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为生育到底买了多沉重的单?

最近姚晨的一段演讲引发众人共鸣。

她在《星空演讲》讲述了一个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

是的,这个曾红极一时的喜剧女主和微博女王,在生完两个孩子之后,迎来的不只是对生命的崭新体悟,还有中年女性无可逃遁的困境,以及花无百日红的残酷竞争。

中国女性为生育到底买了多沉重的单?

作为妈妈,生产后身材走样,脂肪缠身,肌肉松懈,要想方设法对抗地心引力。

作为演员,因接连生俩娃,错过好戏好导演,女演员最好的黄金5年,悄然流逝。

中国女性为生育到底买了多沉重的单?

想拓宽戏路,多做尝试,结果遭遇质疑否定,拍了再多作品被人记住的还是曾经的经典角色。

想化被动为主动创业开公司,结果生完两个娃,打算重整旗鼓的时候,最后一个员工收拾行李离职。

当妈以后的姚晨,同样没逃过整个社会长久以来对女性的期待:你是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的?

可她很困惑“为什么从来没有人问我老公这个问题?”

中国女性为生育到底买了多沉重的单?

在当妈的责任和做演员的尴尬境地中,姚晨说:“事业和家庭是无法兼顾的。”

中国女性为生育到底买了多沉重的单?

是的,时代变化之快,裹挟着人平地起又瞬间落,红极一时手握资源的女明星都因生育而失去部分选择权,何况普通女性呢?

在生育的困惑面前,太多女性不是不想生娃,而是“不敢”生娃。

上世纪实行计划生育,在享受了相对人口福利后,如今不得不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恐慌。

2015年开始开放二胎政策,可新生人口增长不升反降。

无论怎样刺激生育,适婚女性并不买单——90后何止不想生孩子,她们连婚都不想结了。

没错,这个时代,女性要为生育买的单,实在太沉重了。

1

十月怀胎的艰难、生产时要经历“生死门”我们就先不说了,生产后,要面对的职场压力、养育压力,才是刚刚开始的无休止的“鬼门关”。

就像姚晨所言,产后选择进入职场的,会被质疑“女人别那么要强,顾好家才是第一位”;

而且你拼死重新进入的职场,并不会对你更加客气。

话说,在养育成本那么高昂的情况下,社会有没有意识到,女性进入职场,也是不得已——没有奶粉、纸尿布、学区房和夏令营,谁不希望“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职场不公从大学毕业就开始显现,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就“潜规则”里尽量选择男性,因为不愿意为女性生育这几年买单;

特别无良的企业,想开除女性员工又舍不得赔偿,各种下作手段都用得出,逼你辞职。

这不能全怪用人单位,在一切都变得太快的今天,用人单位自顾不暇,买单生育对他们来说的确是巨大的付出。

2018年应届毕业生数量创新高,经济形势如此严峻,谁不愿意用“不用下班接孩子、能出差能熬夜更有体力”的年轻人呢?

所以,绝大多数产后回归职场的女性,要么求职难,要么从低端工作重新开始。

晋升、加薪这种事,会逼的你必须付出异于常人的巨大代价。

中国妈妈要买的第一个单:严峻、又不规范的职场环境对生育女性的冷漠和压榨。

中国女性为生育到底买了多沉重的单?

2

那么选择做全职妈妈的呢?

目前的国情,大部分全职妈妈24小时在线上岗,却从无绩效考核成绩。

洗衣做饭带娃喂奶被理所当然地当作“so easy ”的事情,每天陷在孩子屎尿屁和语数外的世界里,连“一声叹息”都被看成“矫情”。

全职妈妈的付出是没有办法量化的,在市场上也不可能流通,你能依仗的,就是丈夫的良心和自己的好运。

中国女性为生育到底买了多沉重的单?

依仗不了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经济权和话语权,只能默默忍受守寡式婚姻和丧偶式育儿的现状,过得忍气吞声。

东南亚男权文化语境里,传统文化并不站在女性这边,女性生育后选择离婚,集体潜意识文化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前几天发生的双胞胎溺亡事件,一个读者的留言让我印象深刻。

中国女性为生育到底买了多沉重的单?

这条留言看得我心里十分难受。

在中国,孩子的成长,基本被默认为“妈妈单方面的责任”。

生男生女,明明是男性染色体决定,但婆家有足够底气拿这件事刁难儿媳;孩子学习不好,没人问爸爸付出什么,劈头盖脸“妈妈怎么教的”。

爸爸陪孩子散个步,就被交口称赞,但孩子有一点疏忽,人们第一指责对象就是妈妈。

中国妈妈要买的第二个单:传统文化、集体潜意识对生育女性的极端苛责。

3

婚姻并不会改变一个独立女性,但生育会,因为孩子的任何一点伤痛,对妈妈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你是我最坚强的盔甲,最脆弱的软肋。”

但平心而论,而今的大环境适合儿童生活吗?

屡屡爆出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假疫苗猖獗,各种拐卖儿童受到的刑罚轻微,以及前段时间,北京曝出参加某大品牌的夏令营的女童遭遇性侵......

中国女性为生育到底买了多沉重的单?

这些事,随着一阵热点过去后,还有然后吗?

中国妈妈要买的第三个单:大环境让生育女性承担的巨大不安全感。

“生育”这件事,靠的不是大声疾呼,而是可靠的政策福利支撑。

是的,我们也知道人口下降很厉害,如果希望用生育减少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必须切实保障女性利益的生育政策。

  • 比如,《新婚姻法》有没有切实保证女性在婚姻里的权益,说白了能不能保证一个女人,不会在人到中年生了俩娃,武功废尽,假如遭遇离婚和遗弃,不至于净身出户,甚至被剥夺抚养权。
  • 职场相关法律,不是在市场竞争的实质下,变相把女性赶出职场,而是切实承担起女性生育的义务,天天说中国人勤劳肯干,创造了多少GDP,母亲不该最先被保护吗?孩子不是祖国的未来吗?
  • 北欧的生育政策,是给父亲半年到一年的陪产假,既一定程度减轻母力,又推动父亲真正走进家庭。所以,讨论生育政策,可不可以不要把所有重点都放在“母亲”这个身份上?法律又要求父亲为“生育”付出什么呢?仅仅像动物一样,付出一颗精子吗?(调查显示,那些经过陪产假带娃的爸爸,角色进入更快,亲子关系更好,对家庭投入更多。)

我想说,理性的家庭,从来都应该是分工合作,取长补短,以整个家庭为一个共同利益体,讲进退。

姚晨的演讲的确触动了我。

她毕竟是有话语权的人,至少她让公众看到了:一个红极一时的女明星为生育付出的代价的是——不再红了。

多少普通的、没有任何话语权的女性,因为生活压力所逼、因为得不到任何亲人的理解,因为产后抑郁,选择不再活下去,我们永远不得而知。

生育不能让女性买所有的单。

希望女性的生存环境能尽快得到改善,都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可孩子的妈妈都活不好的话,哪有什么未来。

中国女性为生育到底买了多沉重的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