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韶“红色小胡庄”那一带流行语

——寻找开国上将刘震之子刘卫兵引起的感恩报恩话题(3)

[开场锣鼓]感恩的话题越说越有味,好比老舍茶馆、刘老根大舞台边上的京城糖葫芦王,一串儿一串儿的;又好比曲艺家吕少明、赵锁宝师徒口中抽出来的纸,一拉一条,再一拉又一条;再好比李太白笔下的“从天上来”的黄河之源头,永不枯竭,源源不断.......话说,寻找开国上将刘震之子刘卫兵的“寻亲行动”,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俗话说,好事多磨,好人难找。从12月10日打响寻亲“第一枪”开始到今天,短短不到20天时间里,许多热心人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对我们揭开刘卫兵的神秘面纱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许,“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坚信,在当今网络社会,大数据时代,寻找这么一位重量级的人物,那还岂不是小菜一碟么!当然,事非经过不知难!等,等着你!

忙里偷闲,趁着这么个空挡,咱们今天重点就小胡庄那一带经久不衰的“民间熟语”来“韶韶”。也是信马由缰,想哪说哪!

系列谈之10:从“施恩莫记,受恩莫忘”说开去

事物总是存在两方面的,也可以说不只一个方面。知恩、感恩、报恩是其一。感恩在心,报恩在行是其一。施恩、受恩是其一。笔者重点就施恩与报恩这两个方面谈谈。这个话题其实是个圈套,不容易谈!就怕于丹未必谈得好,易中天未必谈得准,毕飞宇未必肯谈。笔者肯谈,也是西一榔头东一棒槌!

最近系列谈聊的重点,主要放在受恩要感恩上,对施恩助人也讲到一些。最关键的是,施恩之后怎么办?这个方面讲得比较少。分析起来,这里其实也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你帮了人家,后来人家好起来了,你应该看着高兴。作为被你帮的人应该感谢你、感激你,“在你面前矮三分”。不过,细细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应该有包容心,有好的心态呢。作为月下老人,男女双方牵手成功了就万事大吉,不能“为人说媳妇还包人养儿子”。生活中因为这样的事情,而导致的爱恨情仇真的是太多了。“施恩莫记”,确实非常有道理的。再说,一个人,一辈子,遇到一些帮他的人,强求他必须记得、必须报答,确实要求过高。因为有些举手之劳的小事,甚至是“虽利人其实也利已”的双赢互利的事,就别太当回事,反正自己也不损失什么!

第二个方面。有时候帮助别人,也需要适当地索取,让对方心里减少点歉疚感,更有利于双方关系的长久。否则,一味施予,并不见得是好事。这是处事艺术问题、交往技巧问题。讲起来,有点说不清楚。因为遍览古往今来各种书籍,还没有人敢公开这么说的。实际生活中,尤其在人情社会里,这是确实客观存在!看官注意,笔者这里主要是讲比较大的“忙”,对于这样大的、重要的“忙”,自己也是比较吃力甚至需要“绞尽脑汁”、“毕其功于一役”,把自己多年培育的人脉一次性用了,得到相应的报酬也是应该的,甚至是必须的。否则,自己心态不好,别人也觉得对你只是个小事。我们还是觉得不让受恩之人背着“人情债”的做法有道理!至于你采取什么办法来“取之有道”,并且大差不差,我觉得这也可以理解。一一当然,手中握有重权的“官老爷”们,要拎得清哦,要坚守底线,不可授人以柄,闹出个“尴尬”来!但是,我能做到的,就是我尽量去宽容别人,“一事一了”,不要“丝丝连连”无休无止。你付出、你奉献,尽量也要让他“归还你的人情”,不让别人欠你的“人情债”是一种美德。因此,既要有“区区小事何足挂齿”的豁达态度,也要有“天空飘来五个字,那就不是事”的包容心态。

这个话题还是比较深奥的,弯弯绕不怎么好说,点到为止。好在,各位亲悟性都很高。但是笔者要提醒一些人,“力轻休负重,身微莫帮忙”。好比一个平头百姓,自己不咋样,却去深入官场为别人施了个“大恩”,结局如何?即使帮成功了,恐怕人家也不会说这个忙是你帮的!呵呵!身边发生过这样的事哦!

大清早打开手机,被一个小美女的微信搞笑得一米多高:无论天多冷,心中永远有阳光。无论多少坏人,你还是那个对我最好的人!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一切人和事!是啊!让我们学会回报,学会知恩、感恩、报恩。做到感恩在心,报恩在行。

做人永远要记得感恩,无论滴水之恩,无论举手之劳。感谢生命中帮过我的人,不管将来行至何处,不管日后走到何方,不管相聚还是离别,不管落魄还是风光,帮过我的人绝不会忘记你,陪过我的人绝不会辜负你!

系列谈之11:

从“不打爷娘不骂天,刮风下雨随老天”说开去

“不打爷娘不骂天,刮风下雨随老天”。这是一句土话,流行在苏北小胡庄一带。这话确实土,土得掉渣儿。老百姓没文化,不知道这样那样的大道理,但是知道最基本的道理就是,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否则会遭到“天谴”。

小时候,听说周集吴庄那里一一也许事情不一定发生在吴庄,但是吴庄的好多上了年纪的人应该是知道的一一有个“不晓好歹”的家伙,心肠恶毒,人称“一肚子花驴蛋”,总之就是这么个“不上套数”的人,见男欺男,见女占女。有一天,做了一件骇人听闻、令人大跌眼镜的事:话说这厮来到瓜农的西瓜地里,左脚踩一个西瓜,右脚踩一个西瓜,还找来刀进行“试验”,在西瓜上挖了一个洞,把瓜瓤子掏出来,拉大便进去,再用瓜皮盖好切口。而后哈哈大笑扬长而去!也许正应了“人在做,天在看”、“人善人欺天不欺,人狂人怕天不怕”、“天若让其亡,先要使其狂”的俗语。顿时,风雨大作,平地一声雷!“味嚓”一声,五雷轰顶,面目全非,这厮便被阎王爷派来的人带走,打下十八层地狱。偶一直在寻思,这应该是个民间传说。可是老母亲偏说确有真事。因为涉及地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笔者可不想打这个无厘头的官司。不值得!笔者是沭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干的是民间文学方面的事。可别太当真! 真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看官,你懂的!笔者既然是民协人士,关于“不打爷娘不骂天,刮风下雨随老天”这句话,曾经在不同场合多有阐述。20年前,笔者曾经以《乡村十句话,引领我长大》为题写了一篇“心灵鸡汤”被《人民前线》发表,那可是满满一大锅的鸡汤哦!够你喝上一大壶的!在这里不说重话。在快结束这篇系列谈之前,笔者聊一下此话与感恩报恩的关系问题,不是宣传因果报应,只是强调敬畏的问题。最后,笔者特别强调:人受之父母,不可忘父母养育之恩;立于天地之间,不可不“谢天谢地”!受之祖国,不可忘记祖国的培育之恩!

系列谈之12:

从“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说开去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我们小时候家里面经常对我们说的话儿。我们孩提时代,懵懂少年,总有一种无助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每当想起自己家里人口多,缺少劳动力,自然对前程一片茫然;每当看到家道低微,一分钱摔成八瓣儿花,总是忧心忡忡;每当看到父亲跟人“高声语”抬杠,总是惴惴不安;每当看到母亲身体因为劳累而咳血,心里总是惶惶不可终日;每当看到“茅屋为秋风所破”、“茅屋为夏雨所漏”,土墙缝里冷不丁钻出个长蛇、跳出个狐狸之时,总是“忧国忧民忧家忧自己”;每当放下镰刀,看着收成的小麦准备“脱粒”时,天边的云彩总是让我幼小的心灵沉重无比,而不停地慨叹“麦熟偏遭连夜雨”并赋诗曰“初夏天气将欲晓,正是麦熟镰刀响。夜来风雨声声恶,不知小麦倒未倒”;每当父母临时出去有事不在家,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的时候,望着外面伸手不见五指的鸟七八黑夜空,望着屋内如豆的煤油灯,总是恐怖啊恐怖;每当一个人不得不冒着黑夜往家里赶,路过一大片没有村庄的农田时,想像着鬼火或者“短路”的,只能靠大喊大叫大唱给自己壮胆子,无一不是毛骨悚然;每当老母亲外出走亲戚,我们老远就巴望她回来给我们带来一些虽然用过却非常实用的我们如获至宝的亲戚家的旧衣服;每当家里遇到与邻居因为地界或者某些人家“偏袒护短护犊子”而引起纠纷无助时突然间“我大爷”来到时;每当住进医院本能恐惧生病时,突然间看到有人来“瞧瞧”......

无限制的浪费笔墨,弃文章条理于不顾而一口气列举这些“陈芝麻烂谷子”,无非是想说明人不是孤立的动物,人是害怕孤独的,这与沉默独处没有关系,沉默独处是城市人吃饱了饭没事干而生出的一种奇怪的病,农村人会骂他们麻木的。我们弱小,我们孤独,我们无助,我们需要帮助,我们需要关心。当然,我们需要的帮助,跟钱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有时,就是内心的强大力量、爱的力量、尊重的力量、关怀的力量。——不像现在,什么都跟钱挂钩,没钱,免谈!真是“酒壮熊人胆,财大气就粗”,典型的“手头有粮,心中不慌”。

回到主题,一个人只有克服这种无助感,才能成长。我们的社会,特别需要这样的互帮互助氛围,只有互帮互助,才能“险道通”!他人给予我们的“互帮互助”,社会给予我们的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环境,国家给我们提供的庇护成长环境,党给予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环境,就是这样的“恩”。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大恩大德呢,只能报之以汪洋!

就此打住!再次回归正题!请看下一期《寻找开国上将刘震的儿子刘卫兵》,请有线索的朋友们及时来电告知。THANKS!

( 刘刚 根华 梁一 发自红色小胡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