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河西走廊的腹地,古有塞上江南的美稱!


提起張掖,許多人或許比較陌生。但是如果看過紀錄片《河西走廊》的話,便會對其中濃墨重彩描繪的張掖充滿好奇。尤其是在漢朝張掖更是衛青、霍去病等人圍剿匈奴、蘇武牧羊的起點。

與此同時,作為河西走廊的腹地,張掖也憑藉著豐富的物產以及優越的地理位置成了河西走廊上的樞紐。現如今的張掖早已成為了甘肅省下的一座城市,但是在藍天白雲與黃沙、高山的訴說下,當人們觸摸在岩石上的時候,還是能夠感覺到古時候張掖的繁華。

許多第一次到訪張掖的人,都會對張掖的黃沙以及“魚米之鄉”的稱號有許多疑問。實際上張掖相較於其他城市,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而較為乾旱,但是憑藉著祁連山脈上留下來的雪水,張掖的農牧業得以正常發展。也因為日照充裕的原因張掖的瓜果一直以來都是讚譽有加。


在張掖當地至今仍留有包括漢代、晉朝、西夏等時期的建築遺址,而每一位到訪參觀的人都會對當年古人們的“驚天之舉”所震撼。相較國內眾多的懸空寺而言,畢竟地基相對較為寬廣,行人尚有立足之地。而在張掖當地的馬蹄寺,由古人人工開鑿的懸崖洞窟上所聳立的佛教殿堂,足以讓每個到訪的遊人為之瞠目結舌。

由於張掖自古以來都地處河西走廊腹地,也讓張掖成了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的最主要的入口之一。西夏年間所建的張掖大佛寺,便是中國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像。對於探尋古人的宗教信仰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從歷史中不難了解到,早在西晉時期佛教思想便以傳入中國。但是由於當時人們語言的不互通,轉譯的經文便常常晦澀難懂或是語義不通。然而也正是因為如此,許多佛教徒為了印證佛教的真理便通過張掖前往印度求道。如此往來張掖也成為了佛教進入中國的入口之一。

不僅如此,張掖在也作為西夏時期的一座重鎮,西夏時期的黑水城因為黑水河流經於此並且水草豐美,當地的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便在這裡建成村落定居下來,並命名為黑水城。由於黑水城的地理優勢漸漸的黑水城也成為了真正的城市。

然而從西夏到明朝,黑水城雖然持續在擴張。卻因為水資源的匱乏與枯竭讓黑水城漸漸地失去了往日的光芒。沒有了水的滋養黑水城也逐漸變成了一座空城。如今只留下遍地的黃沙、古代的瓷器碎片以及無數的枯骨。

但是在黑水城角的尖頂寺廟仍舊訴說著當年的黑水城的貿易繁榮與濃厚的文化。根據當地的歷史傳說記載,黑水城的衰落是因為當年黑水城的一位將軍功高蓋主,皇帝為了穩定人心便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將軍。

但是有一天公主卻將將軍準備反叛的信息透露給了皇帝,皇帝便派人圍攻黑水城,併名卦師占卜打敗將軍的辦法。原來皇帝派人圍城多日,城外打井卻見不到一滴水,城內卻終日炊煙陣陣。卦師便對皇帝獻計切斷城內的水源。

自此以後黑水城斷了水源,城內的人死傷無數。將軍無奈便將自己的兒女埋在水源之中,帶領著最後一批猛士突圍,最終戰死於黑水城外。當地甚至傳說每當黑水城下雨的時候,天空中就能看到青白二色的大蛇,而這則是將軍兒女的化身。

但是傳說終究還是傳說,如今的張掖憑藉著獨特的地理、地貌吸引著無數的中外遊人到訪。其中獨特的丹霞地貌更是令人嘖嘖稱奇。每當陽光照耀在紅色的砂礫岩石上的時候,丹霞地貌便能夠散發出七彩霞光,將原本平淡無奇的地貌變成七彩斑斕的錦緞一般。

同時,張掖藉助祁連山的走勢,雪山、丹霞、草場多種地貌特徵在張掖都有展現。甚至站在祁連山高出放眼望去,祁連山的一側是丹霞地貌,一側是雪山,而另一側則是水美草長的天然牧場。

丹山軍馬場則坐落其中,作為世界第一大的軍馬場,丹山軍馬場憑藉的當地獨有的丹山馬種以及遼闊的草場持續為新中國提供了逾10萬匹丹山馬。與此同時若論及丹山軍馬場的歷史,甚至可以追尋至公元前121年。

之間已經2100餘年的丹山軍馬場自古以來便是良馬的搖籃,到訪的遊人來到這裡不僅可以騎乘當地的馬匹還能夠觀看到馬術表演。而對於到訪張掖的遊客來說,這座曾經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河西走廊的腹地,如今也以別樣的姿態再次向人訴說著塞上江南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