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古代不入流的“小說家”

說說古代不入流的“小說家”

小說家 ,先秦諸子百家之一,主要是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之流派。遺憾的是,今其著作多已失傳。

早在周朝時,設有稗官一職。稗官是一小官,他們常遊離於市井,往來於民間,他們通過道聽途說、街談巷論記錄一些在當時看來難登大雅之堂的逸事奇聞,以供統治者考察民風。後這個職位被撤銷。

說說古代不入流的“小說家”

西漢史學家司馬談(司馬遷之父)在《論六家要旨》中,將諸子百家首次劃分為:道、儒、墨、名、法和陰陽六家。

後來,西漢學者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加了縱橫、雜、農、小說四家,並稱十家。

東漢文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指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將劉歆所稱十家中的道、儒、墨、名、法、陰陽、縱橫、雜和農,稱為“九流”。若加上小說家,又有“九流十家”之說。

說說古代不入流的“小說家”

那為什麼小說家未能入“流”呢?

首先,按照班固的觀點,小說家所做的事是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為主,儘管自成一家,但難免有“下里巴人”之嫌,因此被視為不入流。

其次,小說家作為戰國時期的一個學術流派,側重於著述,在當時並未形成獨立、系統的學術思想。

然而,小說家雖沒有格物修身之要義,也沒有經天緯地之闊論,更沒有安邦定國之良策,但他通過走進民眾之中,用帶著鄉土氣息的文字,從側面真切地反映了古代平民的思想水平和生存狀態,你說是否也能管中窺豹小中見大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