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境障礙(抑鬱症)治療生效的實用原則|治療原則系列02


整理 | 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20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Young River

聯繫|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email protected]

讓心境障礙(抑鬱症)治療生效的實用原則|治療原則系列02

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是不是就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操作準則,僅僅憑諮詢師個人把握?

在2000年前後,由北美心理治療研究協會、美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分會的會員組成,通過科學研究甄別並界定了一系列有效心理療法的核心原則,並整理成報告。該報告譯成中文有600多頁,筆者據此整理成四篇文章,以“心境障礙”、“焦慮障礙”、“人格障礙”、“物質使用障礙”分類,希望給廣大心理治療師、心理學愛好者、有上述心理困惑的朋友一些幫助。

這篇是關於“心境障礙”的,心境障礙是以顯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變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情感高漲或低落,伴有響應的認知和行為改變,通常我們所說的抑鬱症就是心境障礙的典型疾病。



問題的嚴重性

  1. 來訪者的問題越嚴重、造成的損害越大,限時療法能夠取得的療效越不理想。長程的心理治療取得的療效是否比限時療法更好,目前尚不清楚。來訪者的病程是功能損傷的指標之一,其影響因素與功能損傷的其他指標一樣。
  2. 如果患者併發人格障礙,治療效果可能不如預期的理想。



讓心境障礙(抑鬱症)治療生效的實用原則|治療原則系列02



  1. 對於患有人格障礙或抑鬱症的患者,治療師在修改治療方案方面的靈活性、對患者表現的適應性,容忍度以及創造力都與治療效果存在一定的聯繫。如在抑鬱症治療中,治療師有必要對來訪者的宗教觀點持開放、敏感及接納的態度。對於其他類型的心理障礙,有關這些因素的實證研究極少,但我們可以推斷上述論斷同樣適用於其他心理障礙的治療。
  2. 心理治療是否能取得效果,並不取決於治療師對患者的心理問題是否具有相同的體驗。與治療師的個人體驗相比,其開放性與包容性對療效更加重要。這一論斷來自對物質依賴障礙治療的有關研究,也可能同樣適用於其他心理障礙的治療。


患者的心理因素

  1. 對於患有焦慮障礙或物質,用障礙的患者,他們對心理治療效果的期望與實際的治療效果存在-定的聯繫。與治療的可信度(credibility)相比,患者對治療取得成功的期望與療效的關係更緊密。對於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患者期望因素的作用還沒有足夠的實證研究證據。但對於抑鬱障礙的心理治療,研究顯示該因素與治療效果沒有聯繫。
  2. 對於物質濫用障礙的心理治療效果,患者在治療前作出改變的意願是可靠的預測因素。該因素的預測作用可能同樣適用於其他心理障礙的治療,但該領域的研究仍處於空白狀態。研究顯示,改變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期望有利於改善實際療效,但沒有證據顯示改變患者作出改變的意願也能起相同作用。
  3. 對於絕大多數類型的心理問題,特別是抑鬱症、焦慮或人格障礙,患者的依戀風格/人際關係類型會影響其改變過程及心理治療效果。社交能力較強或依戀風格並非迴避型的患者接受心理治療的預後最好。

讓心境障礙(抑鬱症)治療生效的實用原則|治療原則系列02



患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徵


  1. 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水平對治療效果具有正向預測作用。缺乏社會支持-不管是實際上的還是想者感知到的-可能對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和功能失調程度(如併發症和人格障礙)具有預測作用。對於各種類型的心理障礙,改善患者的社會支持水平是否能夠改善治療效果,目前的研究結果尚未取得一致的結論。對於抑鬱治療,改善患者的社會支持水平對療效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一結果表明該因素的影響可能有限。
  2. 患者的性別對治療效果沒有影響。
  3. 對於患有物質濫用障礙或焦慮障礙的患者,社會經濟地位低對治療效果具有負向預測作用(即社會經濟地位越低,療效越不理想),這一論斷對其他類型的心理障礙治療也可能適用。



  1. 如果治療師儘量與來訪者創造及維繫積極的治療配合關係,治療效果會更好。
  2. 如果治療師能增強治療團體的凝聚力,小組治療效果將更理想。
  3. 對於不同類型的心理障礙以及不同的患者,如果治療師具有較高的共感水平,心理治療的效果將會更理想。
  4. 如果治療師與患者的治療目標一致並共同協作,心理治療將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5. 治療師的積極關注可能有利於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6. 在表達感受或傳遞有關心理障礙的知識方面,治療師的真誠一致可能有利於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7. 治療師應避免過度運用關係詮釋這一治療技術。
  8. 如果治療師運用的關係詮釋是準確的,治療效果將會更理想。
  9. 如果治療師以共感的態度、靈活的方式來處理治療配合關係中出現的裂痕,這一問題也許能夠解決。


讓心境障礙(抑鬱症)治療生效的實用原則|治療原則系列02



  1. 只有在具有良好治療關係的前提下,如何運用治療技術的原則才能起作用。
  2. 直接關注患者當前問題及其主要顧慮的治療技術取得的效果更好。與此相反,如果治療師對治療採取放任態度,沒有直接處理患者當下遇到的問題,沒有對患者進行恰當的指導,並且無法緩解患者感受到的痛苦,治療效果則相當有限。
  3. 有效治療注重直接提高患者在感受、行為與生理反應方面的適應性。
  4. 來訪者的某些行為、感受及思維凡是與其問題的維持存在一定聯繫,有效的治療會在治療的開始階段對這些因素進行測評,並以此作為治療的基礎。
  5. 為了使治療取得效果最大化,治療師需要在治療過程中持續對來訪者進行測評,以確認是否達到了治療師與來訪者共同設定的治療目標。
  6. 來訪者的人際環境與其思考、感受及行為方式存在一定的聯繫,如果治療師能夠讓來訪者瞭解、意識到這種聯繫,來訪者將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7. 如果治療師能夠甄別來訪者的不合理思維及核心的消極信念,並對其提出挑戰,治療將取得理想效果。
  8. 如果能讓來訪者瞭解其問題產生的機制和心理治療的原理,治療將為來訪者提供很大的幫助。
  9. 如果治療師努力讓來訪者持續不斷逐步改變,治療的改善率將會提高。
  10. 為了使治療效果最大化,來訪者與治療師應設定清晰明瞭的治療目標,並對治療進行結構化以達成治療目標。
  11. 治療師應有技巧地運用非指導式干預方法。
  12. 促進來訪者進行自我探索將有利於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13. 如果治療師幫助來訪者接受、容納自身的情緒,並充分地體驗這些情緒,治療將取得理想效果。
  14. 另一方面,旨在對情緒進行控制的干預方法也能帶來理想的治療效果。


讓心境障礙(抑鬱症)治療生效的實用原則|治療原則系列02



  1. 對抑鬱症患者進行治療時,治療師運用自我暴露的方法可能會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保證型自我暴露及支持型自我暴露對治療效果有增強作用,挑戰型自我暴露取得的效果則相反。
  2. 某些患者具有易衝動、社交活動中較合群、面對問題歸咎於外部因素的人格特徵,對這一類,直接干預行為、緩解症狀的治療方法取得的效果更好,包括讓患者學習新技能以控制自身衝動。而內省、促進患者提高自我意識的治療方法取得的效果相對較差。
  3. 某些患者具有衝動性低、優柔寡斷、過度自我審視、過度控制的人格特徵,對於這一類,提高自我認識、內省、關注人際依戀關係及自尊的治療方法效果更好,而旨在改變症狀、讓患者學習社交技巧的方法效果相對較差。
  4. 降低患者阻抗水平的干預對效果的作用不大。



讓心境障礙(抑鬱症)治療生效的實用原則|治療原則系列02




讓心境障礙(抑鬱症)治療生效的實用原則|治療原則系列02


本文整理自

上海教育出版社

[美] 拉里·E. 博伊特勒

[美] 路易斯·G. 卡斯頓圭

譯 者:車笠 / 何啟亮 / 陸穎賢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12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