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回城後,留守老人“剩菜要吃到清明”


如果說中國的春運被稱為地球上最大規模的遷徙,那麼年後中國農村的老人們則被稱為地球上最落寞的群體。時下,全國進入開年開工的忙碌,而在廣西中部的山村裡,一棟偌大的洋樓別院,紅酒瓶、白酒瓶、啤酒瓶遍地,六旬老人形單影孤的摘菜、吃飯……能讓六旬老人露出笑容的是兒女撥來的微信視頻。掛完後,她對著桌上的剩菜發愁。又要吃到清明瞭!老人指著房間裡的冰箱和年貨。

離家是為了更好的回家。老人姓梁,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在廣東任職創業。兒女孝順,從這滿屋的年貨可見一斑,特別是西藏的靈芝、吉林的人參和各式燕窩、魚翅、鮑魚乾碼了滿滿的幾大箱,對任何一個打工一族而言都是種態度。老人曾責怪兒女亂花錢,老大的回答挺讓人滿意:“肯花錢不一定是真愛,不肯花錢就一定不愛!”這不,為了讓母親有更多的錢花,初六上早,都回城打拼去了。老人也理解:“年輕人不出去在家幹嘛,在家沒出息!”

什麼是出息?是洋樓豪車,還是功名厚祿?老人的這棟洋樓建於1996年,院子足有三個籃球場大,背靠青山,門前小河彎曲環繞。而今,院裡一半用做養雞場,年前養了一大群走地雞;另一半是小菜園和小地堂,菜地與門堂交界處錯落著一堆紅酒瓶。“前幾天家裡來客人,猜碼做遊戲喝的!”老人說。拿進口紅酒當啤酒造,可見經濟並不拮据!


“多幫我吃點菜,少剩點!”說起兒女,老人洋溢著笑容,是對兒女出息的欣慰;問及老人對兒女的願望,除了健康、平安 、出息,與自己相關的,老人只說了這句話。

確實,家裡兩個大冰箱都塞得滿滿的,有雞肉、牛肉、扣肉、羊肉,有生的、也有煮熟吃剩的,大半碗大半碗的剩,僅扣肉就剩了6個大半碗。而來不及煮的菜花、野菜、枸杞葉、龍鬚菜等生疏已脫水發黃。“倒掉可惜,吃久了會膩,哪年不是吃到清明,海鮮幹還有放對年放兩年的。”老人無奈。這只是兩個冰箱中的一個。

“看到這些東西就想起一大幫人在家過年,一起吃飯、看電視、做飯,有說有笑的,每天都好幾桌人一起過。”但見這繁華宴席散去後的人去樓空,滿桌剩菜、滿地酒瓶、滿屋年貨,老人臉上難掩的是睹物思人的無邊落寞。


這便是年和年後的落差。 這條村莊的老人都這樣。 中國農村的留守老人都這樣。

少乾點活,多吃點肉。這是兒女對老人們一致的囑咐。“不幹去幹嘛呢,種了一輩子地,還是種地踏實!”上午送走兒女踏上回廣東的路,下午老人便上山下地,與樹、草、石子、土地對話。

年就是一場奢華的宴席。年前是倒計時,盼著盼著,一個一個都回來了。年後還是倒計時,看著看著,一個一個都走了。一年一年,一遍又一遍,停不下來,包括老人們的日漸衰老。

各位親! 請吃完剩菜再離家!如果沒離開家,請記得幹這事。 多打電話回家!離家了,別忘了家的牽掛。 更多資訊,歡迎留言點評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