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韶“紅色小胡莊”那一帶流行語

——尋找開國上將劉震之子劉衛兵引起的感恩報恩話題(3)

[開場鑼鼓]感恩的話題越說越有味,好比老舍茶館、劉老根大舞臺邊上的京城糖葫蘆王,一串兒一串兒的;又好比曲藝家呂少明、趙鎖寶師徒口中抽出來的紙,一拉一條,再一拉又一條;再好比李太白筆下的“從天上來”的黃河之源頭,永不枯竭,源源不斷.......話說,尋找開國上將劉震之子劉衛兵的“尋親行動”,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俗話說,好事多磨,好人難找。從12月10日打響尋親“第一槍”開始到今天,短短不到20天時間裡,許多熱心人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對我們揭開劉衛兵的神秘面紗做了很好的鋪墊。也許,“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們堅信,在當今網絡社會,大數據時代,尋找這麼一位重量級的人物,那還豈不是小菜一碟麼!當然,事非經過不知難!等,等著你!

忙裡偷閒,趁著這麼個空擋,咱們今天重點就小胡莊那一帶經久不衰的“民間熟語”來“韶韶”。也是信馬由韁,想哪說哪!

系列談之10:從“施恩莫記,受恩莫忘”說開去

事物總是存在兩方面的,也可以說不只一個方面。知恩、感恩、報恩是其一。感恩在心,報恩在行是其一。施恩、受恩是其一。筆者重點就施恩與報恩這兩個方面談談。這個話題其實是個圈套,不容易談!就怕于丹未必談得好,易中天未必談得準,畢飛宇未必肯談。筆者肯談,也是西一榔頭東一棒槌!

最近系列談聊的重點,主要放在受恩要感恩上,對施恩助人也講到一些。最關鍵的是,施恩之後怎麼辦?這個方面講得比較少。分析起來,這裡其實也有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你幫了人家,後來人家好起來了,你應該看著高興。作為被你幫的人應該感謝你、感激你,“在你面前矮三分”。不過,細細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應該有包容心,有好的心態呢。作為月下老人,男女雙方牽手成功了就萬事大吉,不能“為人說媳婦還包人養兒子”。生活中因為這樣的事情,而導致的愛恨情仇真的是太多了。“施恩莫記”,確實非常有道理的。再說,一個人,一輩子,遇到一些幫他的人,強求他必須記得、必須報答,確實要求過高。因為有些舉手之勞的小事,甚至是“雖利人其實也利已”的雙贏互利的事,就別太當回事,反正自己也不損失什麼!

第二個方面。有時候幫助別人,也需要適當地索取,讓對方心裡減少點歉疚感,更有利於雙方關係的長久。否則,一味施予,並不見得是好事。這是處事藝術問題、交往技巧問題。講起來,有點說不清楚。因為遍覽古往今來各種書籍,還沒有人敢公開這麼說的。實際生活中,尤其在人情社會里,這是確實客觀存在!看官注意,筆者這裡主要是講比較大的“忙”,對於這樣大的、重要的“忙”,自己也是比較吃力甚至需要“絞盡腦汁”、“畢其功於一役”,把自己多年培育的人脈一次性用了,得到相應的報酬也是應該的,甚至是必須的。否則,自己心態不好,別人也覺得對你只是個小事。我們還是覺得不讓受恩之人揹著“人情債”的做法有道理!至於你採取什麼辦法來“取之有道”,並且大差不差,我覺得這也可以理解。一一當然,手中握有重權的“官老爺”們,要拎得清哦,要堅守底線,不可授人以柄,鬧出個“尷尬”來!但是,我能做到的,就是我儘量去寬容別人,“一事一了”,不要“絲絲連連”無休無止。你付出、你奉獻,儘量也要讓他“歸還你的人情”,不讓別人欠你的“人情債”是一種美德。因此,既要有“區區小事何足掛齒”的豁達態度,也要有“天空飄來五個字,那就不是事”的包容心態。

這個話題還是比較深奧的,彎彎繞不怎麼好說,點到為止。好在,各位親悟性都很高。但是筆者要提醒一些人,“力輕休負重,身微莫幫忙”。好比一個平頭百姓,自己不咋樣,卻去深入官場為別人施了個“大恩”,結局如何?即使幫成功了,恐怕人家也不會說這個忙是你幫的!呵呵!身邊發生過這樣的事哦!

大清早打開手機,被一個小美女的微信搞笑得一米多高:無論天多冷,心中永遠有陽光。無論多少壞人,你還是那個對我最好的人!感謝生命中遇到的一切人和事!是啊!讓我們學會回報,學會知恩、感恩、報恩。做到感恩在心,報恩在行。

做人永遠要記得感恩,無論滴水之恩,無論舉手之勞。感謝生命中幫過我的人,不管將來行至何處,不管日後走到何方,不管相聚還是離別,不管落魄還是風光,幫過我的人絕不會忘記你,陪過我的人絕不會辜負你!

系列談之11:

從“不打爺孃不罵天,颳風下雨隨老天”說開去

“不打爺孃不罵天,颳風下雨隨老天”。這是一句土話,流行在蘇北小胡莊一帶。這話確實土,土得掉渣兒。老百姓沒文化,不知道這樣那樣的大道理,但是知道最基本的道理就是,不能做傷天害理的事情,否則會遭到“天譴”。

小時候,聽說周集吳莊那裡一一也許事情不一定發生在吳莊,但是吳莊的好多上了年紀的人應該是知道的一一有個“不曉好歹”的傢伙,心腸惡毒,人稱“一肚子花驢蛋”,總之就是這麼個“不上套數”的人,見男欺男,見女佔女。有一天,做了一件駭人聽聞、令人大跌眼鏡的事:話說這廝來到瓜農的西瓜地裡,左腳踩一個西瓜,右腳踩一個西瓜,還找來刀進行“試驗”,在西瓜上挖了一個洞,把瓜瓤子掏出來,拉大便進去,再用瓜皮蓋好切口。而後哈哈大笑揚長而去!也許正應了“人在做,天在看”、“人善人欺天不欺,人狂人怕天不怕”、“天若讓其亡,先要使其狂”的俗語。頓時,風雨大作,平地一聲雷!“味嚓”一聲,五雷轟頂,面目全非,這廝便被閻王爺派來的人帶走,打下十八層地獄。偶一直在尋思,這應該是個民間傳說。可是老母親偏說確有真事。因為涉及地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筆者可不想打這個無厘頭的官司。不值得!筆者是沭陽縣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乾的是民間文學方面的事。可別太當真! 真是: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看官,你懂的!筆者既然是民協人士,關於“不打爺孃不罵天,颳風下雨隨老天”這句話,曾經在不同場合多有闡述。20年前,筆者曾經以《鄉村十句話,引領我長大》為題寫了一篇“心靈雞湯”被《人民前線》發表,那可是滿滿一大鍋的雞湯哦!夠你喝上一大壺的!在這裡不說重話。在快結束這篇系列談之前,筆者聊一下此話與感恩報恩的關係問題,不是宣傳因果報應,只是強調敬畏的問題。最後,筆者特別強調:人受之父母,不可忘父母養育之恩;立於天地之間,不可不“謝天謝地”!受之祖國,不可忘記祖國的培育之恩!

系列談之12:

從“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說開去

“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是我們小時候家裡面經常對我們說的話兒。我們孩提時代,懵懂少年,總有一種無助感。

“少年不識愁滋味。”每當想起自己家裡人口多,缺少勞動力,自然對前程一片茫然;每當看到家道低微,一分錢摔成八瓣兒花,總是憂心忡忡;每當看到父親跟人“高聲語”抬槓,總是惴惴不安;每當看到母親身體因為勞累而咳血,心裡總是惶惶不可終日;每當看到“茅屋為秋風所破”、“茅屋為夏雨所漏”,土牆縫裡冷不丁鑽出個長蛇、跳出個狐狸之時,總是“憂國憂民憂家憂自己”;每當放下鐮刀,看著收成的小麥準備“脫粒”時,天邊的雲彩總是讓我幼小的心靈沉重無比,而不停地慨嘆“麥熟偏遭連夜雨”並賦詩曰“初夏天氣將欲曉,正是麥熟鐮刀響。夜來風雨聲聲惡,不知小麥倒未倒”;每當父母臨時出去有事不在家,家裡只剩下我一個人的時候,望著外面伸手不見五指的鳥七八黑夜空,望著屋內如豆的煤油燈,總是恐怖啊恐怖;每當一個人不得不冒著黑夜往家裡趕,路過一大片沒有村莊的農田時,想像著鬼火或者“短路”的,只能靠大喊大叫大唱給自己壯膽子,無一不是毛骨悚然;每當老母親外出走親戚,我們老遠就巴望她回來給我們帶來一些雖然用過卻非常實用的我們如獲至寶的親戚家的舊衣服;每當家裡遇到與鄰居因為地界或者某些人家“偏袒護短護犢子”而引起糾紛無助時突然間“我大爺”來到時;每當住進醫院本能恐懼生病時,突然間看到有人來“瞧瞧”......

無限制的浪費筆墨,棄文章條理於不顧而一口氣列舉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無非是想說明人不是孤立的動物,人是害怕孤獨的,這與沉默獨處沒有關係,沉默獨處是城市人吃飽了飯沒事幹而生出的一種奇怪的病,農村人會罵他們麻木的。我們弱小,我們孤獨,我們無助,我們需要幫助,我們需要關心。當然,我們需要的幫助,跟錢是沒有半毛錢關係的!有時,就是內心的強大力量、愛的力量、尊重的力量、關懷的力量。——不像現在,什麼都跟錢掛鉤,沒錢,免談!真是“酒壯熊人膽,財大氣就粗”,典型的“手頭有糧,心中不慌”。

回到主題,一個人只有克服這種無助感,才能成長。我們的社會,特別需要這樣的互幫互助氛圍,只有互幫互助,才能“險道通”!他人給予我們的“互幫互助”,社會給予我們的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環境,國家給我們提供的庇護成長環境,黨給予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治環境,就是這樣的“恩”。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大恩大德呢,只能報之以汪洋!

就此打住!再次迴歸正題!請看下一期《尋找開國上將劉震的兒子劉衛兵》,請有線索的朋友們及時來電告知。THANKS!

( 劉剛 根華 梁一 發自紅色小胡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