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之道,別成朋友“殺熟”的對象?

“殺熟”現象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在當時由朋友構成的關係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本。誰有較多的社會資本。誰就有可能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在我們的社會,對朋友的信任和對陌生人的信任,一直就是硬幣的兩個面。這種信任使得人們對朋友的防範之心大為降低。從導致很多人商場上失利。原因恰恰是被朋友所“殺”,因為不是朋友不會上當。

在十幾年前。我們周圍許多人下海經商。於是到朋友那裡買東西,幾乎是成為人們的一種消費觀念。有一熱心人根據自己的經歷,曾在報紙上發表過幾則“生活忠告”,其中一則就是的標題就是“不要在朋友店裡買東西”。大意就是到熟人那裡買東西,起碼有兩大壞處:沒有足夠的勇氣殺價,人家說按進價買給你。你就不好懷疑,所以往往“以佔便宜的方式吃虧”。明知上了當捱了宰,又礙於面子。沒法去理論,所以往往有氣裝作肚子疼。

明知是騙人,他還得去騙,因為他被人騙了――這是他的解釋。當初,很多人之所以血本無歸,敢把孩子送出家門,卻是因為熟人的關係,

最近十幾年,傳銷發瘋似的闖進我們的生活,傳銷的產品如何是一回事,傳銷鏈的形成是怎麼一回事。不得不承認,目前流行的傳銷方式,一個最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熟人想見,分外眼紅。為了讓自己“致富”,不惜拉朋友下水,隨便把哪個傳銷商提起來,都能牽動一連串熟人的神經。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殺熟”現象。“殺熟”現象能發展到這一步,也可以說相當成熟了。

在中國,有一句話叫做“熟人好辦事。不論怎麼說,它都代表一種很重要的信任結構,在人與人交往中,從近到遠,從親到梳。從陌生到熟悉。不可否認,總會表現出不同層次的信任度。有什麼事,我們總是先找最近。最親,最熟的人訴說,然後尋求解決的辦法。家庭成員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朋友之間,相互交往的事實證明。熟識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道德基礎和信任資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非常重視熟人之間的關係,就在於它可以增加人們處事的安全感和對社會的信任感。殺熟對道德的最大傷害。就是對我國社會信任結構的打擊,使人與人之間失去最起碼的信任支點。可以說,一個人處於純碎的個人利益開始“殺熟”就是開始摧毀自己最基本的道德基礎。

其實,要想避免被熟人所“殺”,也不是沒有辦法。也不是說你周圍所有的熟人都不可信。做生意。哪能離不開熟人的支持和幫助?不過,現在既然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經濟活動中就要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和槓桿來規範約束自己,,切記感情用事,做熟人,人情生意。為了防止被熟人所“殺”,根據以往的經驗,恐怕要做到以下幾條:

1 :要熟知對方的人品和實力。

2:要嚴格遵守規章和制度。

3:頂住利益的誘惑。

中國人特別重感情,出門辦事總願意找個朋友,以圖物美廉價,稱心如意,這種做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到有些人卻是恰恰抓住了人們的這種潛意識,藉著朋友的幌子,專門“殺熟”。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待朋友也同樣如此。你不能光顧著朋友的面子降低自己的防範心。否則,不僅得不到方便還會深受其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