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市平安區,古驛重鎮,曾是省會的一個區

平安古為羌戎故地,唐宋稱宗哥城,宋稱龍文城,地名以駐地平安鎮得名,因縣治在平安鎮故名,據《中國地名辭源》記載,鎮名為意願地名,取吉祥之意;另一說,以平安驛命名

海東市平安區,古驛重鎮,曾是省會的一個區
海東市平安區,古驛重鎮,曾是省會的一個區

這裡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她是青海省開發較早的地區,史稱河湟間或河湟地區;是唐蕃古道和古絲綢之路南線的重要驛站,自古商賈雲集,市井繁華,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海東市平安區,古驛重鎮,曾是省會的一個區

平安區位於青海省東部湟水之濱,東臨鄰樂都區,西接西寧市和湟中縣,南連與化隆縣,北隔湟水與互助縣相望。這裡地處省會西寧半小時經濟輻射圈內,是海東市兩個市轄區之一,1979年至2013年期間是海東地區的首府,海東建市後仍為臨時駐地。

下轄3個鎮、5個民族鄉:平安鎮、小峽鎮、三合鎮;洪水泉回族鄉、石灰窯回族鄉、古城回族鄉、沙溝回族鄉、巴藏溝回族鄉;總面積769平方千米,人口13萬,區人民政府駐平安鎮平安大道,是青海省東部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之一。


海東市平安區,古驛重鎮,曾是省會的一個區

平安古為羌戎故地,唐宋稱宗哥城,宋稱龍文城,地名以駐地平安鎮得名,因縣治在平安鎮故名,據《中國地名辭源》記載,鎮名為意願地名,取吉祥之意;另一說,以平安驛命名。

平安區歷史悠久,境內馬家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證明,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500年先民已在湟水沿岸生息繁衍。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區境納入漢朝版圖。西漢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平安鎮附近置安夷縣;東漢護羌校尉駐此;北魏撤安夷縣,為西都縣轄地。

海東市平安區,古驛重鎮,曾是省會的一個區

隋開皇元年(581年)屬湟水縣轄。唐至德二年(757年)至大中五年(851年)為吐蕃佔據。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至崇寧三年(1104年),河湟吐蕃喃廝羅(角廝羅)以之為都建立地方政權,宋代築有宗哥城,元明兩朝在今平安鎮設平戎驛;清稱平安驛,後改名為平安鎮,屬西寧縣,其名沿襲至今。

1946年劃歸湟中縣,1960年設為西寧市平安區;1962年復歸湟中縣,設平安行政委員會。1978年10月,以湟中縣平安、小峽、洪水泉、石灰窯、三合、沙溝、古城7個人民公社置平安縣,駐平安鎮,隸海東地區;2013年2月設地級海東市,屬之;2015年2月,設立海東市平安區。


海東市平安區,古驛重鎮,曾是省會的一個區

平安區溝壑縱橫、地形複雜以谷地、低中山為主,湟水自西向東流經全境,地勢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自西向東橫亙有阿伊山、泥旦山、頂帽山、青沙山、八寶山等山脈,境內有東溝、老虎溝、西又溝等12條溝岔,沿高山北麓流出,匯入祁家川溝、白沈溝和巴藏溝三條大溝。屬大陸性半乾旱氣候,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冬夏溫差小,太陽輻射強,是天然避暑勝地。

境內動植物種類繁多,有髮菜、雲杉、高山柳、黃刺等;動物有白唇鹿、馬鹿、岩羊等,藥草近80種;盛產春小麥、馬鈴薯、油料等,畜牧業相對發達。有鎳、鈷、鉻、鈣芒硝、磷灰石等18種礦產。冰嶺山藥用礦泉水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是國內少見的優質礦泉水;富硒土壤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十大富硒之鄉,有高原硒都之稱。


海東市平安區,古驛重鎮,曾是省會的一個區

平安區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是海東交通運輸業中心,東部交通樞紐,距省會西寧35千米、蘭州200公里、西寧機場8千米,可到達北京、廣州、上海等城市。蘭青鐵路、蘭新高鐵、蘭西高速、109國道等線路過境,有平安驛站、海東西站等,蘭新高鐵設平安站,是青海境內面積僅次於西寧站、與樂都站面積相等的高鐵客運站。平阿高速、臨平公路和平安至互助縣公路,形成十字形交通網,是通往青南地區的主要交通要道。


海東市平安區,古驛重鎮,曾是省會的一個區

平安區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區域,山水形勝、人文景觀獨特,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祁家川裸岩丹霞風貌的奇特壯觀,有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受戒落髮的古柏之香,也有堪稱西北一絕的洪水泉清真寺。

境內有寺臺石窯寺,石家營新石器時代遺址、夏宗寺、卡約文化寺臺遺址、東村遺址、三合遺址、三十里鋪墓地漢代上灘墓地、峽群寺森林公園、上拱北(臥牛山拱北)、下拱北(鳳凰川拱北)等景點。

海東市平安區,古驛重鎮,曾是省會的一個區

夏宗寺位於三合鎮瓦窯臺村,始建於元朝,興海縣的賽宗寺、尖扎縣的南宗寺、樂都縣的羊宗寺同稱為安多四寺。元代末年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在此落髮皈依,歷代是高僧靜修的聖地。洪水泉清真寺位於洪水泉鄉洪水泉村,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整個建築由照壁、山門、喚醒樓、禮拜殿、學經堂等部分組成,奇特的設計為青海省獨有,其藝術價值在西北聞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