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今年,回家过年吗?

如果2019年末盘点年度热词,“啥是佩奇”绝对榜上有名。

短短地几天时间,就已经横扫新旧媒体、成为最火爆的社会热点最新鲜的文娱新闻了。

那么佩奇是啥呢?

“是猪,红的”

那么《啥是佩奇》呢?

有的说是广告片,有的说是宣传片,还有的说是公益片——总之就是一部视频短片,讲述了等待儿孙回家过年的爷爷,为孙子准备最喜欢的礼物的故事。

《啥是佩奇》:今年,回家过年吗?

很简短的故事,却让我忍不住泪目:爷爷听见电视报道回家过年的新闻时默默地关闭了电视机;听见别人家孩子到家时忍不住张望了一眼;听见儿子喊他上车去城里过年时愣是装作不满地嫌乎他说不清楚……尤其是爷爷一袋子一袋子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土特产和给孙子的宝贝的时候,泪水不由得落下来。

我想起每年春节期间电视上都会有一个关于“春节过年”主题的新闻报道节目,有表扬因工作坚守岗位的,有弘扬新风尚旅游过年的,更多的还是历经长途跋涉、翻越千山万水回家过年的……

《啥是佩奇》:今年,回家过年吗?

不知从何时起,“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和春晚一样,成为春节的标配。在外打工的人,四处奔波的人,成日忙碌的人,都会在春节来临前收拾好行囊,领着妻儿带着礼物,踏上那条名曰“回家”的路。

哪怕是只能在家过一夜,哪怕是只能陪父母呆一天,年三十的团圆饭成为每年的期盼,成为最后的情感坚守。

跟爸爸谈谈工作的事情,和妈妈说说生活的琐碎,虽然他们不一定能够跟上我们的步伐,不一定了解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但是并不妨碍血脉流承的亲切和关怀,并不妨碍目光所视之处的欢心和全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温馨。

《啥是佩奇》:今年,回家过年吗?

家,是父母的居所,是血脉的根源,是传承的发源,是乡情的所在。父母在,家就在,那是父母为在异乡漂泊打拼的子女守护一方温暖的港湾和最后的留守之地。

春节成为成为一种根植于骨髓的记忆,回家过年混着一种难以言状的心情:激动、紧张、雀跃、欢喜、焦躁、烦闷、不舍、留恋……

《啥是佩奇》:今年,回家过年吗?

而只要是踏进父母家门再离开,必将多带有一个包裹,一个超重的大包裹!

包裹里面有妈妈手工酿的拌饭酱大馒头,有爸爸山里打的板栗核桃,有家里散养的鸡鸭肉蛋,有绿色纯天然的青菜干货……如果可以,包裹一定会放下爸爸妈妈想给予的全部世界。

一个一个大包裹,丑陋沉重却有些无语了伦比的真实——都是爸爸妈妈的牵挂和惦念。

《啥是佩奇》:今年,回家过年吗?

曾经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大年三十,头发斑白的爸爸妈妈做好一大桌子饭菜等着孩子们回家过年,正欢喜地讨论着哪个菜是哪个孩子最喜欢吃的时候,电话铃声响起,一个孩子因工作不能回家,两人刚刚还神采飞扬的神情有些许暗淡,但想到还有别的孩子,又开心了……电话铃声就像约好的一般,让两人由喜悦慢慢变成失落,守着一大桌子孩子们最喜欢的饭菜,两两相望黯然神伤。

虽然只是一则公益短片,但是映到多少人的心里去了?

《啥是佩奇》:今年,回家过年吗?

以前是“好男儿志在四方”,现在是“女巾帼不让须眉”,儿孙一辈都奔向繁华的都市寻找梦和远方的诗意,唯留年迈的父母在原地留守。

可是在异乡打拼自己小世界的子女,就像断线的风筝,终究会脱离视线之外的。

总以为荣归故里就是父母的期望;总以为锦衣玉食就是对父母的孝顺。可是父母所求的不是子女所谓的出人头地,不是高人一等,他们所求不多,无非就是儿孙满堂,承欢膝下。

《啥是佩奇》:今年,回家过年吗?

龙应台曾说过“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啥是佩奇》:今年,回家过年吗?

啥是佩奇?

是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和想念

是内心终于被击中后的愧疚和痛苦

是遥远距离与朴实生活里最爱你的那个人

也是自己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会失去的那份痛

——星姐(一只特立独行的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