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陸地絲綢之路是如何衰落的,原因分析

古代陸地絲綢之路是如何衰落的,原因分析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人李希霍芬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古代陸地絲綢之路是如何衰落的,原因分析

陸地絲綢之路的衰敗,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有很大的關係。隨著科技的發展,指南針出現,造船業的發展,製造大型船隻的技術日益成熟。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起。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以南海為中心,又稱南海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發展於三國至隋朝,繁榮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古代陸地絲綢之路是如何衰落的,原因分析

此外,陸上的戰亂,與環境的惡劣也是陸地絲綢之路的衰敗原因之一。宋代以後,陸上絲綢之路就不太通暢,在元初期是最後一次繁榮。其最終衰敗時間是元代,主要原因是長期戰亂與西域到河中府之間的荒漠化。

古代陸地絲綢之路是如何衰落的,原因分析

中原王朝衰敗了,沒有那麼多的人力物力,各地的駐兵開始撤回,實施戰略縮減的政策。王朝不能輸血,陸地絲綢之路正式衰敗。

古代陸地絲綢之路是如何衰落的,原因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