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之中华道路

古老的中国历史,丰富而多彩、曲折而灿烂,绵延而不断,历久而弥新,是我们宝贵的遗产,它像一座灯塔,始终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期间,东西方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庄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等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接踵而出,这一时代被公认为“人的发现和觉醒时代”。

中国历史之中华道路

中国的传统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儒、法、释、道等各种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演变。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兼爱,没有任何亲疏贵贱的爱;非攻,就是反对战争。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主张将世界万物变化归结为阴阳五行的阴阳家,以法治世的法家,游说各国的纵横家等等所有的这些思想,都与儒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中国历史之中华道路

儒家的创始人是我们都熟知的被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孔子的思想以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为基本,追求个体家国天下的和谐,孔子在世时,其主张不为各国执政者所接受,始终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后来的岁月里,儒学依然没能成为治世之学,甚至因为李斯的焚书坑儒,使得儒家思想在秦朝时期坠入深谷,似乎将永远湮灭于历史烟云之中。

中国历史之中华道路

焚书坑儒十八年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开启了统治者公开祭拜孔子的先河,本以为儒家思想可以重获生机,然而刘邦仅仅是借助儒家来彰显帝王威仪。儒家思想的真正复兴实在汉武帝时代,这个时代大儒董仲舒应运而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汲取各家思想精华,主张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强调尊卑有序的王权等级观念,儒家思想由此一跃成为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

一个国家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主体文化,否则将是一盘散沙。盛唐时期,儒学和佛学、道家均活跃于政坛与民间,然而随着唐朝衰落,百年战乱,儒学又一次走向衰落。

中国历史之中华道路

直至又一局部王朝——宋朝的建立,一大批儒学思想家再次出现,程朱理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学的振兴,继续秉承以礼治国的基本思想,成为最能稳固宋朝统治的官方主流思想。

然而到了明朝前期,程朱理学被凝固在了刻板的书本当中,变得越来越保守僵化。此时王阳明的出现,给僵化的儒家思想注入了青春气息。王阳明凭借其丰富的阅历,在儒、释、道三家之间有了崭新的领悟,推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思想命题,构筑起了他的“阳明心学”。

中国历史之中华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这些思想广泛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礼仪道德、政治观念,同时更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成败兴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