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學”不會告訴你—如何讓“心動”變“行動”

“成功學”不會告訴你—如何讓“心動”變“行動”

1、 讓人"心動"的"成功學"

《像XXX一樣生活,你也可以》、《只要堅持,你也能成為第二個XXX》、《只需XXX天,成就你的開掛人生》……

這些近年來常年佔領熱銷榜的激勵千萬心靈的史詩鉅著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說實話,我當初也是中了它們的毒,然後才知道這世上還有一門學問叫"成功學"。

在當時,這簡直讓我感到比當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還要興奮——想不到除了"喝雞湯",居然還能"打雞血"。

讚美父母,能在這個幸福的年代誕下了我。

但漸漸地,我發現了,這"雞血"的效果好像弱了點,幾乎是隔幾天就得補充一次,而且每次產生的效果好像也越來越短……

“成功學”不會告訴你—如何讓“心動”變“行動”

不僅是我,相信絕大部分都與我有過同樣的經歷,每當看完一些"勵志"的書籍後,都會有一種心動的感覺,但心的確是"動"了,而且還動得厲害,簡直有種呼之欲出的感覺。但,身體往往還是很老實的,想要行動起來簡直比登天還難。

在職場中,我們對這些情景可能也不會陌生:老闆開會的時候給你們講各種大道理、各種生意經、各種"想當年"、各種攜手一起奔向美好明天等,我們也許都能聽的進去。

而且還聽得挺認真,感覺很有感觸,甚至於巨受震撼。

然並卵,感受到"震撼"是你"腦袋"的事情,想要實際行動?我"身體"第一個不服!

可能有人會說,那是因為受到的"震撼"和"感觸"還不夠大。

嘿!還真別和我叫板。

我敢保證,無論你受到的"感觸"有多深,"震撼"有強,你也未必會拿出實際行動來回應這種感覺。

退99步說,即使是真拿出了那麼一點實際行動來,也必然會像我上面所說的一樣:效果只能維持幾天,很快便會偃旗息鼓,打回原形了。

2、"習慣"與"價值觀"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而又可怕的。

當我們已經徹底習慣於一種狀態的時候,卻天真的認為以通過各種"成功學"帶給我們兩三次什麼"心靈海嘯"啊,"心靈風暴"之類的"感觸",幫我們"洗腦"一下,就能讓我們全身上下煥然一新?

無異於天荒夜談!

所謂"洗腦",本來就是一件"很傻很天真"的事情。

想要"洗腦",不難,恰恰相反,還簡單得很,但是其效果往往就跟那些紙質餐具一樣,用不了一兩次就得扔了。

與我們的習慣相對應的,就是我們的價值觀。

一個人的價值觀往往都具有一種強大的頑固性和排他性,也就是說,即使有另一種價值觀能得到你的認同,甚至深深地震撼了你,最終也只會是"曇花一現",堅持不多會兒便會被以前的價值觀壓下去了。

“成功學”不會告訴你—如何讓“心動”變“行動”

所以,無論你喝了多少"雞湯",打了多少"雞血",受到了多少教化,但只要你以前的價值觀不變,那麼也就只能跟橡皮筋一樣,拉長了,又彈回去,週而復始,勞而無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心動的時候,卻很難同時帶來行動的主要原因了。

正因為我們的"習慣"與"價值觀"有著其強大而又頑固的力量,因此我們的管理者當中很多都放棄了對其員工進行"習慣"與"價值觀"的改造,轉而訴諸"強制"的手段。

與"洗腦改造"相比,"強制"手段簡單、粗暴、見效快,尤其是這種手段還有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幾乎是個人就能用……這是分分鐘把管理者量產的節奏。

但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雖說"強制"的手段相對容易讓員工帶來行動,但因為沒有"心動"做基礎,質量就不會高。

低質量的行動絕無可能造就出高質量人才來。

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就算你得到我的人,也得不到我的心。

3、 職場中的"成功學"

《把信送給加西亞》這書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這是一本被許多老闆和管理者拿來對員工進行《價值觀教育》的經典"教科書"。

書中的內容講的就是一名叫羅文的士兵,在幾乎沒有任何有價值和信息的情況下,要把信送到一個叫加西亞的人手中——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士兵羅文在接到任務後,二話沒說就起程了,到最後他出色地、成功地完成了任務。

但是說真的,如果你們的員工真的都像士兵羅文那樣的話,真的會樂得蹦起三丈高嗎?

才怪!

恐怕更大可能,你恨不得馬上都把他們都開掉。

要真變成這樣得主兒,只要接到任務,光憑一股信念,滿腔熱血,就一頭扎進任務裡,不把你活活嚇出心臟病已經算是你的造化了。

這些東西實在都太理想化了,當真是"此人只應天上有",根本不可能降臨到我們所在的凡間。

用這些"神仙"的標準去要求我們的員工,真的適合嗎?

每一個成功的故事都不可能被簡單地複製。

所以,與其老是用這些帶著"成功"光環的"神話故事"來教育我們的員工,讓我們的培訓工作永遠突破不了"零",還不如拿一些我們凡間的故事教育我們的員工來的更實在。

“成功學”不會告訴你—如何讓“心動”變“行動”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自己家的孩子天天只顧著玩,作業老是完成不了,你覺得是拿"達芬奇叔叔"和"牛頓爺爺"的故事教化他好呢,還是拿隔壁老王家的愣兒子"鐵蛋"的事兒來教化他更有效果?

相信大部分真在聰明的父母都不大願意先去打擾"達芬奇叔叔"和"牛頓爺爺"他們老人家,而先會把"鐵蛋"的先進事蹟請出來的。

4、 成功的過程並沒有想象中的光鮮亮麗

不懂得失敗的人,未必都會過著一帆風順的人生,因為他們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一旦跌倒了,那就必然是頭破血流,而且很難再能爬起來。

那些真正成功的人,真的都未必像很多成功學標榜的那麼神奇,那麼光彩照人。

相反,他們的成功,是以經歷無休止的挫折與失敗為代價而換來的。

“成功學”不會告訴你—如何讓“心動”變“行動”

當挫折與失敗停止了的時候,成功就不期而至了。

他們的成功跟成功學裡所說的光鮮亮麗一點也沾不上邊,有的只是不斷跌倒再爬起來的赤裸裸的事實。

他們的成功往往會顯得狼狽不堪——當他們一身淤泥,精疲力竭地從一個泥坑裡爬出來的那個瞬間,才發現自己已經站在聚光燈下了……

5、 結語

成功學的最大問題,在於雖然它所敘述的都是成功的故事,但要如何做才能成功?基本都是一筆帶過,頂天了就是告訴你要"努力和堅持"。

至於需要我們如何努力和如何堅持?

"God knows" 。

因此這對於我們大部分都沒體會過成功是什麼滋味的人來說,這"成功學"簡直就是跟一些"天荒夜談"沒區別。

儘管有時候也會被震撼,並且也有過一些行動來回應,但終究缺少了一些真實感,就像天上的星星,看得到卻摸不到。

“成功學”不會告訴你—如何讓“心動”變“行動”

但是,與成功相反,對於"失敗",我們都應該很熟悉,可以說是每天都發生在自己或身邊的事兒,所以我們會覺得很有真實感。

與"成功學"相比,吸取"失敗"的教訓,無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對我們自身的驅動作用會更大,將心動轉化為行動的概率也會更高。

知道別人成功的事兒,對我們來說毫無價值,但如果瞭解別人失敗的經驗,卻能讓我們少走彎路。

我們只有在失敗之中充分地品嚐挫折與痛苦的滋味,體驗那種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痛徹心扉的感覺,而且不斷積累這種體驗,才能真正實現心動到行動這一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才能真正懂得心動與行動的真諦。

失敗乃成功之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