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时评:农民工“讨薪难”亟需人文关怀

笔者的一个堂兄在山东潍坊做建筑工地,最近他回乡给提前回老家过年的农民工乡亲发放工资。据他介绍,今年的建筑用工环境大大改观,他在山东的工地,开发商没有任何欠账,执法部门也屡次前往督促,他安排跟他一起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乡亲提前回家,他随后拿到工钱便回来发放,让乡亲们吃“定心丸”。这不,农民工刚刚返乡不到一周,他跟开发商老板就结算好工钱回来了,把工钱送上门来了。这真是好事一桩!

进入腊月,又是农民工兄弟领工钱回家过年时节。但是年年这个时候,恶意欠薪、携款逃跑、围堵公司、登门讨账的新闻仍不绝于耳,今年在一些地方也有这样的情况。仅仅一个礼拜,笔者至少接到过三起这样的事情。笔者虽是农民,应该说也算当过“农民工”,但不是“讨薪办”工作人员,也未亲身体会过讨薪的艰难,只是经常听到类似的新闻,又是哪个老板被农民工围追堵截啦!又是哪个骗子老板的家里“人去楼空”啦,又是哪个黑心“包工头”家门窗户被人喷上“归还血债”、“杀”的字样啦,等等。

年年讨薪,年年讨不到,欠薪这一顽疾始终难除,犹如一把悬挂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除了那些比较极端的事例,更多的是农民工为了讨薪在瑟瑟寒风中无助地等待。由欠薪引发的群体事件、矛盾纠葛、家庭纠纷等问题,也在不断刺激社会的神经,不断拷问着社会的诚信。

如何让农民工群体如期、足额、顺利拿到属于自己的辛苦钱、养家钱、糊口钱、血汗钱,不仅事关每一个农民工及其背后“一大家子”的幸福感、获得感,更是事关人们对企业、对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信心与信任。毕竟,据统计,中国的农民工超过两亿。这是什么样的数字啊!

在治理欠薪问题方面,国家一直重拳频出。笔者查证得知,从2011年将“恶意欠薪”纳入刑法,到提出16条具体治理措施确保“努力实现基本无拖欠”,再到颁布“首个农民工欠薪黑名单”,多项政策措施让欠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本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对农民工欠薪治理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农民工的关怀。

话虽如此,但欠薪问题仍然不能忽视,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不容乐观。从企业方面来讲,尤其是涉及面很大的建筑行业,其层层转包、矛盾转嫁的问题依然存在,处于“拖欠链”前端的开发商和施工方一旦恶意欠薪,受伤最深的是处于“拖欠链”末端的农民工。尤其是实际存在的一个现象值得我们重视,这也是跟笔者关系比较铁的行内人士说的:开发商鉴于政府压力,害怕“欠薪办”的处罚,他们一定设法将农民工的工薪在节前提前下发,而层层转包的施工方一旦拿到钱,就把本来应该是农民工的工薪“转移”成材料款啊,然后“甩包袱”、“转移目标”,甚至煽动农民工堵塞售楼处,不允许施工。这样做,固然不地道,但也充分暴露了一些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开发商虽不克扣农民工工资,但是变相的矛盾转移也是一种另类的克扣;开发商与施工方之间的纠葛,干嘛要让不能承受欠薪之重的农民工来承受呢?农民工是最无辜的一方,也是最无助的一方。每当看到瑟瑟寒风中发抖着的无助的农民工,相信大多数人一定跟笔者一样,内心总是感到莫名的寒冷、莫名的愤怒,却又不知道该咒骂谁,只能跟农民工一样无助地弱弱地问一句:这个社会怎么啦?这个城市怎么啦?

从政府方面来说,如何让制度措施真正落地,依然是个难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各地要优先清偿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导致的欠薪。这给了我们一个信号,就是国家机关要走在前面,这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执法机关要引导并督促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建立支付工资的约束和保障机制,狠抓触碰红线者,做农民工的坚强后盾。(写于2019年1月27日)

作者简介:根华,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文经济网特约评论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