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2018上半场,生态之变~

2018年以前,我们时常能听到“微信老了”这样的评论出现。

然而进入2018年之后,确切地说是3月份之后,微信突然发力,敏感的看客隐约察觉到:“微信的世界仿佛要变天了”。

从3月份到现在的短短4个月时间,几乎可以说是微信自小程序发布后变动最频繁的时间。

既然现在要复盘微信的2018年上半场,不妨回顾一下半年来微信都有哪些动作。

1. 主界面新增任务栏,下拉可以找到用过的小程序

小程序的第一个触手可得的入口,表明微信准备好了开始给小程序更多的流量。

2. 小程序菜单升级,并支持小程序间快捷切换

微信为小程序开放的另一个流量入口,小程序间可以互相引流。

3. 小程序支持新类目——小游戏

小程序探索的另一个大方向,由跳一跳引爆的小游戏已然攻占各种群。

4. 公众号文章内可以直接看到好友留言

我猜测这是微信的一次激活用户的行为,在这个功能发布的几天后,一组数据验证了我的猜测: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产出走低,微信需要用一种方式激活用户打开公众号文章甚至互动,从而逆向激活公众号运营者持续输出内容。

微信的2018上半场,生态之变~

通过本次搜一搜的升级整合了微信的几乎整个内容生态。

6. 可以把浏览的文章缩小为浮窗

针对订阅号的一次极为有利的交互升级。

7. 亲属卡代付功能

通过金钱进一步巩固用户最亲近的关系链在微信上的留存。

8. 可以直接浏览订阅号的消息

用户更加接近内容,以信息流的样式把关注的公众号推送按发布时间排序,并且折叠了三条及以后的内容。

微信的官方说法是“提升阅读效率”,但是是一个“未完成的功能”。

以上是微信的主要变化的汇总,实际上微信的动作远不止于此,期间还夹杂了一系列的UI、UE调整,例如:阅读文章顶栏变成了白色,微信内的网页跳转过程中底部会出现类似浏览器的前进、后退按钮操作栏等20余处改动。同时不要忘了,在这期间小程序也在保持着更新。

作为一个坐拥10亿月活的成熟App来讲,这样的更新频度和力度都是不常见的,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用户的反感甚至流失。

为何微信这样一个超级App,会出现如此频繁地更新?

二、原因何在?

频繁更新背后,是压力所致?还是计划之内?我猜测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 来自腾讯战略的内部压力

4月12日的“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小马哥提出了1357战略[1],其中的“7”指7种工具:公众号、小程序、移动支付、社交广告、企业微信、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除了“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两个幕后工具外,另外五个工具无一不指向微信。微信在整个腾讯战略中所肩负的重量,不言而喻。

2. 头腾大战带来的外部压力

抖音的迅速崛起给了腾讯莫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得不复活微视与之相抗,那么作为腾讯最大的流量入口,微信此时势必也要参与到“保卫战”中。

抖音的娱乐属性难以动摇“熟人关系链”这一微信的根基(推测熟人间不会天天在抖音里嗨聊吧),但巨大流量下也为社交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微信不得不防。

3. 微信要激活用户,刷新用户对自己的认知

随着微信进入自己生命的第七年,我们已经对微信太过熟悉了,以至于有些忽略了它的存在,好像对彼此太过熟悉的老夫老妻,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一个产品所乐于见到的。

而微信现在由内到外,浓妆艳抹地改变自己,进入第二春,希望重新回到用户的视线中,让用户再一次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生动的产品。

而这样的感觉,上一次好像还是“摇一摇”的时候。

微信经过多年的成长,其内容生态、服务生态都已经建立,随着小程序势盛和搜一搜整合形成的巨大势能,在短期内爆发可能会将微信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此时再缓步前进,则可能像漏气的轮胎一样没有声响,前功尽弃。

三、从经营商城到建设城市

再回到小马哥的“1357战略”中,“3”是指“三件事”,即腾讯要专注做连接、做工具、做生态。毫无疑问地,微信又将扮演重要角色。此时的微信要干一件大事:连接一切。那么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变化也就是必然的了。最主要的是层次(或者说维度)和角色上的变化,微信希望从经营一座商城变为建设一座城市。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小程序上线前后的微信,来体会这种变化:

在小程序上线之前,微信和所有其他App是在同一个层次上的。那时候尽管订阅号和服务号俱全,但由于产品形态的原因,微信仍然是相对封闭的,微信开放的是“入口”,扮演的是“管道”的角色,它在自己的身体上挖通了管道,让用户和内容、服务连接起来。

尽管提供了一系列的功能支持,让服务端能够在微信内完成业务,但一个个分离的服务号和订阅号并没有形成集群,公众号被收在了“文件夹”中,服务号散落在聊天消息里,每个号有自己的动能,但并未形成整体产生势能。

小程序的上线改变了一切。上线之初,“干掉App store”的呼声就很高——甚至“小程序”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在苹果的压力下,微信放弃了原本“应用号”的叫法。小程序发布之后,微信“下沉”了。这种下沉是角色上的转变,微信从经营一个“商城”变为了建设一个“城市”,此时它扮演的是“基础”的角色。

原本的“城市”是互联网,微信和所有其他App都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突然之间,微信在这之上建立了一个能够覆盖整个城市的平台,使得原本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和企业都能够搬到这个平台上来,并且将原本的城市变成了自己的地基。

小程序上线之初,众多创业者和产品经理们开始思考:“我们的App该往哪里去?”

现在看来,当年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和微信站在了同一个层次上,认为微信和自己是割裂的,既然是割裂的就可能存在竞争。当时,凡是产品带有社交属性的创业团队中,一个普遍的焦虑是:“我的用户跑到微信去了怎么办?”然而现在我们发现:小程序的价值之一就是“当我的用户跑到微信去之后还有可能是我的用户,甚至微信的用户就是我的用户”,甚至现在很多公司已经All in小程序。巨头把自己的流量拿出来给大家用很常见,但微信的流量之大和所能支持的业务之广,是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产品能够做到的。

微信不紧不慢地用近两年的时间把小程序养大,如今它准备好了和订阅号、微信支付、搜一搜一同承担起连接一切的重任。

微信的2018上半场,生态之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