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裡值得品味的七句話

中國古籍浩如煙海,《孝經》是最為特殊的一本,它字數最少、內容最淺,卻影響深遠,如今也是爭議最大。

《孝經》相傳是由孔子弟子曾子所作,記錄了孔子關於孝道觀念的論述,內容不多,卻在中國古代影響深遠,不僅是兒童啟蒙識字的讀本,也長期作為古人行孝的標準。

在新時代文化背景下,《孝經》所傳達的孝道至上以及由孝而引出的忠道觀念,因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孝經》也逐漸為世人所不熟悉。

但拋卻《孝經》所要傳達的忠孝觀念,部分言論對於今天仍有不少借鑑意義。

《孝經》裡值得品味的七句話

1.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譯:一個人的身體、頭髮、皮膚來自於自己的父母,不敢輕易毀傷,這是子女行孝的開端。

孔子講子女對父母的孝敬,始於對自己身體的愛惜、對自己生命的珍惜。

《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範宣八歲的時候,在菜園子裡挖菜,不小心弄傷了自己的手指頭,便大聲啼哭起來。

旁人聽到哭聲後便問他:“很痛嗎?”

範宣回答道:“並非是痛,而是想到身體髮膚(來自於父母),不能輕易毀傷,所以才哭起來。”

可見,“身體髮膚,不敢毀傷”的觀念,在中國古代深入人心。

但仔細想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孝經》裡的這一要求:縱然事事小心,也免不了擦傷流血。

所以,這句話本身的內容不重要,其要傳達出來的精神值得我們思考:

為人子女一定要珍愛自己的身體與生命。若因意外而致身體受傷,不僅自己要遭受痛苦折磨,父母也要跟著擔心。

《孝經》裡值得品味的七句話

2.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譯:身居上位而不驕縱,縱然高高在上也不會有被傾覆的危險;儉省節約又謹守法度,縱然財產充足也不會做出奢侈浪費的事情。身居高位而無危險,這樣便可以長久地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足而不奢侈浪費,便可以長久地維持自己的財富。

這句話本是孔子對諸侯提出的行孝準則,卻可以視為立身行世準則。

每個人的人生,宛如登山,都有登高的時刻;每個人也走在追求登高之後看到的更美風景。

登山的過程中,也許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小心翼翼,但登頂之後,往往會放鬆,或驕縱,或沉迷於這高人一等,卻忽略了高處不勝寒。

登高之路可能要花費巨大的精力,但跌下山崖卻只是一瞬間的事,且會粉身碎骨。

所以,孔子告誡眾人:登上高位後切莫驕縱放鬆,方可避免危險。

地位和財富是世人為之奔波不已的兩件事,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高的地位,但人人有為富的可能。

若僥倖你擁有了可觀的財富,孔子告誡你,也應保持勤儉節約的精神,更不可以做違法亂紀之事。

高而不危與滿而不溢都是一種微妙的平衡,但世人很難達到這微妙的平衡,這是一種心態: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長久地擁有你的富與貴。

正如《詩經》所講:“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無論處於何種地位,都應小心翼翼,切莫大意而做出悔恨終生的事。

《孝經》裡值得品味的七句話

3.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譯: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不合乎道德的事不做,這樣便可以做到說話無需斟酌字眼,行為舉止就不用考慮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這樣的話,縱然自己說的話被很多人知道,也不會有過失,所做的事也不招致別人的怨恨。

這原是孔子為卿、大夫提供的行孝準則,卻可以作為我們處理人際關係、處理自己與社會關係的準則。

人是社會性的東西,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遵守社會規則與秩序便是行世的首要。

只要自己能做到合乎禮法、合乎道德,即遵守社會規則,自然可以從容立世。

況且人生在世免不了要與人打交道,複雜的人際關係往往令人頭疼,稍有不慎便會招致別人的不滿與怨恨。

但只要自己堅持道義,又何懼他人言說?

《孝經》裡值得品味的七句話

4.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慎節用,以養父母。

譯:利用天象變化的規律,因地制宜以獲得土地的利益,行為恭謹(便可免受刑戮),費用節儉(就能免於飢寒),只有這樣才能奉養好父母。

這是孔子為普通人提供的行孝準則,亦可以視為現代人孝敬父母的法則。

奉養父母是為人子女的本分,但如何奉養父母卻無統一的標準,因富貴貧窮之差,方法自然不一。

但共同的原則都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慎節用”,即充分利用天地之利,不做違法亂紀之事,以此才能讓父母安心。

試想,若因違法致使自己身陷囹圄,行孝之事交於何人?父母也會為此擔心,又怎能安享生活?

《孝經》裡值得品味的七句話

5.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譯:天地之間的萬物生靈,只有人最為尊貴。人的各種品行中,沒有比孝更重要的了。

中國自古以來強調人在天地之間的尊貴地位,所謂“三才者,天地人”,甚至將人與天地並列,如此可見古人對自身的重視。

人為天地之間最為尊貴,故而應該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切勿因挫折而放棄自己的生命。

人擁有如此高的地位,自然與其他禽獸不同,而最根本的區別便是人有德性,而眾多德性中,孝是最為重要。這體現了傳統儒家對孝行的重視。

孔子講愛人,告訴我們要泛愛眾,但這一切應始於愛自己的親人,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最親近的父母都難以愛,怎能指望他去真正的愛別人呢?

《孝經》裡值得品味的七句話

6.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

譯:如果父親有不義的事,兒子不能夠不去勸諫自己的父親;如果君王有不義的事,臣子不能不去勸諫君王;面對不義的行為,一定要勸諫。

孔子認為,孝不是完全服從父親的命令,若父親所行之事不符合道義,做子女的就應該勸諫阻止父親。

一切不合乎道義的事,每個人都應當勸諫阻止,這是孔子對世人的期望。

《孝經》裡值得品味的七句話

7.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譯:在朝廷侍奉君王應當竭盡全力,回到家中應思考彌補君王的過失。

這本是孔子提出臣子侍奉君王的要求,但拋卻傳統解釋,也可以視為個人行事準則。

每個人總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過程中有著處理不完的事情,做每一件事時,我們都應該盡心盡力,以免事後後悔;還要我們時常反思自己的行為,以此彌補自己的過失。

唯有如此,方可在人生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孝經》裡值得品味的七句話

《孝經》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不同尋常的地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縱使現在有頗多爭議之處,也值得我們先去仔細閱讀,而後取其精華,尋找可利用的價值資源。

讀書的目的也不僅僅為增加知識,最重要的學會獨立思考,建立自己的價值判斷體系,享受思考的樂趣。


文字:智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