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經濟與文化建設是大灣區發展的兩翼

中新經緯客戶端2月21日電 題:《盤和林:經濟與文化建設是大灣區發展的兩翼》

作者 盤和林(財經評論員)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該規劃是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有利於進一步密切內地與港澳合作,也是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最新實踐。

大灣區需發揮區域協同

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包括港澳以及廣州、深圳等珠三角九市,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廣州、深圳、香港、澳門作為大灣區的四大核心城市,分別具有獨特的優勢。廣州是華南地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科教文化中心,也是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中心城市,同時擁有國際商貿中心的定位;深圳則是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其優勢在於經濟競爭力和科技創新力;香港是與紐約、倫敦並駕齊驅的世界一線城市,其國際金融、航運、貿易、航空樞紐的地位依然穩固;而澳門發達的旅遊業和博彩業,使澳門具有建設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極大優勢和潛力。這幾個城市實際上早已形成了一個城市群。但是《規劃綱要》對大灣區的戰略定位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而世界級城市群是城市空間開發的最高組織形式,這就要求粵港澳大灣區有堅實的產業基礎和區域協同能力。

放眼世界三大灣區,其成功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便利的港口及路上交通,具有交易中心、製造業中心地位,並且有大量科研機構或院校的人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具備這些條件。只要能夠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實現城市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合理分工,相信假以時日,粵港澳大灣區也將與世界三大灣區並駕齊驅。

建設一體化市場

實現城市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合理分工,離不開一體化的市場。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具備了比較成熟的大市場環境,但是區內各地區小市場之間在制度、交通上還存在一定的分隔,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市場機制在大灣區進一步發揮其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因此,《規劃綱要》強調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包括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提升信息基礎設施等內容,提出了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國際競爭力、建設世界級機場群等具體規劃。在制度上的改革則旨在消除區內體制上的阻隔。

交通條件和營商環境都是市場建設的基礎,兩者的改善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市場一體化程度。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規劃綱要》提出了推進投資便利化、推動貿易自由化和促進人員貨物往來便利化,具有舉措有:在廣東為港澳投資者和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站式服務,更好落實CEPA框架下對港澳開放措施;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推進口岸監管部門間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通過電子化、信息化等手段,不斷提高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使用便利化水平等。

提升市場一體化的目的主要在於降低要素流動的交易成本、擴大企業的市場配置空間,應逐步消除導致市場非一體化的體制機制障礙,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各項措施正是基於此。

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深度融合

世界級城市群不僅是一個經濟概念,更是一個社會概念。因此,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意義也不僅限於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強調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在教育、旅遊、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務、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要實現大灣區地區之間的融合,經濟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同樣不能落後,文化在更高層次的融合,將進一步增強人們對大灣區的認同感,情感紐帶也能更加穩固。例如,粵菜作為“八大菜系”之一具有獨特的魅力,也是最早一批走出國門的中國菜,發揚以粵菜為代表的大灣區美食文化,不僅可以強化大灣區內人們的情感聯繫,同時,它作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也有助於提升大灣區城市群的世界影響力。

經濟和文化兩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兩翼,共同推動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級城市群,不僅對國內經濟發展產生示範效應,更將其影響力輻射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中新經緯APP)

盤和林:經濟與文化建設是大灣區發展的兩翼

盤和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