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頭大佬演變成養老榮譽官又到尊稱的太尉官,淺談宋朝官職

之前發文從知否劇男主顧廷燁的官職說起三衙都帥,有位讀者朋友 留言,談到太尉,今天就從太尉說起,淺談宋朝的官職。

從軍頭大佬演變成養老榮譽官又到尊稱的太尉官,淺談宋朝官職

參見前文:顧廷燁們奮鬥的巔峰職位,北宋非親信、勳戚不能授職的三衙都帥

宋朝官職分離的初衷

宋朝的官職繁雜多變,是歷代之最,這是眾所周知的,很容易令人懵圈。雖然宋史自己說宋朝官職是上承唐朝,其實並不是,準確的應該是承接晚唐五代,官差分離,官爵混淆,品秩紊亂,名實不副,員數濫溢。

既然弊端如此之多,為何宋太祖、宋太宗還這樣實行了呢?無他,不過是為了收攏人心,安撫舊臣,減少郭周臣僚對新朝的抵制。

從軍頭大佬演變成養老榮譽官又到尊稱的太尉官,淺談宋朝官職

具體怎麼做呢?就是在舊的機構旁增設新的機構,比如中書門下旁,又設立三司;太常寺旁,另設立太常禮院;秘書省之側設三館秘閣等等,以此來分割相權、省部之權。

地方上,派文臣出任知州、知縣,以接管節度使、團練使等武臣所掌握的地方之權,把原來坐鎮地方的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什麼的武官高高架起來,給他們尊榮、優厚的俸祿,削奪掌事權,讓這些前代的武臣職位轉變成貴階。

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差遣代替職事官,從而實現穩定人心、鞏固政權的目的,也改變了自中唐五代以來君弱臣強、藩鎮割據的弊端。所以說,凡事自有利弊。

繁雜的官職名號

宋朝的官職名號有很多種,最初有散官階、寄祿官階、職、差遣、勳、爵、功臣號、檢校官、憲銜等。常見的就是散官階、寄祿官階、職、差遣、勳、爵,最常見的就是官、職、差遣了

官初分散官階和寄祿官階

先說散官階,隋朝的時候開始定散官名稱,是給文武重臣的加官,都沒有實際的職務,屬於有官名而沒有職事的官稱。

宋朝的散官階主要作用就是標誌官品,用來決定官員的章服,章服就是官服的顏色,三品以上紫衣,五品以上緋衣,六、七品綠衣,八、九品青衣。元豐新制之後為四品以上紫衣,五、六品緋衣,七至九品綠衣。元豐改制罷文、武散官階,把散官階的作用融合到寄祿官階。

寄祿官,又稱本官階,或者階官,元豐改制前就是確定官員工資和品級的,沒有皇帝的特殊詔令,是不管本部門事務的,就是說有官品有待遇,就是沒有實際差事。

從軍頭大佬演變成養老榮譽官又到尊稱的太尉官,淺談宋朝官職

元豐改制之後,散官階的作用融合到寄祿官階,散官階消失了,形成新的寄祿官階,表現形式就是原散官階。原來的寄祿官階代表的職事官名稱的職能與差遣合併,形成新的差遣。

簡單可以這樣理解:就是新的寄祿官階有三重作用,確定工資【俸祿】、明確品級【官品】、決定章服【官服顏色】,就是相當於之前的散官階了。而原寄祿官階在改制後結束官職分離的局面,形成新的差遣。

經過元豐改制後,宋朝的主要官職要素就剩下寄祿官階、職、差遣、勳、爵。

來說說職,職就是職名,作用就是體現官員政治地位的,文官有館職、貼職,武官有閣職、環衛。

三館秘閣官,諸殿大學士、學士,樞密直學士(述古殿學士),諸閣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等均可稱為職。在宋初到元豐改制前,除了三館秘閣官或有職事外,其他都沒有職事,是差遣所帶銜,標誌文學高選。

簡單理解就是:隨著內外差遣帶的官銜,象徵官員的政治地位。

差遣,就是官員具體承擔工作的職事官,是宋朝人最看重的實際職務。元豐改制後的原寄祿官階官職合一形成了新的差遣【職事官】。這個最簡單明瞭不用多說。

勳,源自北朝西魏,就是做為酬賞勤勞的秩階,是虛銜,既沒有職事,也沒有俸錢,在徽宗政和三年被皇帝撤銷。

從軍頭大佬演變成養老榮譽官又到尊稱的太尉官,淺談宋朝官職

爵,就是爵位,最初代表祿位,或者與封地相連,或者和賦稅有關。到了唐宋,就淪為酬勞官員的虛銜,有官品、無俸祿,公侯以下的食邑、食實封,除食實封每戶隨月俸給錢25文,亦無其他賞賜。

宋朝效仿漢朝,非趙氏不王,異姓沒有生封王爵的,徽宗封童貫為廣陽郡王,開了非趙氏封王的先例,之後南宋韓世忠封鹹安郡王、張浚封清河郡王,但是仍然沒有生封王爵的。

功臣號,就是賜給臣子功臣的稱號,做為對臣子的嘉獎。初源自唐開元中,氾濫始於唐德宗,到了唐僖宗昭宗時,更是成了將相例加的美名,混到宰相沒有功臣號那都是很沒面子的事。

宋朝沿用功臣號,對宰相、樞密使初拜,都必然賜功臣號,不但二府大臣賜,外臣、禁軍甚至皇子都賜,總之就是一個美名,並沒有實際作用

從軍頭大佬演變成養老榮譽官又到尊稱的太尉官,淺談宋朝官職

檢校官其實也是職官的一種,但他又是獨立在官、職、差遣之外的一種獨立類型。檢校之名始於東晉太元中,唐朝置檢校官,有實際職務,就是臨時代理某個官職或者處理某事。

玄宗之後就變成虛銜,基本都是地方大員表示遷轉、尊崇的榮譽,就是一種身份待遇的標誌,逐漸形成了自三公三師到水部郎等十三階的檢校官。

可以理解為某武官,有檢校官頭銜,表明他們雖然不在朝廷擔任這些職務,但是享有這些職務的政治待遇,就是個榮譽官,起到好看作用。宋朝沿用,定十九階,元豐三年之後,除了三公三師,其餘十三階都被撤銷。徽宗又確定三公三少。

憲銜,也稱兼官,可以理解為兼職。憲的本意是指御史臺官,唐玄宗開元時,開始讓外任官兼帶憲官,多為武臣。到宋朝之後,憲銜和檢校官一樣,凡武臣內職、軍職等都帶有檢校官和憲銜,也是好看的作用。

太尉官的演變

太尉,始於秦朝,作為三公官則始於後漢。最初的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到唐朝設立兵部之後,太尉被架空沒有實際權力,基本成為榮譽官。

宋延唐制,在初期,太尉作為寄祿官階【階官】,多是親王、宰相、使相的加官,為正一品,與司徒、司空合為三公官。

元豐改制後,太尉依舊是階官。政和改制後,三公官中以少師易太尉,把太尉列為武階官之首,正一品,之後又降為正二品,在執政官之下、節度使之上。

以上是太尉做為一個職官名詞的演變,最高軍事長官---榮譽官---最高武階官。

從軍頭大佬演變成養老榮譽官又到尊稱的太尉官,淺談宋朝官職

太尉官也是高級武官的一個尊稱,例如樞密院使、三衙都帥,掌握兵權,和漢唐的太尉相似,就被下級尊稱為太尉,顯示其高貴的地位,並不是官方正式職名或者勳爵。簡單就是說下級對掌兵官拍馬屁的一種尊稱。

在上篇三衙都帥中,因為某讀書少的緣故,犯了一個錯誤,認為三衙都帥在政和改制之前沒有太尉的尊稱,反而認為指出某錯誤的 朋友受水滸傳誤導,在此向宇文淵朋友致歉。

高俅做過殿前司都指揮使,還是太尉,所以他是名副其實殿帥太尉、殿司太尉,對他稱呼太尉,就不只是拍馬屁。蘇澈給韓琦上書《上樞密韓太尉書》,稱呼樞密使韓琦為太尉,這裡就是下級對貴官韓琦的尊稱了。

再說顧廷燁的官職

最後再來說說知否劇男主顧廷燁的官銜:

殿前副都指揮使

【差遣】、武康軍節度、洋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持節洋州諸軍事、洋州刺史【以上四合一就是洋州或曰武康軍節度使,這就是寄祿官、階官】、上柱國【勳】、寧遠郡侯【爵】、食邑一千九百戶【食邑】、食實封三百戶【食實封】顧廷燁

讀完本篇的讀者朋友看看,做為一名高級武官的顧廷燁少了什麼官?

沒錯,顧廷燁少了功臣號、散官階、檢校官、憲銜,做為男主,按照劇情還是皇帝的親信,於情於理都該加上檢校官,什麼檢校某部尚書,賜個功臣號,什麼護聖翊衛果毅功臣的,再兼個御史大夫啥的,做為皇帝親信,這很稀鬆平常的。皇帝不給男主這些難道是心裡並沒有把他當親信看?

不過,做為一部電視劇,能夠寫出這樣的官職,已經挺敬業的了。

從軍頭大佬演變成養老榮譽官又到尊稱的太尉官,淺談宋朝官職

就是這樣。

謝謝朋友六娃,也謝謝讀者朋友宇文淵糾錯。

對宋代官職,猴格其實也是門外漢,寫的挺糙的,歡迎讀者朋友批評指正,共同學習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