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是什麼?

就欣賞和享受當代藝術而言,最好的起點不是去判斷它是好還是不好,而是去理解,它何以從達·芬奇的古典藝術演變成了今天的醃鯊魚和亂糟糟的床。

在現代藝術的範疇中,我們對觀念藝術中的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往往持懷疑的態度。比如,基於藝術家時刻在場的一種藝術形式,如何用實際內容填充美術館裡數英里的白牆?對於那些原本只是在某地一次性演出的短暫藝術品,如何湊成一次回顧展?

此類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必須在現場——這便是行為藝術的魅力所在。

馬塞爾·杜尚是觀念藝術之父。他的“現成品”——最著名的是那個小便器,導致了與傳統的決裂,引起了對什麼是藝術和什麼應該是藝術的重新評價。


行為藝術是什麼?


馬塞爾·杜尚《泉》(1971年複製品)

在杜尚的強制介入之前,藝術是人造的,通常具有美學、技術及知識價值的東西。鑲在框裡,掛在牆上,或安放在基座上。而杜尚的觀點是,藝術家不應該被限於如此嚴格的媒介範圍內來表達他們的情感。

他認為,概念,是第一位的,而後才應該考慮什麼是表達概念的可能的最好的形式。

行為藝術現場

在觀念藝術中被稱為行為藝術的分支裡,還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以藝術家自己的身體做媒介。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南斯拉夫的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


行為藝術是什麼?


2010 《The Artistis Present》(藝術家在現場)她立志在博物館開門的七個半小時裡一直坐在中庭的椅子上,不動也不休息,而且,她承諾在整整三個月的展期裡都將承受這樣的折磨。

行為藝術是什麼?

行為藝術是什麼?

展期中參與者與阿布拉維奇的動情時刻

“這種美麗和無條件的愛的感覺,在你的身體和環境之間沒有任何邊界,你開始有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輕盈和諧的感覺。有些東西變得聖潔。有些我無法解釋,公眾開始感受其中,這是難得的東西。”

還有更為早期的日本藝術家小野洋子 Yoko

行為藝術是什麼?

分別為1964 《切片》、1966 《切片》、 2003《切片》

“1964年我第一次表演時,心裡滿是憤恨和不安,但在2003年,我70歲時,是懷著對你,對全世界的愛而做的。”


行為藝術是什麼?


1974 《我愛美國,美國愛我》 博伊斯將自己關在一個籠子里長達一週,只有一隻產於北美原野的小狼相伴。

“我想要孤立自己,隔絕自己,除了荒原狼不多看美國任何東西。”


行為藝術是什麼?


2012年,1700名志願者在德國慕尼黑市中心的馬克斯·約瑟夫廣場上


行為藝術是什麼?


2016年,3200名志願者在赫爾街道上

藝術家斯賓塞·圖尼克

利用大量集體行為藝術形式創作出很多震撼的畫面。

“對我來說,人體就代表生命、美和藝術。他們是生長在城市上的青苔,光滑、美麗、生機勃勃。”

當然,影像時代的到來方便也解決了“一次性”表演的遺憾,運用影像記錄的方式來保存他們相對長時間的行為表演的藝術家,也甚多。比如,臺灣出生的謝德慶。

行為藝術是什麼?

行為藝術是什麼?

▲ 1980-1981 《打卡》

“我每個小時整點打一次卡,這是一個重複,但是你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就不是重複,因為每一個小時都是新的。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在我的人生哲學裡我會說人生是一次無期徒刑,人生是度過時間,人生就是自由思考。”

行為藝術不僅僅侷限於藝術家的行為和想法的表達,還包括了觀眾的反應,在欣賞藝術表演的過程中,觀者的思考,甚或是尷尬,其重要性都絲毫不亞於其作品重要性。

*圖片來自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