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时评:绣花在于“针”功夫

“姑苏多绣娘,玉兰花飘香。美人心性,吴越风流针线长。吴侬低调不俗,软语呢喃芬芳,殷富利安邦。玉兰香,针线长,展辉煌。穿针引线,针底山河变铿锵。为有天工匠手,绣出人间美妆,秀气又轩昂。申城进博会,合照一张张。”这首《水调歌头》,是笔者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的名义给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姚建萍填赋点赞的。去年姚建萍带领她的团队夜以继日赶出的一幅巨画成功亮相“进博会”。

从苏绣联想到绣花——当然,从南京云锦、从新沂窑湾古镇织布、从沭阳民间绣花鞋,都可以联想到绣花。绣过花的“绣娘”都知道,绣花的关键在于“针”的功夫。针脚密了、疏了都不行。我们干工作也是如此——花是“绣”出来的,不是“秀”出来的。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单位和个人不擅长“绣”,只喜好“秀”,图的是“名”,总是瞄着上头,冲着镜头,这种好大喜功而不下真功的“秀”的做法应当坚决摒弃之。

“绣”花虽繁,必不可省人工、必不敢减物力。“秀”虽简单,毕竟是空对空,毕竟是虚对虚。这一民间精美的工艺流程告诉我们:结果的尽善尽美,离不开过程的尽心尽力。“绣”的果子是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秀”的果子呢,是雷声大雨点小,中看不中用,典型的花架子、客里空。由此可见,“绣”是实干主义,靠的是实打实、硬碰硬;“秀”只是形式主义,表态多行动少、调门高落实差。“绣”功不足,前功尽弃,毛毛糙糙,终究只能“秀”得了一时,“秀”不了一世。

干革命工作也好,做基层工作也罢,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必须有“绣”花的“针”的功夫,必须有真抓落实的“针脚”,如此才能决定各项建设的“阵脚”稳不稳。而是否走心、用心、沉下心?不仅“绣娘”们心知肚明,广大群众也会敏锐地感受到。所以,“绣”而不“秀”,讲究章法、精准发力,线上线下贯通,精耕细作,久久为功,工作方能落细落实,落地生根。(写于2019年1月30日)

作者简介:根华,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文经济网特约评论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