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旌幡帛画

长沙楚墓先后出土了两幅旌幡性质的帛画,为我们探讨先秦绘画面貌,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战国——旌幡帛画

其一称《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2月出自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质地为平纹绢,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一细腰长裙、侧身向左作合掌祈祷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

战国——旌幡帛画

妇人头顶上有一只腾空飞舞的风鸟,尾羽向上卷起。左侧是一条体态扭曲的龙,正向上升腾。画中所绘的龙的形象,因初发现时龙的左足破损,只见右侧足,而一度被认为是夔,该作品也曾定名为《夔凤人物图》。该画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之一。

战国——旌幡帛画

《人物龙凤图》是葬仪中使用的旌幡,属于非衣性质的绘画作品。《楚辞·招魂》有“像设君室”的话语,明确记载战国时期已经有为死者绘制肖像以招魂的风俗,《人物龙凤图》的创作目的是使墓主人能被引领升天或在阴间继续阳世繁华的生活。据考古学家说,这是一个盛装打扮的女巫。图画的主题是描绘这个女巫为死者祝福,祈愿神化的龙与凤引导死者的灵魂登天升仙。

其二称《人物御龙帛画》,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棺材之间,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细绢地,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蓄有胡须、神情潇洒、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驭舟形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

战国——旌幡帛画

此幅非衣帛画上端有竹轴,轴上有丝绳,为一幅可以垂直悬挂的幡,应是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用于引魂升天的铭旌,属于非衣性质的战国晚期帛画。

帛画乃引魂升天的铭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视“龙”为神物。是通天地之灵物,它可以载人或神上天或邀游太空。这虽是一种虚幻,但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浪漫主义气质。这幅帛画反映出先民们对人死后灵魂不灭,乘龙天游或乘龙升天的一种愿望。《人物御龙图》在当时也被作为“引魂升天”一类与葬俗有关的作品。《楚辞·招魂》说:“魂兮归来反(返)故居些,……像设君宝静安闲些”。可知在战国秦汉,荆楚地区人死后已有在堂屋中张挂死者肖像的习惯,还可能即以此参加出丧并入葬。

战国——旌幡帛画

帛画是中国古代画在丝织品帛上的绘画作品,是可挂于墙上陈列观赏的装饰物。这两幅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的出土为今人了解和研究传统绘画在先秦时期的发展面貌,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战国——旌幡帛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