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應用離不開五行,五行不簡單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這是古代小孩都會的一句民謠,五行滲透古人生活方方面面。

《尚書.洪範》這樣定義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一二三四五,完全符合河圖。

這句話本來是說明五行屬性,很多人卻把五行具體事物化了。《尚書.洪範》其實講的是天授大法,天授君權,說明跟天文、天象息息相關。

一、五行相生順序跟地球等五行星排列順序一樣

易經應用離不開五行,五行不簡單

幾千年前,古人對離地球最近的四大行星的叫法就匪夷所思。雖然也把木星叫歲星,火星也叫熒惑,水星也叫辰星。

從木星開始,向太陽內側排列依次為木星、火星、地球(土)、金星、水星,這跟五行木火土金水一路相生的次序一樣。

二、五行剛好對應了地球等行星的誕生、生長、老化的過程

五行是對陰陽轉換更細緻的階段劃分,描述生命從誕生、生長、老化、死亡的週期,木、火是生髮的力量和成長的狀態,金、水是收斂肅殺的力量和收成、老化的狀態。

地球跟近旁幾個行星就處在行星生命週期的幾個階段。八大行星以小行星為界。內外行星的差異是很大的。內行星又叫類地行星,它們的特點是都有陸地的表面。外行星又叫類木行星,他們特點是都有極厚的大氣層,找不到陸地的表面,象氣球。

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金星、水星就象垂垂老矣的行星,基本不怎麼自轉,地心地幔都剛體化了。火星地球類似有大氣層,地表有陸地。木星象個大氣球,如同正在成長的行星。

三、地球和近地幾個行星相對位置和引力變化會對地球造成重大影響

其它行星對地球的引力變化小時會引起海洋和氣候的變化。當引力劇烈變化時,就會引起地球板塊間劇烈活動,造成地震、火山噴發等地質災害,天文學上叫宇宙期。

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四次宇宙期,分別為夏禹、兩漢、明清、清未四期。明清期最嚴重,從明朝天啟七年開始的北半球大災荒,造成嚴重人吃人的現象。從公元1627年一直到清朝1645年才緩過來。

極端天文是地球在太陽一側,其它行星在另一側,這樣北半球的冬季會非常漫長寒冷。古代帝王最怕熒惑守心,傳說皇帝會死亡。

西周文物利簋就記錄了周滅商的牧野大戰,裡面紋有“歲鼎”兩字,木星天空正中,按奇異天象反推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比碳14測得還更精準。

四、五行天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社會、人文有規律

西方屬金主肅殺,所以西方人喜歡打打殺殺講征服,吃飯用刀叉,金錶於外,西方人喜歡吃三明治、漢堡、披薩喝冷飲。東方屬木,中國也屬土,萬物生機勃勃,中國人喜歡講和諧,吃飯用筷子,講內涵,喜歡包子、餃子、元宵,喝茶喝熱飲。

西方屬金屬肺,西方注重環境好身心享受,西方人皮膚白。中國屬土屬脾胃,中國人講究吃,菜系五花八門,中國人皮膚黃。

在醫療方面,西藥的方向是純之又純,專病專藥治,化學生物製藥為主。中國屬土木,中藥從植物,礦物中提取,講究互相配伍共同調理。

在思維方面,西方屬金講科學,分科研究是主要任務,邏輯推理是基本手段。中國屬土木,所以講綜合講效果,我們崇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藥好不好,關鍵看療效,我們不管原因講結果。

所以雖然五行是中國的文化特色,卻歸納了全球地理、人文、風俗習慣到思維理念,揭示了人類生存在地球的各種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