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里的平凡孩子,却被美国名校录取!中国父母的育儿误区在哪里?

点击蓝字关注

️你眼里的平凡孩子,却被美国名校录取!中国父母的育儿误区在哪里?

,开启终身学习之旅。

文源 | 留学全知道(ID:EduKnow)

(点击上方播放按钮,观看视频)

“我儿子没什么长处,他做事拖哒、一点不上心,他如果能像xxx就好了!”

每次和一些面临孩子升学的父母在一起,常常听到这样的话。

当你反问她:“您的孩子有什么优点呢?”

优点?嗯,得好好想想。问题倒是很多,聊到优点实在困难,开头一串省略号,结尾再补几个问号感叹号。中心思想就一句话:孩子不是没优点,但在众多缺点面前,优点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还记得前两年有篇文章说,《所有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 你的孩子终将平凡》。看完一声叹息。想想多少父母在孩子降生时,都曾寄语无限希望。孩子会爬了、会抬头了……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然而越到日后,自己的孩子越是不如“别人家孩子”。最后得出结论:我的孩子就是个“普娃”,天生注定的,大部分人最后都是平凡人,现实如此。

️你眼里的平凡孩子,却被美国名校录取!中国父母的育儿误区在哪里?

但你可知道,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差异化本身就是不平凡、有价值的啊!为什么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丢失了自己天生的独特性呢?

如果你的孩子未来即将到美国念书,他的“独一无二”,才是美国教育者看中的。别相信你的孩子终将平凡,耐心看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有新的想法。

美国的名校喜欢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成绩顶尖、竞赛优异的孩子无缘Top 30? 而毫无奖项、成绩不突出的孩子,却收到哈佛、耶鲁的offer?

最近我们约请棒呆咨询的创办人Brian深度聊这个问题。Brian在美本升学界有着“男神”称号,因为他辅导的孩子10年共有15位被哈佛录取,33位拿到耶鲁offer,包揽了“哈、耶、普、斯、麻” 等美国名校。以至于家长们觉得,把孩子送到那里,好像一只脚已跨进了哈佛。但Brian说,家庭教育的作用更重要。

作为四个孩子的父亲,Brian怎么看父母的引导?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人,不仅收获名校的录取,更拥有一个精彩不凡的人生?

️你眼里的平凡孩子,却被美国名校录取!中国父母的育儿误区在哪里?

Brian的话

现在家长们常常觉得很累。由于大部分父母没有亲自接受过私立教育,到海外留过学,不知如何在孩子身上延续自己的成功,所以只能参照身边人的经历。于是这场教育游戏里的所有人,会越来越焦虑。

孩子的辅导班多,家长的微信群更多,感觉一个人全职带娃都忙不过来。

怎么办呢?我建议家长做减法,不要进那么多微信群。

有时候群里传播的消息是不真实的。比如某年放榜日后,很多群里传说,上海某个中学有位同学进了某个大藤名校,但其实那个学校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凭借这些消息来判断该让孩子读哪个中学,甚至给孩子转学,是不科学的。

朋友圈的动态更要谨慎,因为大家往往展示的都是积极正面的生活内容。比如,有的孩子刚刚考了很差,在美国很不顺利,可他的朋友圈晒出的却是(之前)赢了比赛、开心美好的照片。

当我们把时间用来围观别人的精彩,会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筛选适合自己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总有家长问我:孩子八年级,我看到他同学做了xxx,你觉得该不该参加这个活动?去年被哈佛耶鲁录取的孩子,他参加了什么夏校?

这些问题不是不对。但更好的做法是,从您的孩子出发,深入了解他,再来筛选外部信息;而不是从外部信息出发,把孩子塑造成“别人”。

️你眼里的平凡孩子,却被美国名校录取!中国父母的育儿误区在哪里?

该怎么做呢?

我们看到往年录取好的孩子,往往是那些让招生官眼前一亮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性、能在上千竞争者中让人难忘。而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可以尝试做好以下五件事。

一、 课外活动做减法,

塑造孩子的不可替代性

根据统计数据,美国TOP100大学所录取的学生基本做了4个或更少的课外活动,几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申请者都至少参与了2个课外活动。也就是说,申请人不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将课外活动控制在2-4个之间即可。

美国高校在选拔的时候,想的是:“We are creating a class.” (我们在组建一支队伍)。这支队伍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需要差异化,也就是说,如果哈佛去年招了一个某种类型的孩子,他们今年不会想要一个很相似的孩子。

所以,你的孩子要找到自己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点。当他能够为世界贡献差异化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美国的学校很清楚,小到团队,大到国家,当每个人最大化自己的长处,这只队伍的实力才是最强的。

所以,你可以是“怪物”,但不能没有特点。

但中国学生却恰恰缺乏特点:看上去都很完美,要公益有公益,要分数有分数,但是缺乏能打动招生官的、独一无二的思想和围绕这些的行动。如果孩子热爱环保,可是他和其他500个热爱环保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呢?他如何讲述自己的环保行动呢?

️你眼里的平凡孩子,却被美国名校录取!中国父母的育儿误区在哪里?

二、重视阅读,

建立批判性的思考习惯

如何让招生官看到孩子独一无二的想法?

孩子的思想,不会体现在杰出的分数、和课外活动的获奖上面,而是体现在他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

招生官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有精彩人生故事的人,而不是一张成绩亮眼的简历。

孩子讲故事的能力,可以帮助他在升学和人生当中,让别人记住他这个人,塑造个人的“品牌形象”。

所以,孩子需要建立并保持阅读的习惯。有些家庭喜欢让孩子读名著,反对他们接触一些通俗读物。

但实际上,我们不需要限制孩子阅读,而应该引导他们批判性的阅读,广泛的阅读。没有什么书籍提供把100%的真理,把别人写的话都背下来意义不大。

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明白,即使是公认的经典,也仅仅呈现了某一个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维度的真相。

阅读最大的意义是一种对话:与不同年代、不同国籍的作者在书上对话,听取他们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立场。

当孩子通过阅读建立了深度思考的习惯,他们才能从父母提供的方方面面资源里面(学校、课外班、夏令营等),找到自己是谁,我要什么,以及为什么做这些。

why+how才是美国学校想要听到的。但很多的父母花了太多时间在what上面,总在想别人的孩子做了什么,不要错过些什么,却忽略了自己孩子的兴趣是什么,他对于感兴趣的事想法是什么,该如何培育独立的思考。

️你眼里的平凡孩子,却被美国名校录取!中国父母的育儿误区在哪里?

三、要呈现,不要表演

孩子有思想,还需要具备“面对面表达想法”的能力。

很多家长一听“表达”就发愁,孩子内向,不爱说话怎么表达?

实际上,孩子并不需要成为一个表演家,他需要的是能够逻辑清晰、观点明确的把自己的故事呈现出来。

孩子的教育有一个误区:他们看似参加了很多鼓励表现的课外活动,比如舞蹈、钢琴、空手道……然而孩子们只是在老师编排好的节目里面机械的模仿,他们演的仍然是别人。

报考美国名校,孩子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如何锻炼这种能力呢?他们需要动手参与项目(小到家庭事务、大到创造发明)、需要遇到困难、需要不依靠父母、和同伴一起思考方法,解决一个个实际的问题。

当孩子一次次经历各种项目,自然就有了真实有料、讲得出来的东西。而不是“演出来”的东西。

️你眼里的平凡孩子,却被美国名校录取!中国父母的育儿误区在哪里?

四、孩子“入群”,

比父母进群更重要

孩子们在形成思考的过程中,需要和同伴一起,互相激发;需要遇到困难、甚至争吵,来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什么样的孩子很受美国的学校欢迎?是那种沟通能力强,招生官愿意请他们回家一起吃饭聊天的孩子。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成绩非常好、背景突出的孩子,却被美国名校统统拒绝的一大原因。

想让孩子获得良好的沟通能力,需要让他们“入群”,在真实生活里有小伙伴一起玩,组成“闺蜜团”、“小圈子”,经常一起相处。

现在很多家庭的问题是,孩子周末被排得满满的,没有时间和同龄人社交,这会给他们出国带来一些挑战。

家长最好有意识的创造一个群体环境,让孩子在集体生活里学着为他人着想,培养同理心或者说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才更能够在面试中体察周围环境,和招生官舒服的互动,并在海外的学习中开心成功。

️你眼里的平凡孩子,却被美国名校录取!中国父母的育儿误区在哪里?

五、“河东狮吼”

正在毁掉孩子的未来

想让孩子独一无二,最根本的是建立他的自信,以及对世界的敏感性。

纽约大学心理学家Martin Hoffman说,一个过于严厉、充满惩罚的家庭环境,会妨碍孩子发展理解他人的能力。

如果父母控制不住情绪,总是咆哮,久而久之,孩子对外界的通道就关闭了

他们会变得钝感,不善于体察别人、观察世界、判断并寻找自己发展的机会。

所以,与其在“别人家孩子”的故事里变成恨铁不成钢的“咆哮妈”,不如索性关掉朋友圈,多看看自己孩子的长处,让这些长处慢慢发光。

️你眼里的平凡孩子,却被美国名校录取!中国父母的育儿误区在哪里?

牛娃的18条共性

如果你一定要问我“别人家孩子”的故事,那么根据多年从业的经验,我总结了录取结果好的“牛娃”的18条共性,您可以对照看一下:

1、广泛的阅读。

2、涉猎多领域的兴趣爱好。

3、丰富立体的个性。

4、关注周遭的环境、城市、他人。

5、乐于挑战自己,富有冒险精神,不固步自封。

6、不沾沾自喜过去的成就,有潜力。

7、不常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与他人及外界的交互。

8、富有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成熟度。

9、文理兼备。

10、保持持续的求知欲。

11、关注人类共同的研究课题,要有跨文化的研究精神。

12、有探索精神,会对感兴趣的领域深入研究。

13、勇于突破自己,打破限制。

14、冲破相对封闭的思维模式,打开自己,融入周遭环境,站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15、有意识的走出舒适圈,打破个体限制,勇于突破,乐于接受挑战。

16、乐于与人交流,交换各自的看法,喜欢感受环境的发展。

17、富有观察力,观察人与城市与环境之间,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应保持的和谐感与平衡状态。

18、突破自身限制。对待外部世界,要以独立的人格存在,有自己的看法,通过自己的眼睛、阅读、认识,理解世界,而非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这些特点里面,强调了几个关键词:阅读、观察、个性、勇气、责任感、与人沟通和同理心。

在往届的学生中,学术成绩并不突出,软实力背景也非常朴素,却录取到了哈耶普的大有人在,而这些学生的共性就是,他们非常强烈的具备了以上特质中的几种。

而观察、沟通和探索欲,实际上是人的天性。父母可以想想孩子婴儿时期好奇的眼睛、冲着父母呀呀交流、抱着陌生东西放到嘴里的大胆探索。人类对世界的主动探求,是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只是这份天性有的被发挥到了极致,成就了终身学习和伟大的发明,而有的却消失在日复一日的成长与“教育”当中。

️你眼里的平凡孩子,却被美国名校录取!中国父母的育儿误区在哪里?️你眼里的平凡孩子,却被美国名校录取!中国父母的育儿误区在哪里?
️你眼里的平凡孩子,却被美国名校录取!中国父母的育儿误区在哪里?

点好看的人会越来越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