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深圳龍華新區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


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在香港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大批內地文化人士和知名民主人士處境十分危險。根據中央指示,時任中共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同志指示當時正在香港的八路軍駐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讓他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將這些人解救出來。於是,廖承志立即成立營救文化名人領導小組,部署指揮大營救。

1942年1月9日晚,包括茅盾、鄒韜奮、戈寶權、於伶在內的第一批文化界人士數十人,化裝成難民從香港 銅鑼灣 登上了一艘小艇。拂曉時分,日軍哨兵換崗,小艇趁機衝出敵人的封鎖線,天亮之時,他們在九龍悄然上岸。在隨後的幾天裡,滯留在香港的800多名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就這樣安全轉移到九龍交通站。

11日清晨,第一批數十人離開九龍 ,經荃灣、元朗,通過日軍封鎖線,13日順利到達白石龍指揮部。

寶安縣白石龍村,是這些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從香港脫險後在內地游擊區停留的第一站。這些文化名人,有的在白石龍只呆了十幾天,有的呆了一個多月。但是,驚心動魄的營救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茅盾、戈寶權、柳亞子、喬冠華等人在解放後還多次撰寫文章和詩歌,回憶並紀念這次營救以及在深圳白石龍村的日子。

2005年9月2日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在寶安區龍華街道民治社區建成開館,這是深圳市目前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史料、文物收集最全的紀念館。2010年11月“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被授予“廣東統一戰線基地”。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正大門

營救石雕畫面

營救名人名錄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大門

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大門

紀念館內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