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德國本土第一座城市:二戰美軍巷戰戰術剖析

亞琛是德國曆史名城,曾是神聖羅馬帝國眾多皇帝的加冕地,因為她靠近荷蘭和比利時邊境,所以在二戰後期,成為盟軍進攻的第一座德國本土城市,亞琛之戰是美軍在二戰中參加的大型攻城戰之一,美軍根據戰場局勢變化,不停地改變戰術,美軍的攻城戰術,可見一斑。

亞琛正好位於德軍的“齊格菲防線”,城市東西兩側分別是席爾防線和沙恩霍斯特防線。每條防線都築有大小地堡、雷場、反坦克障礙(又稱龍牙)和戰壕。

並不簡單

1944年9月12日,美軍第七軍的前鋒第一步兵師(大紅一師)向沙恩霍斯特防線發起進攻,就此爆發了第一次亞琛之戰(9月12-29日)。也許盟軍從法萊斯地區殺出之後,沒有遇上什麼像樣的抵抗,很多士兵都認為德軍兵敗如山倒,等戰鬥開始後,他們才發現守軍意志頑強,工事體系設計巧妙,各個火力點的射界覆蓋了佈置障礙的地帶。第七軍的坦克遭到德軍88毫米高炮的迎頭痛擊。第七軍突入沙恩霍斯特防線19千米,但是亞琛市區依然遙不可及。

進攻德國本土第一座城市:二戰美軍巷戰戰術剖析

攻入亞琛的美軍坦克部隊

第七軍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第3裝甲師和第12步兵師從亞琛南面,也就是所謂施托爾貝格走廊迂迴。這一地區大約9.6千米寬,是亞琛和許爾特根森林之間較為開闊的地帶。但是很快被德軍識破,他們迎頭撞上了德軍第9和第116裝甲師。狹窄的地形使得美軍難以展開優勢兵力,埋伏在隱蔽陣地中的德軍坦克、突擊炮、高炮和反坦克炮再次發威,美軍的迂迴攻勢不久後也陷入停頓。第一次交鋒,第七軍被擊毀和打壞的坦克高達230輛,且沒有完成任務。

南北夾擊

9月下旬,德國守軍還得到了援兵。美軍的第十九軍也加入了戰場,計劃變為這個軍向南進攻,而第七軍向北進攻,兩支部隊合圍亞琛。

為此,第十九軍組織了6天的炮擊,打掉大約45個德軍火力點,還破壞了德軍防禦工事上的偽裝,炸掉了鐵絲網,引爆了不少地雷,不過德軍隱蔽在堅固的工事中,傷亡不大。

10月2日,盟軍用中型轟炸機進行了高空轟炸,然後用大炮打出2000發炮彈。接著,第30步兵師用372門迫擊炮打出一萬八千發炮彈轟擊了德軍的火力點,由此開始了第二次亞琛之戰(10月7-21日)。這一次,美軍步兵配屬了大量炸藥、火焰噴射器、爆破筒和火箭筒來對付德軍工事。德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甚至在夜裡發動了反擊,不過被美軍挫敗了。

10月3日,第2裝甲師的B集群投入作戰。不過德軍不停地反擊,雙方陷入膠著。但是,地30步兵師付出了300人傷亡之後,渡過武爾姆河,建立了橋頭堡。10月5日,美軍終於佔領了梅爾克施泰因-赫巴赫。不過,德軍的炮火封鎖了所有的交通要道。不過,左翼的第117步兵師進展順利,攻入了德軍的工事群。

美軍改用了新的戰術,他們先用遠程火炮轟擊德軍火力點,炮擊停止之後,用機槍和火箭筒壓制工事內的德軍,然後,帶著爆破筒的步兵和火焰噴射器小組去解決這些火力點。如果有必要,則使用M12自行火炮和謝爾曼坦克近距離直射火力點。

進攻德國本土第一座城市:二戰美軍巷戰戰術剖析

M12是以M3/M4坦克底盤的155毫米自行火炮,近距離平射的威力驚人

10月6日,德軍對烏巴赫的美軍第117師發動反擊,不過被美軍擊退了。第119師艱難地進攻中世紀城堡附近的工事。而第30師在齊格菲防線上打開了縱深8千米,幅度9.7千米的突破扣。10月7日,第十九軍的先鋒轉向南面,去包抄亞琛。

正當美軍覺得勝利在望的時候,德軍的援軍——從荷蘭,甚至德法邊境的阿爾薩斯趕來,他們立即部署到美軍的突破口附近,頑強地擋住了美軍。希望寄託在美軍大紅一師身上,這個師此時已經打到了城市南面。

10月10日,大紅一師師長克拉倫斯·許布納少將向德軍遞交了最後通牒,不過德軍司令官維爾克拒絕了勸降,決定執行抵抗到底的命令。

10月11日,盟軍出動了大約300架轟炸機,投擲了62噸炸彈,接下來的兩天裡,又投擲了100噸炸彈,炮擊消耗了5000發炮彈。美軍高層的討論結果是:利用盟軍兵力和資源優勢對守軍保持壓力,使之無暇重整,然後實施合圍。

進攻德國本土第一座城市:二戰美軍巷戰戰術剖析

巷戰中的德軍三號突擊炮,但是德軍的裝甲力量不多

市區的戰術

10月12日,雙方在幾個地段進行了拉鋸,最後,美軍在炮兵優勢下打退了德軍的反擊。次日,美軍逼近了市區,不過市區也密佈德軍的工事,一些高層建築,比如酒店和劇場的窗口都被改造成了火力點。德軍還在一些關鍵地點的街區,將2-3座房子都改建為堡壘。狙擊手和迫擊炮組隱藏在樓房的頂樓,他們在窗口內部開火,所以很難被察覺。

而美軍採用了新的編組,組建了多個特遣隊,每支隊伍下轄1個步兵連,配備2門57毫米反坦克炮、2具火箭筒、2挺重機槍和一具火焰噴射器,另有3輛謝爾曼坦克或者3輛M10坦克殲擊車,和之前一樣,M12自行火炮在必要時進行直射。

進攻德國本土第一座城市:二戰美軍巷戰戰術剖析

美軍步兵從亞琛路標附近經過

步兵出擊之時,投擲煙霧彈干擾敵軍的觀察,利用房屋為掩護,同時,坦克/坦克殲擊車轟擊較高的樓層,迫使德軍到一樓和地下室,然後再用手雷“招待“,如果守軍還堅持抵抗,就用炸藥和火焰噴射器對付。

美軍在城外出動大批作戰飛機掩護地面部隊進行包抄,到了10月16日,北兩個方向的美軍會師,亞琛被合圍了

城內的美軍用新的辦法進行迂迴和機動:美軍工兵用炸藥從房屋牆壁炸出人能通過的洞,然後步兵從這些洞中向德軍側後迂迴。當然,有時候為了搶時間,直接轟塌房屋來開闢機動路線。

而且美軍工兵還想出了增加炸藥威力的方法——把尖利的木樁綁在炸藥外面,於是美軍從佔領區儘可能地蒐集木樁,儘管如此,美軍的推進速度並不快——每小時50米!

值得一提的是,美軍為了鼓舞士氣,用繳獲的電車來運載繳獲的彈藥進行爆破,電車上寫上了“亞琛快車”、“通往柏林的單程路線”等字樣。

進攻德國本土第一座城市:二戰美軍巷戰戰術剖析

“亞琛快車”

10月19日,城防司令維爾克申請了15枚一級鐵十字勳章和147枚二級鐵十字為還在抵抗的德軍授勳。不過美軍的攻擊更加猛烈,絕望的德軍在亞琛國立歌劇院中頑強抵抗,而美軍調來好幾輛M12自行火炮進行直瞄射擊,把歌劇院直接夷為平地。

最後的時刻

維爾克雖然在發出的電報中還在強調他將戰鬥至最後一兵一卒,然而守軍只剩下最後幾百人了,最終,他決定投降,德軍派了兩個美國俘虜打出白旗,在美軍士兵的指引下到大紅一師的師部,向美軍投降。

進攻德國本土第一座城市:二戰美軍巷戰戰術剖析

穿過亞琛字樣拱門的美軍坦克

亞琛之戰前後持續大半個月,美軍前後投入十萬兵力,德軍則只有接近2萬人。德軍兵力不足,尤其缺乏炮兵和裝甲兵。當然依託工事體系,不斷地反擊確實是有效的措施。美軍則展現了出色的戰場適應能力,不停地改變戰術,揚長補短,最終依靠軍力的優勢獲得了勝利。

閱讀更多軍事內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