成洋灰馬路,中心路寬約7.5米,兩邊人行道寬約4米,水泥砂漿面層,各區段寬窄不等,道牙子採用剁斧長青條石砌築,街容整潔寬敞,是老煙臺為數不多能相向跑汽車的街道之一。

戰亂年代,軍閥盤踞、日本統治、國民黨佔領、八路軍兩次解放,都是從正西通伸塂山口,沿西大街進入市中心腹地。國民黨進駐煙臺不久,就在西大街東口處,北大西街與南洪街之間西端空閒三角地,修建了一個特大的碉堡,約三層樓高,內有駐軍,戒備森嚴。南郊和西郊廣大農村鄉民和外縣人,到市裡做買賣、買東西、探親拜友,西大街也是必經之路。

西大街兩旁臨街建築,多屬中西合璧。屋簷建有懸掛字號的各種造型的女兒牆,大玻璃櫥窗,高大敞亮。也有一部分柵板門式的古老店鋪。大街兩端是青磚灰瓦中式小樓,而大街中段路南陽春巷岔口處東側,孤零零聳立一棟九開間三單元兩層大洋樓,水刷白石子西式造型牆面,紅色大洋瓦屋頂,樓上樓下高窗大門,臺階五步,很醒目壯觀,可與東區朝陽街洋行大樓相媲美。

西大街商鋪林立,我家住在大街最熱鬧地段、大洋樓東單元,開設東海醫院,父親是西醫全科大夫,母親是助產士。

中單元是警察派出所,西單元有大洋藥房,經理李先生祖傳中醫,經常坐堂把脈。再往西岔口東,有人和居醬園門市,他家的豆腐乳是正宗的南貨,八寶鹹菜清脆可口,首屈一指。

緊靠我家東鄰,有一排大買賣商鋪,店面氣派,自西往東有怡泰茶莊、禾香春糕點鋪(他家的糖果點心花樣繁多,用料上等,做工考究,門市後院有作坊,畢老闆是煙臺糕點同業公會會長),再往東有老煙臺第二大綢緞莊和布店。

路北,與我家正對過,有曉東茶莊,老闆張先生是戲迷,經常有票友和顧客在此相聚品茶,聽手搖留聲機(戲匣子)放的摺子戲,聲傳店外,時有過往行人止步聆聽。

其東鄰是任記鐘錶店,掌櫃的姓任,耳聾,大家稱之“任聾子”,修理外國名錶堪稱“大拿”。他的店櫥窗裡擺放一尊半身鐘錶機器人,頭戴紅纓疙瘩黑瓜皮帽,身穿藍灰色中式對襟上衣,眉開眼笑的老先生,兩個黑溜溜的眼珠不停地左右晃動,胸前兩隻翹大拇指的手,交錯上下襬動,活靈活現,是老煙臺街獨一無二的奇觀,經常招引一群頑童看直了眼。

還有百貨店、雜貨店、洋鐵鋪子五金店、理髮館、裁縫鋪、自行車行騾馬棧,各行各業,應有盡有。

西大街沒有高樓飯店,東西兩端的小樓飯館,經營家常飯菜,經濟實惠。最紅火的是大骨頭湯燴鍋“燴鍋餅、燴片片”。進城的老農和市區的苦力,出門在外習慣自帶乾糧(片片),熱乎乎地燴一大碗,吃得撐肚拄腸,骨頭湯管夠喝,只花加工費小錢。

在小樓飯館周圍自然形成東西兩個小吃中心,麻燙(油條)、炸糕、熱豆漿,豆腐腦、油飯、三鮮片湯,燜子、鍋貼、餛飩館,饅頭、油餅、片片店。在大街盡東頭路北,有一家鍋餅、槓子頭火燒鋪,由西府矮個子四兄弟合夥經營,香酥筋道,滿斤足兩,熱情和氣,生意興隆,左鄰右舍稱之“一窩猴火燒”。

大街人行道邊,擺攤的小販頗多,糖炒栗子、花生瓜子薄荷糖、瓜果梨棗、香蕉桔子新鮮水果、香菸火柴、針線紐扣,琳琅滿目。叫賣熟食海鮮聲縈繞,紅彤彤的大對蝦插接成對,每對五分錢;頂蓋肥、四兩以上的大肥蟹(梭子蟹),五分錢1個。但因生活拮据,買的人並不多。市區夜間路燈昏暗,唯獨西大街9點以前,店鋪燈火通明,時稱“小夜市”。馬路邊小販攤點的嘎斯燈,光照四射,稱之“小太陽”。

開埠以來,西大街處在當時管轄三區(工業區),商賈雲集,各行業新興公司,紛至沓來。大街附近有光明電燈公司發電廠、瑞豐公司麵粉廠、通益公司精鹽廠、中蚨公司火柴廠,不勝枚舉。周邊街巷有繅絲、織綢織布、印染廠、捲菸香皂、製革廠、缸頭油坊、建築作坊、瓷廠鐵工廠,星羅棋佈。加之西馬路二六逢集,郊區四鄉老農人挑車推、牲口馱拉、進城趕集賣柴米農產品。凡此種種,與之毗鄰的西大街自然也人氣極盛。

夏秋雨季,西大街地勢低窪,周圍街巷雨水聚積,大街盡東頭偏北通往臭泥溝(西馬路河北段)的涵洞排水不暢,經常發洪水。尤其是狂風暴雨天,鄰近的大海陽河水猛漲外溢堤岸,洶湧的洪水從西狂奔襲來,大街水深齊腰,筐簍獨輪車、瓜菜水果、雞鴨貓狗漂浮在水中,偶爾還有拼命掙扎的豬仔羊羔。大多數商鋪被淹灌包,店鋪老闆夥計手忙腳亂,增高門坎擋水板,拼命用臉盆、鐵撮向外攉水,汗流滿面,狼狽不堪。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營商業應運而生,西大街中心黃金地段,增設百貨十部。不久,周邊又新建大眾飯店、新華書店、大華浴池、大光明影院,萬象更新,欣欣向榮。從1956年開始,西大街的臨街建築多次拆除重建。

如今,這條有百年曆史的老商業街已經難覓昔日模樣了。

文/ 徐東瑜 原文發表於《煙臺晚報-煙臺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