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和印度到底有什麼關係?有何恩怨情仇?

宗錡W


其實說到二者之間的關係,幾句話就能說出個大概:

最早的印度是純印度教國家,但後來巴布爾建立了莫臥兒王朝,就把信奉伊斯蘭教的部族帶到了印度,於是之前只信奉印度教的印度內部,就出現了兩個教派:

一個是自古有之的印度教,一個是外來的伊斯蘭教。

二者共存,打破了此前印度教在印度的唯一地位。

而莫臥兒王朝當時的範圍,恰好就包含現在的印度與巴基斯坦,我們可以將此時的印度認為是印度教集中的地區,而伊斯蘭教集中的地區,則是巴基斯坦,所以等到英國人殖民時期,吞併了原先的莫臥兒王朝領土,因此莫臥兒王朝原有的伊斯蘭教部分與印度教部分,依舊共存於“英屬印度”之內。

可是到了1947年6月,英國突然頒佈了《蒙巴頓方案》,對印度實行“印巴分治”。

所以這就導致英屬印度分裂成了兩個地區,一個是印度教佔據主導地位的印度,另一個則是伊斯蘭教佔據主導地位的巴基斯坦,而在這一年的8月14日,巴基斯坦也宣佈獨立,成為“巴基斯坦自治領”,朝著完全獨立跨出了巨大一步。

(自治領:指英國殖民體制下,沒有對外宣戰權,以及保留部分自主外交權的殖民政治體制,距離“完全獨立”只有一步之遙。)


再到1956年的3月23日,該自治領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宣佈正式獨立。

但直到英國人被趕跑,從始至終也沒有對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歸屬進行明確劃分,本來英國人頒佈《蒙巴頓方案》的目的,是為了制約兩教的宗教矛盾,誰知卻如同當年比利時針對盧旺達施行的政策一樣,非但沒緩解宗教矛盾,反而徹底激化了宗教矛盾,所以在印度教與伊斯蘭教互相看不順眼的情況下,二者之間又由於《蒙巴頓方案》的分治,使得巴基斯坦獨立出印度,這就更加導致了雙方矛盾的激化。

所以總的來說,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存在著兩種主要矛盾:


一是宗教矛盾,即伊斯蘭教與印度教之間的矛盾。


二是領土矛盾,因巴基斯坦在宣佈獨立以前,同為“英屬印度”,但分裂以後,這部分領土主權就脫離了英國乃至印度的控制,而成為一個新興的獨立國家,所以印度自然無法接受原有的領土獨立出去,從而造成了二者之間激烈的領土矛盾。


再加上後來巴基斯坦原本控制的“東孟加拉邦”,脫離了巴基斯坦的控制,獨立為孟加拉國,以及克什米爾地區自13世紀以後的領土爭端問題,到現在仍然沒有解決,所以新聞中經常能夠看到巴基斯坦與印度為了克什米爾的主權問題,甚至是和孟加拉國內部爆發種族衝突。

總結而言,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複雜且矛盾的,一方面兩國在歷史上有極深的淵源,莫臥兒王朝時期是同一個國家,但莫臥兒王朝滅亡以後,英國人又將此佔領成為殖民地,可等到二戰以後,英國卻採取了“印巴分治”的政策,導致伊斯蘭教與印度教之間的矛盾逐漸從內部浮出表面,變得日益激烈,最終導致了巴基斯坦的獨立,又由於東巴基斯坦地區自古以來的民族,文化,以及語言和巴基斯坦以及印度,都存在著巨大差異,於是又導致了孟加拉國的獨立。

而為了牽制住巴基斯坦,印度又出兵支持孟加拉國的獨立,就進一步導致了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關係惡化。

其實早在印巴分治時期,當時還是英屬印度一個省的“東孟加拉邦”,就已歸為巴基斯坦統治,所以兩國對於孟加拉國的博弈,實際上背後仍然是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領土矛盾。

至於克什米爾地區,那就更復雜了,因為巴基斯坦與印度,同時宣佈對克什米爾全境擁有主權,雙方都認為克什米爾是自己國家的領土,因此克什米爾地區始終存在著更為複雜的領土爭議,這是歷史遺留問題。

而且歷史上多個王朝政權,皆對克什米爾地區進行過統治,因此直到今天,雙方的領土爭議一直沒能得到解決,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新聞上說,印巴之間又因為克什米爾地區的主權問題爆發衝突,原因就是雙方都認為自己擁有克什米爾地區的主權,可又因為上述的雙方矛盾,誰都互相不承認,就導致了今天這種極為複雜的衝突局面。


錢品聚


巴基斯坦和印度間可以用歷史和現實矛盾進行解說。

(1)統治型宗教伊斯蘭與被統治型印度教間幾百年區別,但歷史問題在重要也沒有現實問題重要。兩國現實問題間主要就是存在宗教和領土問題

1526年,帖木兒帝國土崩瓦解後的王室人員攻入印度,建立了莫臥兒帝國,直到1858年被英國徹底吞併,立國332年。

在三百年的時間裡,莫臥兒帝國受伊斯蘭文化、印度教文化、波斯文化。作為統治階層,伊斯蘭文化佔據主流,在實際統治中自然會有各種矛盾。久而久之,化作一種教派衝突。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莫臥兒帝國

然而,如果沒有領土問題的話,雙方的恩怨也沒有這麼強大。

(2)獨立後,受英帝國挑撥下的領土糾紛

“日不落帝國”在“二戰”後開始衰落,一方面為了快速離開被人激烈反對古印度地區,省得最終丟人現眼被趕走。英國在“印巴分治”過程中,炮製各列強劃分非洲的經驗,極為陰險地把“古印度地區”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同時,每個國家都有從歷史上、現實上、宗教上不願意留在某個國家的地區。例如穆斯林地區不願意在印度,印度教地區不願意在巴基斯坦。

一方面,“印巴分治”也確實難,領土問題非常傷人、傷腦筋且利益糾葛太多。英國在陰險的同時,也確實比較難。

在兩國的領土糾紛中,最危險的就是“克什米爾問題”。

(3)三次戰爭下,巴基斯坦損失慘重,印度為防止巴基斯坦壯大也是用盡心思,巴基斯坦為了自強、自保也是用盡全力

因為“克什米爾問題”雙方爆發三次戰爭,總體上,巴基斯坦損失慘重。現在我們都知道巴基斯坦領土面積不到90萬平方公里,其實“印巴分治”時,巴基斯坦的領土面積在110萬平方公里左右。其中,最大的孟加拉國是在“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1972年)後獨立出巴基斯坦的,之前,孟加拉被稱為“東巴”。

在克什米爾的19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印度佔有五分之三。

經過三次戰爭,印度和蘇聯結成盟友關係,蘇聯幫助印度向北進展。巴基斯坦則與美國形成盟友關係。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冷戰”環境下的陣營劃分。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兩國仍然因為邊境問題不斷髮生衝突。印度一直夢想著成為“世界性強國”;巴基斯坦則夢想著自身強大、收回故土,至少也要保證,不再成為弱者。由此,兩國逐漸形成“亞洲的法德情結”。


坐古談今


由於一些歷史和政治事件,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關係且基本上是敵對的。1947年英屬印度的暴力分裂,兩個新的主權國家成立了印度自治領和巴基斯坦的統治。兩國以宗教為依據,信印度教的歸印度,信伊斯蘭教的歸巴基斯坦,這不靠譜的分家方式造成1250萬人流離失所,估計生命損失從數十萬到100萬不等。


獨立後不久,印度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關係,但暴力分裂和眾多領土要求將掩蓋他們的關係。自獨立以來克什米爾成為了兩國衝突的主要矛盾,兩國已經打了三場大戰,一場未宣戰的戰爭,並參與了無數的武裝衝突和軍事對峙。克什米爾為主要衝點,1971年的印巴戰爭和孟加拉解放戰爭,造成的分裂東巴基斯坦(現孟加拉國)。

1971年戰爭結束後,巴基斯坦和印度在關係正常化方面進展緩慢。1972年7月,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和巴基斯坦總統佐爾菲卡·阿里·布托在西姆拉的印度山站會面。他們簽署了“ 西姆拉協定”,印度將返回所有巴基斯坦人員(超過90,000人)並佔領西部地區,兩國將“通過雙邊談判以和平方式部分解決分歧”。外交和貿易關係也於1976年重新建立。但大大小小的衝突還是不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